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何澹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隴西狄道人。
有器干才量。
孝武帝時為建武將軍,后秦姚萇遣其將楊佛嵩圍洛陽。
郗恢遣恭靖率軍救之。
安帝隆安初,為河南太守。
隆安三年,姚興來攻,城陷被執(zhí),興欲以官誘降,不屈,遂幽之別室。
桓玄曾遣使聘于姚興,請歸恭靖及何澹之。
興留恭靖而遣澹之。
越三年,逾垣遁歸江東。
桓玄請為咨議參軍。
尋病卒。
黃永存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七五六
黃永存(一一一七——一二○四),字堅叟,邵武(今福建邵武)人,中美子。
以蔭補官,為虔州信豐尉。
歷知鉛山縣、通判潭州。
乾道四年知蘄州,歷通、嚴、溫、和等州。
又曾任大理正,兼左曹、刑部、度支。
淳熙十一年為淮南轉(zhuǎn)運判官兼淮西提刑。
后降官,得奉祠歸。
紹熙初再任,明年致仕。
嘉泰四年卒,年八十八。
有詩文十卷、奏議三卷。
何澹《黃公墓志銘》(《永樂大典》卷七六五○),《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四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黃遹(一一二七~一二○六),字景聲,自號熙春野老,邵武(今屬福建)人。
高宗紹興間以蔭入官。
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調(diào)將樂縣主簿,知當涂縣。
淳熙二年(一一七五),浙西提舉(《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
十五年,除干辦諸司審計司(《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二之一七)。
歷太常主簿、博士,秘書丞,知建寧府,江西提點刑獄。
不附韓侂胄,于寧宗嘉泰元年(一二○一)罷歸。
開禧二年卒,年八十。
事見《永樂大典》卷七六五○引何澹《小山雜著·黃公墓志銘》。
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九
黃遹(一一二七——一二○六),字景聲,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隆興元年舉進士第。
初主南劍將樂簿,徙衡州參軍。
以憂去官,十年不調(diào),繼宰當涂,累遷太常博士。
紹熙初,除御史臺檢法官,遷秘書丞,提舉浙西常平。
五年,除提點刑獄,移知贛州。
慶元初,除侍右郎中,遷右司。
明年,除直煥章閣、知建寧府。
三年,除江西提刑。
嘉泰元年致仕,居熙春山下,自號熙春野老。
開禧二年卒,年八十。
自集所著為五十卷。
何澹《黃公墓志銘》(《永樂大典》卷七六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6—1209 【介紹】: 宋徽州休寧人,字景蕭。
孝宗乾道二年進士。
知大冶縣,肅整鑄鐵事,延朱熹門人萬人杰為學者師。
何澹薦擢提轄榷務(wù),歲增四十萬緡。
累遷太府寺丞,出知岳州,仁明之政為士民所稱。
官終朝議大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01 【介紹】: 宋無為軍廬江人,字謙仲,號軒山。孝宗乾道五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禮部尚書,進參知政事。光宗立,遷知樞密院事兼參政,拜樞密使。鯁直敢言,所論時政得失,皆切中要害。因嫉惡太甚,同僚多忌之。寧宗慶元中為臺臣論劾罷官,奉祠歸里。卒謚獻肅。有《軒山集》。
全宋詩
王藺(?~一二一四),字謙仲,號軒山居士,廬江無為(今屬安徽)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士。為武學諭,擢樞密院編修官,除宗正丞。淳熙八年(一一八一)奏對稱旨,除監(jiān)察御史(《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五之二五)。兼崇政殿說書。累遷中書舍人兼侍讀,吏部侍郎,丁母憂去。十四年,知隆興府(同上書職官六二之二六)。十六年,進參知政事(《宋史》卷三五《孝宗本紀》)。光宗即位,除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紹熙元年(一一九○)拜樞密使,旋罷。起帥江陵。寧宗即位,改帥湖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六八)。嘉定七年卒。有《軒山集》,已佚。事見《清獻集》卷一九《王藺傳》,《宋史》卷三八六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六一八三
王藺,字謙仲,號軒山,無為軍廬江(今安徽廬江)人。
乾道五年進士,為上饒主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撫司干辦公事。
擢樞密院編修官,徙宗正丞,遷起居舍人,除禮部侍郎兼吏部。
淳熙十六年,進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次年除樞密使。
藺梗直敢言,遇事力爭,然嫉惡太甚,同列多忌之。
御史中丞何澹論之,罷政提舉洞霄宮。
紹熙四年起知江陵府,移潭州。
再奉祠,卒于家,謚獻肅。
著有《軒山集》。
見《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八、一九,杜范《王藺傳》(《清獻集》卷一九),《宋史》卷三八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善月(一一四九~一二四一),字光遠,號柏庭,俗姓方,定海(今浙江寧波東北)人。于正覺寺出蒙,年十五具戒。往依南湖草庵禪師。歷住東湖辯利,慈溪寶嚴、月波、上竺。理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請老歸東庵。淳祐元年卒,年九十三?!?a target='_blank'>延祐四明志》卷一六,《佛祖統(tǒng)紀》卷一八、《補續(xù)高僧傳》卷三有傳。
全宋文·卷六四一三
善月(一一四九——一二四一),字光遠,寧元府定海(今浙江鎮(zhèn)海)人。方氏子。出家正覺寺。年十五具戒,參月堂,深得教義。堂歿,復依南湖草庵師。居南湖凡十三年。歷住東湖辯利、慈溪寶嚴、月波、上竺,端平三年,請老歸東庵。淳祐元年卒,年九十三。著有《楞嚴玄覽》、《金剛會解》、《圓覺略說》、《楞伽通義》、《山家緒馀集》等十馀種書,均存世。見《延祐四明志》卷一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三,《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善月。字光遠。定海方氏子。其母夢月而娠。出家因命名焉。十五具戒。參月堂。深得教義。堂歿。復依草庵。所居古柏獨秀。因自號柏庭。太師史真隱。請居月波。學士來奔。廩食不足。真隱曰。師為道延眾。欲食來取。予不嗇也。嗣主南湖。師御眾有法。十三年不易節(jié)。緇素以是信之。師被詔旨。前后兩住上竺。又授左街僧錄。人皆以坡仙。師去忽復來。鳥語山容開之句。為之賀。師淡如不知也。端平三年。得目眚。請老歸東庵。將入寂。顧左右曰。人患無實德為后世稱。若但崇虛譽。我則不暇。千載之下。謂吾為柏庭叟。則吾枯骨為無愧。幸勿為請謚以淤我素業(yè)。言已累足而化。壽九十三。得夏七十八。師著甚富。大約發(fā)明一家之旨。殊為有功于教門者。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善月,字光遠,號柏庭,姓方氏,定海人。
母夢月墮懷,生之夕,白光滿室,因以名焉。
初學語,嘗合拿道南無字。
甫成童,其父編六經(jīng)授之讀,如習舊業(yè)。
年十二,通《春秋》大義。
母攜往正覺寺,循殿楹數(shù)匝,寺主道并謂其母曰:“吾夜夢白龍繞此柱,其徵此兒乎?
”于是父母始許出家,年十五具戒,乃往南湖依草庵。
嘗以科目繁冗為勞,草庵誨之曰:“白日看家書,有何難解?
”善月為之一省。
草庵曰:“異時鼓吹吾宗者,其在子乎?
”梓庵講道月波,往謁焉,聞世相嘗住之旨,益有省發(fā),乃復歸南湖。
見堂問如來不斷性惡之說,心身豁然,如郤關(guān)鑰見府庫,以所悟白堂,更為演其義,月拜領(lǐng)而退。
及堂寂,月往當陽請竹庵。
明年命月分講,風儀清溫,淡辯雅正,竹庵贊曰:“吾與首座可謂得人,但恨無繼之者。
”所居古柏獨秀,遂自號“柏庭”。
淳熙庚子初,主東湖辯利,遷慈溪寶嚴,居無何,太師史真隱請居月波,學士來奔,廩食不足,太師聞之喜,使人告月曰:“師為道延眾,欲食來取,予不嗇也。
”紹興二年,郡守何公澹以南湖虛席,親裁疏勸請,講道不倦,御眾有法十三年,不改初度,緇素以是信之。
嘉泰四年,退隱衍慶精舍,一息十載,夢老叟耳語曰:“六十五、七十一。
”嘉定六年,郡將陳卿以南湖有去思為更屈致,辭弗克,雨華更新,舊徒再擁,未逾月,上竺以敕書召,時年六十五也。
八年夏旱,詔迎大士于明慶,車駕親幸,月為禱雨,朝注暮洽,皇情大悅,特補左街僧錄。
十二年秋,拂衣東歸,偃息于城南祖關(guān)。
是年七十一,又知所以驗前夢也。
紹定五年春,有敕再領(lǐng)上竺,人皆以東坡“師去忽復來,鳥語山容開”之句為之賀。
端平三年,得目眚,請老東庵。
一日示疾坐床上,若相酬酢者,左右或問之,曰:“吾與荊溪尊者對談祖道耳。
”將入寂,顧其屬曰:“人患無實德為后世稱,若但崇虛譽,我則不暇。
千載之下,謂吾為柏庭叟,則吾枯骨為無愧,幸勿請謚,以污我素業(yè)。
”言已,累足而化,淳祐元年正月十九日也。
留龕七日,面色鮮白,心頂俱暖,塔于寺東,壽九十三,法臘七十八,所遺衣發(fā)及《四經(jīng)解》,合藏于南湖祖塔之側(cè)。
有《楞嚴一覽》、《金綱會解》、《圓覺略說》、《楞伽通義》、《因革論》、《簡境十策》、《三部格言》、《金錍義解》、《宗教淺述》、《仁王疏記》、《附鈔箋要》,皆行于世,自馀雜制曰《緒馀》、《講馀》,各若干卷。
嗣其法者香林清賜為上首。
喬哲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九三八
喬哲,光宗紹熙時太學生。
見《兩朝編年綱目》卷二,《宋史》卷三九四《何澹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