人物:姚辟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虞申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潤州丹徒人,字行父。
始從鄉(xiāng)先生姚辟受《》、《春秋》,后游京師,介謁胡瑗,瑗謂其可任朝廷,事留三年歸。
性和厚,勇于赴義。
仲弟死,嫁其五女;撫幼孤,視若己子。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姓名年里皆不詳,本為李姓某節(jié)度使寵姬,元宵之夕,書詩于紅綃帕擲于路,約得之者來年元夕會于相藍后門。
其帕為宦子張生所得,如期而往,果遇姬,遂相偕逃吳。
事見《名媛詩歸》卷一五。
全唐詩》錄詩3首。
全宋詩
李氏,仁宗天圣間人。節(jié)度使李某偏室。事見《歲時廣紀》卷一二引《蕙畝拾英集》。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1066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明允,號老泉。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遂閉門苦讀,精通六經(jīng)、百家之說。仁宗嘉祐元年,攜子蘇軾、蘇轍赴試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文二十二篇,士大夫爭相傳閱。除試秘書省校書郎。以文安縣主簿參與修纂建隆以來禮書,名《太常因革禮》,書成而卒。擅長古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子軾、轍合稱三蘇。有《謚法》、《嘉祐集》。
全宋詩
蘇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號老泉,眉山(今屬四川)人。
與其子軾、轍合稱三蘇。
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舉進士,茂才異等皆不第。
仁宗嘉祐間,得歐陽修推譽,遂知名。
為秘書省校書郎,灞州文安縣主簿。
姚辟同修禮書,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
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五十八。
著有文集二十卷,傳世有《嘉祐集》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四《蘇君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三有傳。
 蘇洵詩,以明嘉靖太原府刻《重刊嘉祐集》十五卷為底本(存詩一卷),校以《四部叢刊》影印宋巾箱本《嘉祐集》(簡稱四部叢刊本)、清康熙邵仁泓刻《蘇老泉先生全集》(簡稱康熙本)等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詞學圖錄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北宋文學家,與子軾、轍合稱"三蘇",均列"唐宋八大家"。洵長于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
全宋文·卷九一八
蘇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歲馀舉進士不中,又舉茂材異等不中,遂絕意于科舉,閉戶讀書為文辭。至和二年,知益州張方平訪知其人,嘉祐元年薦于歐陽修。修上其書于朝,召試舍人院,辭不至。五年八月命為秘書省試校書郎,六年七月為霸州文安縣主簿,編纂太常禮書。治平二年九月修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三年四月卒,年五十八。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存)、《謚法》三卷(存)、《易傳》十卷。見歐陽修《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載《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四),《宋史》卷四四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5—1127 【介紹】: 宋開封人,字嵇仲。
少喜言兵,以蔭補蘭州錄事參軍。
歷知襄城、陳留縣及舒、海、泰州。
徽宗大觀中,為開封少尹,賜進士出身。
再知海州,鎮(zhèn)壓宋江起義軍。
后知濟南府、青州。
欽宗靖康元年,金兵南下,領(lǐng)南道都總管,與子張伯奮、張仲熊領(lǐng)三萬人勤王,轉(zhuǎn)戰(zhàn)至京師,進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與金兵力戰(zhàn)受傷。
京師陷,從二帝北上,絕食,至白溝扼吭而死。
謚忠文。
全宋詩
張叔夜(一○六五~一一二七),字嵇仲,永豐(今江西廣豐)人。以蔭為蘭州錄事參軍。歷知襄城、陳留縣,安肅軍,舒、海、泰三州?;兆诖笥^中,為開封少尹。四年(一一一○),賜進士出身(明嘉靖《永豐縣志》卷一)。歷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給事中。以徽猷閣待制再知海州,移宣州、濟南府,以功進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金人南下,知鄧州兼鄧州南道都總管,帥兵入援京師,擢簽書樞密院事。翌年,隨徽、欽二帝入金,道中絕食而死,年六十三。贈開府儀同三司,謚忠文。事見《宋名臣言行錄續(xù)集》卷六,《宋史》卷三五三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九一三
張叔夜(一○六五——一一二七),字稽仲,開封(今河南開封)人,耆孫。少喜言兵,以蔭為蘭州錄事參軍,歷知襄城、陳留縣,舒、海、泰州。大觀中為庫部員外郎、開封少尹,以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遷右司員外郎。從弟克公彈蔡京,京遷怒之,貶監(jiān)西安草場,久之召為秘書少監(jiān),擢中書舍人、給事中,進禮部侍郎。復為京所忌,再知海州,降宋江,徙知濟南府、青州。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徙鄧州,領(lǐng)南道都總管。金兵再至,與二子領(lǐng)兵轉(zhuǎn)戰(zhàn)入衛(wèi),進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密院。開封陷,父子猶力戰(zhàn)。建炎元年五月,與徽宗等被俘而北,至白溝扼吭而死,年六十三。謚文忠。見《三朝北盟會編》卷八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朱熹《旌忠憫節(jié)廟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宋史》卷三五三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