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義通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9—987 【介紹】: 名或作義寂。宋僧。溫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幼年出家,初入開元伽藍,后往天臺山研尋止觀。時天臺宗智者大師教跡,經(jīng)安史之亂、會昌法難,焚毀殆盡。寂囑人從日本國購取教典。由是博聞多識,遂于佛隴道場、國清寺相繼講經(jīng)。許王錢氏在浙時累請開演,賜號凈光大師并紫方袍。后興螺溪道場,四方僧侶云集學法。天臺智者一脈,六代傳法湛然之后,二百余歲,賴其中興,后人尊為天臺宗十五祖。有《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jié)》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字常照。姓胡氏。溫之永嘉人。方在娠。母頓厭葷血。及娩。蒙紫胞。墮蓐不呱泣。成童竟辭俗。為開元寺息慈師授法華經(jīng)期月能暗誦。耆宿嘆美之。既登具戒。復往讀南山律于會稽。乃造天臺。研究止觀。先是智者遺文。遠則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毀。零編斷簡。教跡幾熄。寂嘗于金華古藏中。得凈名疏因復有意于鳩集。以全其舊。時通玄韶公以禪學為兩浙忠懿王錢氏俶師。一日偶閱永嘉真覺集。有曰。同居四住。此處為齊。忠懿問。此何等語。韶答以為教家語。吾禪者不知也。且使召寂問其義。寂至。因得以前意。請于忠懿而為遣使。弊于海國。以致其書焉。天臺一宗至于今賴之。 太平興國五年。詔天下僧尼。試經(jīng)業(yè)。寂引弟子。自螺溪趨州治試。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樓上。樓迫大山。夜夢剎柱陷入地。獨心惡之。且雨甚亟。遷處西偏。而山頹樓壓矣。海門靈石。昔智者冬居道場也。地屬黃巖。眾請寂乘舟泛海。講金光明流水長者品。放生。以為常法。寺像為一新。上聞詔遣高品衛(wèi)紹欽。入山重建壽昌寺。為所在官僚授菩薩戒。雍熙初。又授戒于永安縣之光明寺。會尊像隳弛。偶于腹中。獲唐咸通六年。沙門希皎。所發(fā)愿辭。觀者知于寂有宿契。四年赴臨海縉云永嘉東陽諸邑請。九月至自縉云。十月寢疾千寺之方丈。十一月四日。垂誡囑后事。奄爾而化。壽六十九。臘五十。初寂嘗寓四明之育王寺。夢登國清上方。有寶莊嚴幢座在焉。題曰。文殊臺。前限拒馬不可入。俄而觀音菩薩。手卻拒馬。從中出接。頓覺己與菩薩身合。自是勝氣日增。而進于才辯矣。講法華光明凈名梵網(wǎng)等經(jīng)。止觀金錍等論。法界還源等觀。玄義禪源詮永嘉集等。各數(shù)遍。所著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jié)等。各數(shù)卷。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義寂。
字常照。
姓胡氏。
溫州永嘉人也。
母妊娠公白不喜葷血。
生乃首蒙紫帽而誕焉。
幼啟二親堅求去俗。
旋入開元伽藍。
師授法華經(jīng)期月而徹。
寺之耆老稱嘆希有。
受具已往會稽學南山鈔。
既通律義。
乃造天臺山研尋止觀。
其所易解猶河南一遍照也。
先是智者教跡遠則安史兵殘。
近則會昌焚毀。
零編斷簡本折枝摧。
傳者何憑。
端正甚學。
寂思鳩集也。
適金華古藏中得凈名疏而已。
后款告韶禪師。
囑人泛舟于日本國購獲僅足。
由是博聞多識。
微寂此宗學者幾握半珠為家寶歟。
遂于佛隴道場國清寺相繼講訓。
今許王錢氏在兩浙日。
累請開演。
私署凈光大師并紫方袍。
辭讓不卻受而不稱。
及興螺溪道場。
四方學侶霧擁云屯。
太平興國五年朝廷條貫緇伍經(jīng)業(yè)。
寂從山入州治寺。
寺東樓安置。
樓近大山。
夜夢剎柱陷沒于地。
意頗惡之。
自徙于西偏僧房。
其夜春雨甚山崩樓圮。
人咸謂寂先見同修報得之眼焉。
因受黃巖邑人請。
乘舟泛江放生講流水長者品。
至海門靈石。
是智者冬居道場也。
勸人修寺塑像。
入緣者繁沓。
今上遣高品衛(wèi)紹欽入山重建壽昌寺也。
諸官同命受菩薩戒。
雍熙初永安縣請于光明寺受戒。
古殿像隳腹中獲發(fā)愿辭。
即唐咸通六年沙門希皎施戒。
勸七鄉(xiāng)人裝塑尊像。
愿舍報為男子。
童真出家常布褐傳法利樂眾生云。
觀者皆意寂之前身也。
四年臨??N云永康東陽諸邑請其施戒。
九月寂至自太末。
十月寢疾本院方丈。
十一月四日囑誡門人不許哭泣。
祭奠應(yīng)緣俗禮者非吾弟子也。
即窆于方丈樹小塔焉。
享年六十九。
法臘五十矣。
四方傳法弟子見星而舍者數(shù)百人。
寂平素講法華經(jīng)并玄義共二十許座。
光明凈名梵網(wǎng)等經(jīng)。
止觀金[鏍-糸+拱]等論。
法界還源等觀禪源詮永嘉集各數(shù)遍。
所著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jié)數(shù)卷。
自智者捐世。
六代傳法湛然師之后。
二百馀齡寂受遺寄。
最克負荷。
其如炎蒸講貫而無汗之沾洽。
曾不久聽而勝解佛乘。
每一談?chuàng)P則摐金玉應(yīng)召羽商和。
彼九旬說妙相去幾何。
又嘗寓四明育王寺。
夢登國清寺。
上方有寶莊嚴幢座。
題曰文殊臺。
設(shè)枑梐闌隔。
求入無由。
俄睹觀音菩薩從堂徐出以手攘卻行馬低迂相接。
斯須覺已與觀音身泯合不分。
因而驚寤。
自是之來樂說無盡矣。
或曰。
入普門智乘利物悲。
上合佛覺證無上故。
下合眾生凡同體故。
開則群靈混成一法。
得是心者非觀音而誰歟。
是以講談也。
施戒也。
自甌越之鄉(xiāng)迨三天子障。
民多咈戾俗尚畋獵受寂之訓也咸食椹革音。
說法之功所謂善建。
由是堂室間可見者。
曰澄彧。
曰寶翔。
義通。
及乎臺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
來州治開元寺祭饗。
皆縞素哀泣。
天為之變慘。
其慈攝之所感。
知州鄭公元龜為詩悲悼焉。
論曰。
玄默垂文圣人俯察。
河雒之流有告。
圖書之法作程。
禹受斯符乃為經(jīng)緯。
本六十馀字。
訓第表明號洪范。
以開章得彝倫而逌敘帝王之法粲然可觀。
祖述之家翕爾宗此。
我之佛道可弗然耶。
教自西傳若龜馬之文乍辯。
聲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揚。
及其講訓相資簽箋互出。
因分異轍各競顓門。
施巧智之莫京。
致慧心之懸合。
宜乎。
得正信者必開正眼。
見正道者必事正修。
倒本前因則以決擇為主。
原夫能詮之教喻圖書也。
所詮之理喻訓第也。
經(jīng)容緯入。
緯變經(jīng)存。
令表顯之名言從體義之相雜。
唯識僉推于護法成即司南。
婆沙奄有于馀師說同衍字。
良以各迷己見皆未極成。
正不正之說恢張。
玄又玄之談崛起。
大抵無名相法作名相說。
非如色法影質(zhì)易尋。
名色交加喜生迷競。
又以言存一意義止一途。
隨情取舍之時未為允當。
隨轉(zhuǎn)理門之處蓋涉無文。
加復教有弛張意關(guān)詳略。
討尋者非英明而莫悟。
承領(lǐng)者非行位而那知。
在人亡書以教為折中。
故論中以四種徵理。
理則難隱。
一觀待。
二作用。
三法爾。
四證成。
用斯道理義豈惑乎。
譬如甲氏背人而去。
有二三子相問曰。
彼去者誰耶。
一云乙也。
一云丙也。
此俱未是。
彼有識人云甲也。
回面視之是甲非乙。
由其不識遂有多名。
識者一呼應(yīng)聲而至。
親得自體不涉異緣。
故曰精義無二也。
因義生解解必虛。
除其執(zhí)情令生正解斷其迷執(zhí)。
執(zhí)情斷故所執(zhí)便遣。
既能生解則斷障。
二重斷染。
依他清凈。
依他圓成。
故得二勝果焉。
不然者認相似法墮惡取空。
曳曲木于稠林。
泛膠舟于苦海。
又不可勝道也。
瑜伽論中契經(jīng)體有二。
一文二義。
文是所依。
義是能依。
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也。
夫以能化之教已翻。
所詮之理難悟。
茍非宿慧安喻經(jīng)心。
宿慧當多世之熏方能生起。
經(jīng)心乃大雄之意。
豈易尋求。
諺所謂老見事長。
佛已三祇之揚歷。
多言或中。
法從諸圣之同宣。
豈得以夏蟲共論其凌澌。
井魚互談其渤澥。
此誠不可也。
必須近佛菩薩。
善慧法師四無礙居游戲之中。
八辯音演自他之利。
秖如天親大士。
將世尊之一言。
中道圓宗成諸法之五位。
如龍帶涓滴而起為雨望苗稼而施。
又同命包作緯于春秋鑿度為資于大易。
此皆善其變能其揣摩。
以利根而教鈍根。
以正見而誘邪見。
都稱為摩訶般特伽也。
西域蒲塞冶家子以為裘。
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
成裘則易。
以日見而留心。
免水則難以傳來而隔手。
昔以講人論法造疏尋宗。
用成實法數(shù)之名。
補大乘闕員之義。
其有解法名目隨人見知。
未融六釋之端。
何暇三隅之反。
至若黎邪是報非報化人有心無心。
和合怖數(shù)之徒。
聞熏滅不滅等。
百有馀科。
并三藏四含之盤根。
大小兩宗之鈐鍵。
先賢之所不決。
令哲之所共疑。
但謂闕如所知成障。
及乎奘師西復梵本東傳。
富瑜伽之寶林開唯識之淵府。
摩訶衍足殺三摩明。
名數(shù)均著作之家。
立破定是非之量。
深山大澤必生龍蛇。
有大乘基為其高足。
不緣宿習多見生知。
謂之義天。
則明星有爛。
謂之理窟。
則善閉無關(guān)。
堂堂合周髀之儀。
軋軋應(yīng)昆崙之軸。
有經(jīng)皆講。
無疏不成。
權(quán)奇百本之名。
控壓四人之圣。
復次光也寶也測乎沼乎。
章句之學頗長。
釋簽之理何富。
世茂珠林邁編圖紀璟附量度于鯨海。
尚綴文榮于玉華。
究三論極乎瑗康。
窮方等歸乎楷景。
觀公撰集華嚴命章。
解相入之連環(huán)。
且無難色。
絕行之斷閣。
故立易功。
法藏從性海而游。
智升自名流而出。
偉歟。
一行所作神。
實僧相之法王。
乃人形之菩薩。
忠氤琳甫賁秀詵真。
俱參譯判經(jīng)。
盡開荒辟土。
于爍宗密。
美乎湛然。
悟達全才徹公令范。
可以副人之求備哉。
馀諸上士擅美殊方。
落落英翹互有長短。
矧以佛之說經(jīng)。
申經(jīng)者論。
經(jīng)由論顯。
論待疏通。
疏總義章。
義從師述。
況以隔羅縠者見猶未盡。
大遍知者知方得全。
射侯之矢易疏。
診脈之求難中。
若非親證親說得自體之分明。
載驅(qū)戴馳妄他求之晻曖。
如攝異門。
分差別之相難知。
故智論中。
吾滅度后所有撰集者皆為論藏攝也俱作導師指迷人之歸路。
悉銜明燭照暗室之績工。
動戒足以行之入定門而安矣。
蓋纏克斷智慧成功。
咸從。
生死之河盡度涅槃之岸。
此始可與言從聞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圓寂者。
過此以往未知執(zhí)名滯義。
問欲何為。
故曰。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既有所用則舍筌蹄而直造佛地。
此則深于其道者也。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一
延德,開寶、太平興國間人,明州(治今浙江寧波)傳教院僧,師事天臺教僧義通。
開寶初為傳教院住持,聚徒六十馀眾。
見《寶云振祖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
四明人,字約言。
俗姓金。
七歲喪母,發(fā)愿出家,十五歲受具。
二十歲從寶云寺義通法師習天臺教觀。
甫經(jīng)一月,便能講經(jīng)。
與高僧慈云相結(jié),義同手足。
未幾,名撼四方,凈侶云集。
太宗淳化間出主乾符寺,尋遷延慶寺,專事懺講四十余年,生徒遍于東南。
真宗賜號法智大師,世稱四明尊者。
后世尊為天臺宗十七祖。
有《金光明經(jīng)玄義拾遺記》、《大悲懺儀》等。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
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禮,字約言。
年十五出家,師事寶云寺義通法師。
講天臺教觀。
真宗天禧四年住延慶寺,學徒甚眾。
有《十義書》、《融心解》等多種。
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禮(九六○——一○二八),又稱智禮,字約言,俗姓金氏,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
幼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
二十歲從天臺螺溪傳教院義通學天臺教觀。
端拱元年師卒,遂繼席弘化。
后居四明延慶院。
四十馀年中,講論佛典,修禮懺法,并與本宗「山外派」展開長期爭論,開創(chuàng)山家派,成為天臺宗著名義學高僧,后人尊為天臺宗第十七祖,人稱四明尊者,宋真宗賜號法智大師。
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
著述宏富,有《十二門指要鈔》、《觀心二百問》、《金光明經(jīng)文句》、《觀音玄義記》、《觀音義疏記》、《觀經(jīng)疏妙宗鈔》、《四明十義書》、《四明尊者教行錄》等,多存。
見釋宗曉《四明尊者年譜》(《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統(tǒng)紀》卷八。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知禮。字約言。四明金氏子。父母禱佛而生。神宇清粹。不與眾倫。出家具戒。從寶云習教觀。大有解入。與慈云相結(jié)。義同手足。端拱元年。寶云歸寂。遂繼席弘化。學眾云委。咸平中??ご蠛?。與慈云同修光明懺祈雨。約三日無應(yīng)當。然一手供佛。懺未竟。雨已大浹。是年。遣門人如什二子。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詣錢塘昭師室。初是。光明玄。有廣略二本。景德前。錢塘恩師制發(fā)揮記。專解略本。謂。十種三法。純談法性。不須更立觀心。廣書有之者。后人擅加耳。師于是。作扶宗記。大明廣書附法觀心之義。謂恩師之廢觀心。是謂有教而無觀。有梵天昭孤山圓。皆奉先門學。述辯訛。以助略書。彼此詰難往返。綿歷七載。乃總結(jié)前后。為書二卷。凡十章。因為十義書。又設(shè)為二百問以質(zhì)之。時。孤山居昭師座端。觀如什論不已。遽白郡守。以來無公據(jù)發(fā)遣。令還不復致答。事乃已。祥符六年。建念佛施戒會。歲視為嘗。且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觀。顯四凈土之旨。天禧改元。謂其徒曰。半偈亡軀。一句投火。圣人之心。為法如是。吾將捐身。以警懈怠。乃與異聞。結(jié)十同志。修法華懺。三載期滿。將焚身以供妙經(jīng)。秘書楊大年。以常住弘法為請。并諸公。交勸力止之。乃復結(jié)十僧。修大悲懺法三載。以酬素愿。是年。述消復三用章。對孤山闡義鈔。四年駙馬李遵勖。奏師高行遺身。上嘉嘆。賜號法智。且遣內(nèi)侍。至延慶寺。命修法華懺三日。為國祈福。因撰觀音別行玄記。觀經(jīng)疏妙宗鈔。天圣改元。天童凝禪師。貽書論指要鈔。揀示達磨門下三人。得道淺深。為不可。師為改之。三年。大弘放生之業(yè)。五年。制光明文句記。以迫歸寂。不及終帙。六年元旦。建光明懺七日。為順寂之期。至五日。結(jié)跏趺坐。召大眾說法。稱佛號。奄然而逝。壽六十九。夏五十四。露龕二七日。顏貌如生。爪發(fā)俱長。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師著述數(shù)十種。發(fā)明天臺一家之旨。無剩義矣。誠為前達之功臣。后學之模范。獨于起信。大有悟入。故多所援據(jù)。后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也。師門學甚夥。而尚賢為之冠。嗣法智。主延慶。道化大行。嘗晨入懺堂。見一虎伏幾前。賢直進。展尼師壇于虎背。拜之。寂無所睹。奇哉。則其人為可知矣。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知禮,字約言。
明州金氏子。
其父母夢神僧攜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
”未幾生禮。
七歲喪母,號哭不絕,白父求出家,依太平興國寺洪選得度。
及長,詣寶云寺義通法師學教觀圓頓之旨,一受即了。
淳化中主乾符寺,尋徙保恩院,敷揚教觀,學徒踵至。
會明州旱,禮與慈云式同修光明懺。
約三日不雨,當自焚一手。
如期,果大雨。
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賜名“延慶”。
六年建念佛施戒會。
自茲以降,每歲二月望,以為常舉。
嘗集十僧,修《法華懺》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懺》三年,積精竭誠,千日無倦。
人以為難,自禮視之,乃若固然。
復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諦,超然生死。
天禧四年,賜號“法智大師”,敕令住世演教。
禮以從上諸祖,闡揚凈土者,多譚事相,空示觀門,暫被時機,未窮圓頓。
因取天臺《觀無量壽經(jīng)疏》,研極理奧,曲暢玄風,成《妙宗鈔》數(shù)萬言。
時方詔天生立放生池,禮舍缽資,集諸善緣,結(jié)放生會,每歲佛誕日,縱諸魚鳥。
有司以聞,敕樞密劉筠撰文,立碑院內(nèi)。
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將示寂,建《光明懺》七日。
至五日,結(jié)跏趺坐,召眾說法,稱佛數(shù)百聲,奄然而逝,年六十九。
露龕二七日,爪發(fā)加長。
阇維時,舌根不壞,若蓮華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4—1032 【介紹】: 宋僧。
臺州寧海人,俗姓葉,字知白。
投東掖山義全出家。
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學。
后詣普賢像前,自誓習天臺教法,遂趨寶云義通師講席,盡得臺宗秘奧。
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慶寺,講揚所學。
后復興故天竺寺居之。
真宗賜號慈云大師。
著有《懺儀》多種,世稱“百本懺主”、“慈云懺主”。
又有《天竺靈苑集》。
全宋詩
釋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葉,字知白,天臺寧海(今屬浙江)人。
少投東山義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從寶云義通受業(yè)。
淳化初,居寶云講席。
真宗咸平中,歸天臺。
大中祥符中,歷居景德寺、杭州昭慶寺講席。
后居復興故天竺寺,賜號慈云。
著《凈土懺法》、《金光明》、《觀音》諸本懺儀行世,又號慈云懺主。
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事見《鐔津集》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師慈云式公行業(yè)曲記》。
著述今存《金園集》三卷、《天竺別集》三卷等。
 遵式詩,以《續(xù)藏經(jīng)》本《金園集》、《天竺別集》為底本,《金園集》參校日本刻本(簡稱日刻本,藏上海圖書館)。
另從諸書輯得集外詩十七首,共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寧海(今浙江寧海)葉氏子。
稍長,潛往東山,依義全師出家,繼入國清寺。
雍熙元年,見明州寶云寺義通法師北面受業(yè),與知禮同門相契。
智解秀出,得天臺奧旨。
義通入寂,眾請居寶云講《法華》諸經(jīng),又歷講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
天禧中賜號慈云,乾興元年受章懿太后命,為皇室行懺,遂請?zhí)炫_教文入藏,天臺宗由是大振。
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著述甚豐,今存《往生凈土決疑行愿二門》一卷、《大乘止觀釋要》四卷、《金園集》三卷、《天竺別集》三卷等十數(shù)種。
見契嵩《慈云式公行業(yè)曲記》(《鐔津文集》卷一五),《補續(xù)高僧傳》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遵式。字知白。臺州寧海葉氏。母夢咽明珠而生。出家于東掖山。傳天臺教于寶云通師。未幾。繼其席。祥符八年。刺史薛公請居靈山天竺寺。寺久廢。師按其舊而新之。王文穆出守。重師之道。奏復天竺名。尋請賜慈云號。章獻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懺。師著金光明護國儀文上之。因奏請?zhí)炫_教文入藏。又依經(jīng)撰集諸懺法盛行于世。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師力行之。感應(yīng)非一。凡為法祈禱必然指。唯存三焉。及建光明懺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誦大悲咒七遍。屢經(jīng)兵火。巋然獨存。愿力致也。師詩文典雅。有金園靈苑天竺別集。天圣九年歸東嶺草堂。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隕于山。師示寂。累謚法寶禪慧。淳祐八年。其徒明禋禱晴獲應(yīng)。上御宸翰。加謚圣應(yīng)。淳祐十一年。明禋禱晴復應(yīng)。上御宸翰。加謚正覺。 贊曰。 臺嶺一宗  興于法智  師出寶云  金昆玉季 示無生忍  住不退地  徽號累旌  終古不墜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遵式。字知白。天臺寧海葉氏子。母王氏。乞男于觀音。夢大士與明珠吞之而生。稍長。潛往東山。依義全師出家。受具戒。研律學。繼入國清。普賢像前。燼一指誓弘教觀。雍熙元年。見寶云北面受業(yè)。未幾智解秀出。智者諱日。然頂誓行四三昧。寶云入寂。師乃返天臺。以苦學致疾。至于嘔血。感異夢而愈。既而頂高寸馀。手垂過膝。聲若洪鐘。時年二十八也。眾請居寶云。講法華維摩金光明等經(jīng)。至道二年。結(jié)緇素。專修凈業(yè)。作誓生西方記。咸平中。歸天臺。主東掖。以徒屬之繁。即西隅益建精舍。率眾修念佛三昧。有白鶴廟。居民甚神之。師與神授戒。改祭為齋。祥符四年。講止觀于景德寺。道經(jīng)黃巖。有豕奔伏于前。推其來。乃逸于屠肆者。償其直而豢之。赤山寺瀕海而高。先是。山顛有異光。中現(xiàn)七層浮屠之形。周山四十里。皆漁人之[竺-二+(一/(尸@邑))]梁。或以語師。師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于是居人感化。不復為漁。時東山結(jié)懺會。天大旱。師卓錫石縫。泉即激涌。七年。受杭昭慶請。大弘法化。從化者眾。自是居杭矣。八年。蘇人以郡符。迓師于開元建講。緇素畢集。不葷飲者。傾匝邑。屠酤不售。官監(jiān)有失課之言。師辭其徒曰。智者遺晉王書。有言六恨。其一謂。以法集動眾妨官。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復杭。刺史薛顏。始以靈山。命師居之。即隋真觀所營天竺寺也。天禧三年。王欽若撫杭。與師道契。奏錫天竺舊名。復其寺為教。又奏請西湖。為放生池。因賜號慈云。乾興元年。章懿太后。以師熏修精進。遣使赍白金。命于山中。為國行懺。天臺教文。于是入藏矣。天圣四年。中秋月望之夕。桂子降于殿庭。師取其實。播種林下。乃作桂子之詩。九年講凈名經(jīng)。忽謂其徒曰。昔在東掖講此經(jīng)。夢荊溪授我卷。及出室視日已沒。今吾殆終此講乎。因與眾訣。作謝三緣詩。謂謝徒屬。絕賓友。焚筆硯也。隨徙東嶺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示疾不用醫(yī)藥。惟說法勉眾而逝。壽六十九。臘五十。逝之夕。山中人。見大星殞于靈鷲峰。越明年仲春四日。奉遐榻。葬于寺東月桂峰下。師始出家??浿T生。慕師才俊。勉回業(yè)儒。為詩答盧積。中有真空是選場。大覺為官位之句。人多誦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于行道。四隅置??熾炭。遇困倦。則漬手于??。十指惟存其三。崇寧三年。賜號法寶大師。紹興中。又謚懺主禪慧云。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遵式,字知白,姓葉氏,寧海人。
投天臺東掖山義全出家,納戒于禪林寺,習律于守初師。
郡校諸生,要其還初服,式答以偈曰:“真空是選場,大覺為官位。
”因詣普賢像前,然指自誓,習天臺教法,趨寶云義通師講席,盡得臺宗秘奧,遂然頂誓行四禪三昧。
后染疾危甚,入靈墟佛室,持咒伏消,夢感神覺,其疾乃愈。
于是澄心澈慮,著《觀音禮懺文》,復撰《誓生西方記》、《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
大中祥符四年,昭慶齊一律師啟請至寺,宣講四部,兼弘律儀,學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禦。
杭之風俗,以酒肴會葬,式諭以勝緣,其俗皆化,易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門》以正其事,至今猶則效之。
嘗赴姑蘇開元寺,大敷講席,聽者踵止,戶內(nèi)之履,幾不能容。
后居天竺靈山,于寺東建日觀庵。
老撰《天竺高僧傳》,補智者大師《三昧行法說》,著《金光明經(jīng)懺法三昧儀》。
名徹上聞,召賜紫衣。
乾興元年,賜號“慈云大師”。
明道壬申歲,入寂,葬寺東月桂峰下,所著詩文《金園集》、《靈苑集》,釋元復贊曰:“臺嶺一宗,興于法智。
師出寶云,金昆玉季。
示無生忍,住不退地。
徽稱累旌,終古不墜。
”其《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詩云:“塵外清閒極,誰能更似君。
山光晴后見,瀑響夜深聞。
拾句書幽石,收茶踏亂云。
江頭待無事,終學棄人倫。
”又《寄悟和尚》詩云:“無累無機祗任緣,一齋長掩古松邊。
長垂白發(fā)過深雪,不下青林知幾年。
木葉當薪燒更暖,草苗為履著難穿。
竟何人問東林社,時引清流灌碧蓮。
”其風度超邁,胸懷活淡,可想見矣。
釋宗正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五二五
宗正,天臺宗僧,寶云義通之重法孫,賜號文慧大師。
治平中住明州延慶寺。
釋道瑞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二
又知止道瑞者,廣安王氏子,亦參密云而有悟者也。
年十六時,依邑中奉圣寺惟遠得度,嘗赴講席聞《楞嚴》七處微心之旨,頓起疑情,發(fā)志參方,數(shù)禮名德,謁語風于徑山,叩密云于天童,時密年已七十矣。
龍象威儀,棒喝如雨。
一日于眾中出,問曰:“何如是木人看花鳥?
”密云:“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因之有省。
退而游普陀諸勝,復歸奉圣掩關(guān)三年。
時聞象崖演法五龍,乃出而往叩,象曰:“聞道汝南方去來?
”道瑞曰:“江山雖有別,古鏡甚分明。
”象曰:“帶得何物來?
”道瑞展兩手相示,象諾之。
后付法源,有一鐙分點百千鐙之囑。
遂于諸方開導,弘布宗乘。
順治癸巳,至滇居曲靖東山報恩寺,禪聲懋鬯,道骨凜然。
后于迤東及會城重興古剎十馀所。
至康熙壬戌六月十日,乃舉拂說偈曰:“臨末稍頭一句子,十方諸佛口難宣。
老僧露個真消息,凡圣從茲識本源。
”語畢,擲拂泊然而化。
舁歸交水龍華寺,荼毗,陰云四合,雨似傾盆,俄而八表開霽,送者數(shù)千人,悅澤而歸。
塔于寺右,其上火光夜明,旬日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