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膺

相關(guān)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慧禪師。
云居膺禪師法嗣。
釋慶猷 朝代: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慶猷禪師。
云居膺禪師法嗣。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云住和尚。
云居膺禪師法嗣。
問。
諸佛道不得。
什么人道得。
曰。
老僧道得。
曰諸佛道不得。
和尚作么生道。
曰。
諸佛是我弟子。
曰請和尚道。
曰。
不是對君王。
好與二十棒。
(傳燈錄)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禪僧。
云居道膺,又曾參夾山善會、徑山洪諲。
后歸浙中,住杭州(一作越州)佛日寺,世稱佛日和尚。
祖堂集》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二〇、《五燈會元》卷一三有傳,并錄其詩偈1首。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僧。
嗣洞山法嗣云居道膺。
后住洪州鳳棲山同安寺。
世稱同安和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7—928 【介紹】: 五代時僧。
鎮(zhèn)州常山人。
俗姓李。
幼于本州萬歲寺出家,習(xí)學(xué)律典。
后轉(zhuǎn)依禪宗,歷詣云居道膺、雪峰義存,終嗣玄沙師備。
后住漳州羅漢院,世稱地藏和尚。
其門人文益,開法眼宗。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幼投本郡萬歲寺。依無相大師出家。后住漳州龍溪羅漢院。后唐天成三年卒。年六十二。清泰二年謚真應(yīng)禪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四
禪師名桂琛。生李氏。常山人也。幼卓越。絕酒胾。見萬壽寺無相律師。即前作禮。無相拊其首曰。若從我乎。乃欣然依隨之。父母不逆也。年二十馀。即剃發(fā)為大僧。無相使習(xí)毗尼。一日為眾升堂。宣戒本布薩已。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脫也。依文作解。豈發(fā)圣乎。一眾愕然。琛顧笑。為無相。作禮辭去。無相不強。初謁雪峰存公。不大發(fā)明。又事玄沙。遂臻其奧。與慧球者齊名。號二大士。琛能秘重大法。痛自韜晦。然叢林指目。以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漳州牧王公。請住城西石山。十馀年。遷止羅漢。破垣敗簀。人不堪其憂。非忘身為法者。不至。僧問。如何是羅漢一句。曰我若向汝道。卻成兩句。又問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甚字。琛曰。汝不識此字耶。曰不識。琛曰??慈∑湎伦⒛_。琛嘗垂頭。頹然坐折木床。見僧來。即舉拂子曰。會么。對曰。謝和尚指示學(xué)人。琛曰。見我豎起拂子。便道指示學(xué)人。汝每日見山見水??刹恢甘救暌?。又見僧來。舉拂子。其僧禮拜稱贊。琛曰。見我豎起拂子。便禮拜贊嘆。那里掃地。豎起掃帚。為甚不贊嘆。有僧來報。保福遷化也。琛曰保福遷化。地藏入塔。琛時住地藏。乃石山也。于時學(xué)者莫測其旨。琛憫之為作明道偈。其詞曰。至道淵曠。勿以言宣。言宣非指。孰云有是。觸處皆渠。豈喻真虛。真虛設(shè)辨。如鏡中現(xiàn)。有無雖彰。在處無傷。無傷無在。何拘何礙。不假功成。將何法爾。法爾不爾。俱為唇齒。若以斯陳。埋沒宗旨。宗非意陳。無以見聞。見聞不脫。如水中月。于此不明。翻成剩法。一法有形。翳汝眼睛。眼睛不明。世界崢嶸。我宗奇特。當(dāng)陽顯赫。佛及眾生。皆承恩力。不在低頭。思量難得。拶破面門。蓋覆乾坤??祉毸]取。脫卻根塵。其如不曉。謾說而今。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琛復(fù)至閩城舊止。遍游近城諸剎。乃還示微疾。沐浴安坐而化。閱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二夏。阇維收舍利建塔。有得法上首。清涼益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常山之李氏。
童時即篤志離俗。
親戚鄉(xiāng)黨皆莫之從。
年且弱冠。
乃獲為郡之萬壽寺無相大師弟子。
既登戒品。
方學(xué)毗尼。
嘆曰。
此豈足以臻觀脫哉。
于是南謁云居雪峰。
抵玄沙。
沙問云。
三界惟心。
汝作么生會。
琛指椅子云。
和尚喚這個作什么。
沙曰椅子。
琛云。
和尚不會。
沙曰。
我喚作竹木。
汝喚作什么。
琛云桂琛亦喚作竹木。
沙云盡大地覓一個會佛法底人不可得。
自是玄沙每誘迪學(xué)者。
出諸三昧。
皆命琛為助發(fā)。
于是漳牧王公。
建地藏精舍。
而請駐錫焉。
久之徙居羅漢院。
上堂。
宗門玄妙為當(dāng)只恁。
更別有奇特。
若別有奇特。
汝且舉看。
若無。
不可只將三個字。
便當(dāng)卻也。
三個字謂宗教乘而已。
爾若道著宗乘。
便是宗乘。
若道著教乘。
便是教乘。
禪德佛法元來。
由爾口里安立名字。
爾向這里。
說圓說頓。
說實說常。
禪德爾把什么作圓作頓。
作實作常。
傍家行腳。
理須甄別莫相理沒。
珍重。
問如何是羅漢家風(fēng)。
答不向爾道。
問因甚不向?qū)W人道。
答是我家風(fēng)。
問如何是沙門正命食。
答吃得。
曰欲吃此食。
作何方便。
答塞卻汝口。
問如何是十方眼。
答時上眉毛。
天成三年。
戊子秋示疾數(shù)日安坐而終。
壽六十二。
臘四十。
茶毗于城西院之東岡。
建塔葬舍利于院之西。
則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
琛無恙時。
鼓山神晏尤見重于王氏。
以他事脅令舍玄沙嗣雪峰。
琛終不變。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桂琛。
俗姓李氏。
常山人也。
甫作童兒篤求遠俗。
齋茹一餐調(diào)息終日。
秉心唯確鄉(xiāng)黨所欽二親愛縛而莫辭。
群從情纏而難脫。
既冠繼踰城之武。
求師得解虎之儔。
乃事本府萬歲寺無相大師矣。
初登戒地例學(xué)毗尼。
為眾升臺宣戒本畢。
將知志大安拘之于小道乎。
乃自誨曰。
持犯束身非解脫也。
依文作解豈發(fā)圣乎。
于是誓訪南宗程僅萬里。
初謁云居后詣雪峰玄沙兩會。
參訊勤恪。
良以嗣緣有在。
得旨于宗一大師。
明暗色空廓然無惑。
密行累載處眾韜藏。
雖夜光所潛而寶器終異。
遂為故漳牧太原王公誠請。
于閩城西石山建蓮宮而止。
駐錫一紀有半。
來往二百眾。
琛以秘重妙法罔輕示徒。
有密學(xué)懇求者時為開演。
后龍溪為軍倅勤州太?,樼鸸菊垺?div id="lthtxrv" class='inline' id='people_17629_4_30_comment'>
于羅漢院為眾宣法。
諱讓不獲。
遂開方便。
不數(shù)載南北參徒喪疑而往者不可殫數(shù)。
有角立者。
撫州曹山文益江州東禪休復(fù)。
咸傳琛旨。
各為一方法眼。
視其子則知其父矣。
以天成三年戊子秋。
復(fù)屆閩城舊止。
遍玩近城梵字。
已俄示疾數(shù)日安坐告終。
春秋六十有二。
僧臘四十。
遺戒勿遵俗禮而棺而墓。
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東崗。
收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
稟遺教也。
則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
琛得法密付授耳。
時神晏大師王氏所重。
以言事脅令舍玄沙嗣雪峰。
確乎不拔。
終為晏讒而凌轥。
惜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李。
常山人。
童兒便求遠俗。
齋茹一餐。
秉心唯確。
二親愛縛。
繼踰城之武。
事本府萬歲寺無相大師。
登戒地。
學(xué)毗尼。
乃自誨曰。
持犯束身。
非解脫也。
依文作解。
豈發(fā)圣乎。
于是誓訪南宗。
程僅萬里。
初謁云居。
后詣雪峰。
參訊勤恪。
得旨于宗一大師。
明暗色空。
廓然無惑。
密行累載。
處眾韜藏。
遂為故漳牧。
太原王公。
誠請于閩城西石山。
建蓮宮而止。
駐錫一紀有半。
來往二百眾。
琛以秘重妙法。
罔輕示徒。
有密學(xué)懇求者。
時為開演。
后龍溪為軍[亻?]勤州大保瑯瑯公。
志請于羅漢院為眾宣法。
遂開方便。
不數(shù)載南北參徒。
角立。
撫州曹山文益。
江州東禪林。
復(fù)咸傳琛旨。
各為一方法眼。
天成三年。
戊子秋俄示疾數(shù)日。
安坐而終。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禪師名道簡。
其先范陽人。
史失其氏。
天姿粹美。
閑靜寡言。
童子剃落。
受滿分戒。
遍游叢席。
造云居。
膺禪師
與語連三日。
大奇之。
而誡令。
刻苦事眾。
于是簡躬探井臼。
司樵?。
遍掌寺務(wù)。
不妨商略古今。
眾莫有知者。
以臘高為堂中第一座。
先是高安洞山。
有神靈甚。
膺公住三峰時受服役。
既來云居
神亦從至。
舍于枯樹之下。
而樹茂。
號安樂樹神。
屬膺將順寂。
主事僧白曰。
和尚即不諱。
誰可繼者。
曰堂中簡。
主事僧意不在簡。
謂令揀選。
可當(dāng)說法者。
僉曰第二座可。
然且攝禮。
先請簡。
簡豈敢當(dāng)也。
既申請。
簡無所辭讓。
即自持道具。
入方丈。
攝眾演法自如。
主事僧大沮。
簡知之。
一夕遁去。
安樂樹神者號泣。
詰旦眾追至麥莊。
悔過迎歸。
聞空中連呼。
曰和尚來也。
僧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
曰隨處得自在。
問維摩豈不是金粟如來。
曰是。
曰為什么卻在釋迦會下聽法。
曰他不爭人我。
問如何是朱頂王菩薩。
曰問這赤頭漢作么。
問橫身蓋覆時如何。
曰還蓋得么。
問蛇子為什么吞卻蛇。
曰。
在理何傷。
問諸佛道不得處。
和尚還道得么。
曰汝道。
什么處諸圣道不得。
問路逢猛虎時如何。
曰千人萬人不逢。
偏汝便逢。
問獨宿孤峰時如何。
曰閑著七間僧堂不宿。
阿誰教汝孤峰獨宿。
問古人云。
若欲保任此事。
直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里行。
意旨如何。
曰高峰深海迥絕孤危。
似汝閨閤中軟暖么。
又問。
叢林多好論。
尊貴邊事如何。
曰要汝知大唐天子不書斷。
會么。
簡契悟精深。
履踐明驗。
而對機應(yīng)物。
度越格量。
天下宗之。
師壽八十馀。
無疾而化。
廬州帥張崇為建塔于本山。
贊曰。
大陽明安。
嘗疏藥山之語曰。
高高山上標不出。
深深海底藏不沒。
其兒孫遵承之。
以為妙得其旨。
及聞云居之言。
則如真虎踞地而吼。
百獸震恐。
乃悟明安所示。
蓋裴旻之虎也。
予為作偈曰。
高高山上立。
深深海底行。
道人行立處。
塵世有誰爭。
無間功不立。
渠儂尊貴生。
詶君顛倒欲。
枯木一枝榮。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禪師道簡。
其先范陽人。
史失其氏。
天姿粹美。
閑靜寡言。
童子剃發(fā)。
受滿分戒。
遍游叢席。
造云居謁膺禪師
與語連三日。
大奇之。
戒令刻苦事眾。
遂躬操井臼。
司樵爨。
遍掌寺務(wù)。
不妨商略古今。
眾莫有知者。
以臘高為堂中第一座。
先是高安洞山。
有神靈甚。
膺公往三峰。
時受服役。
既來云居。
神亦從至。
舍于枯樹下。
樹茂。
號安樂樹神。
屬膺將順寂。
主事僧白曰。
和尚即不諱。
誰可繼者。
曰。
堂中簡。
主事僧。
意不在簡。
謂令揀選可當(dāng)說法者。
僉曰。
第二座可然。
且攝禮先請簡。
簡豈敢當(dāng)也。
既申請。
簡無所辭讓。
即自持道具入方丈。
攝眾演法自如。
主事僧大沮。
師知之。
一夕遁去。
安樂樹神號泣。
詰旦眾追至麥莊。
悔過迎歸。
聞空中連呼。
曰和尚來也。
僧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
曰。
隨處得自在。
問維摩豈不是金粟如來。
曰是。
曰。
為甚么卻在釋迦會下聽法。
曰。
他不爭人我。
問如何是朱頂王菩薩。
曰。
問這赤頭漢作么。
問橫身蓋覆時如何。
曰。
還蓋得么。
問蛇子什么吞卻蛇師。
曰。
在理何傷。
問。
諸佛道不得處。
和尚還道得么。
曰。
汝道什么處道不得。
問。
路逢猛虎時如何。
曰。
千人萬人不逢。
偏汝便逢。
問。
獨宿孤峰時如何。
曰。
閑著七間堂。
誰教汝孤峰獨宿。
問。
古人云。
若欲保任此事。
直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里行。
意旨如何。
曰。
高峰深海。
迥絕孤危。
似汝閨閣中軟暖么。
又問。
叢林多好論尊貴邊事如何。
曰。
要汝知大唐天子。
不會書斷會么。
簡契悟精深。
履踐明驗。
而對機應(yīng)物。
度越凡量。
天下宗之。
壽八十馀。
無疾而化。
廬州帥張崇。
為建塔本山。
系曰。
有同安丕禪師者。
與師同為膺公嫡嗣。
難兄弟也。
丕之嗣曰同安志。
志之嗣曰梁山緣觀。
自丕。
自觀。
皆失考生。
緣不及傳。
觀之子。
則為大陽玄矣。
別具膺公
見宋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臨淄人,俗姓孫。隱于廣德山中。錢元瓘征苑陵,攜歸見吳越王錢镠,應(yīng)對無所屈。镠為其造應(yīng)瑞院居之,假號廣現(xiàn)大師。后充浙中寶塔寺主。后晉高祖天福中卒,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生臨淄孫氏。
出家落發(fā)。
受具戒。
即究空寂學(xué)。
云居膺禪師
化行鐘陵。
竟造焉。
既領(lǐng)指。
侍左右。
不忍去。
久之示寂。
新因遁居廣德山中。
時文穆王錢氏。
方以吳越世子。
率師伐宛陵。
偶入山寺。
而群僧竄匿不在。
獨新危坐。
無懼色。
詰其故。
對曰。
今東西皆賊也。
雖欲避。
將安之哉。
世子以其直。
及師凱旋。
因偕以歸。
武肅王加愛之。
使居瑞應(yīng)院。
署號廣現(xiàn)。
初新嘗采藥宣城山中。
始入一洞。
殊曖昧。
行僅數(shù)里。
日光晃然。
旁有穴。
虛明通曠。
清溪古松。
上下映蔽。
隈隅草庵絕人跡。
見老僧擁衲瞑坐。
俄開目問新。
何來。
新為言狀。
曰噫渴矣。
出火燼中煮茗啜之。
薄暮僧謂新。
留此。
我且有所往也。
竟升松抄。
跏趺鳥巢內(nèi)。
夜半聞?wù)b法華經(jīng)聲。
又聞叱虎聲。
清亮出林籟。
明日新乞住。
僧曰。
自我來此。
百見草枯。
非子能住也。
問饑否。
適溪岸有稻數(shù)百穗。
相引取十馀穗。
挼得谷。
舂米和野蔬。
作鬻以啖。
遽送出至洞口。
謝曰。
茲豈偶然。
相會如此。
頃茗與粥糜。
非煙火物也。
吾知子自爾無復(fù)饑渴之患矣。
后再往。
終莫識路。
晚充寶塔化主。
天福中卒。
年八十。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自新。
姓孫氏。
臨淄人也。
濯戒尋師曾無懈廢。
膺禪師化被鐘陵。
往參問焉。
云居長往。
回錫嘗隱廣德山中。
屬兩浙文穆王錢氏率吏士躬征苑陵入山寺。
群僧皆竄。
唯新晏如。
問曰。
何不避乎。
對曰。
東西俱是賊。
令老僧去何處逃避。
王驚其訐直。
回戈遣歸。
見武肅王問之言無所屈加之高行。
造應(yīng)瑞院居之。
假號曰廣現(xiàn)大師。
初新嘗入宣城山采藥。
穿洞深去。
始則闇昧。
尋見日分明。
行僅數(shù)里。
洞側(cè)有別竅溪水泛泛。
然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
一僧雪眉擁納坐禪。
旁有一磬火器。
新?lián)繇嗨扉_目。
驚曰。
嘻師何緣至此。
乃陳行止。
揖坐取石。
敲火煎茗。
香味可愛。
日將夕矣僧讓庵令新宿。
顧其僧上松巔大巢內(nèi)聞念法華經(jīng)。
聲甚清亮。
逡巡又咄罵云。
此群畜生毛類何苦生人恐怖。
速歸林薄不宜輒出。
叱去。
新窺之乃虎豹弭耳而去。
明日謂其僧曰。
愿在此侍巾屨。
僧曰。
自居此地百見草枯。
四絕人煙非師棲息處。
又問。
莫饑否。
相引溪畔有稻百馀穗。
收谷手挪三匊黃梁。
挑野蔬和煮與食。
后遣回去。
送至洞口曰。
相遇非偶然也。
所食茶與菜糜師平生不乏食矣。
遂遵路回本院。
已月馀日。
命同好再往尋之失洞蹤跡。
后在浙中充寶塔寺主。
以天福中卒于住寺。
年八十馀。
今影在冷水灣前小院存焉。
神僧傳·卷第九
釋自新。
姓孫氏。
臨淄人也。
濯戒尋師曾無懈廢。
膺禪師化被鐘陵。
往參問焉。
云居長往回錫隱廣德山中。
屬兩浙文穆王錢氏率吏士躬征苑陵入山寺。
群僧皆竄。
唯新晏如。
問曰。
何不避。
對曰。
東西俱是賊。
令老僧去何處逃避。
王驚其吁直回戈遣歸。
見武肅王問之。
言無所屈加之高行。
造應(yīng)瑞院居之。
假號曰廣現(xiàn)大師。
初新嘗入宣城山采藥。
穿洞深去。
始則阇昧尋見日分明。
行僅數(shù)里。
洞側(cè)有別竅。
溪水泛泛然。
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
一僧雪眉擁衲坐禪。
旁有一磬火器。
新?lián)繇嗨扉_目驚曰。
嘻師何緣至此。
乃陳行止揖坐。
取石敲火煎茗。
香味可愛。
日將夕矣。
僧讓庵令新宿。
顧其僧上松巔大巢內(nèi)。
聞念法華經(jīng)聲甚清亮。
逡巡又咄罵云。
此群畜生毛類何苦生人恐怖。
速歸林薄不宜輒出叱去。
新窺之乃虎豹弭耳而去。
明日謂其僧曰。
愿在此侍巾屨。
僧曰。
自此百日草枯四絕人煙非師棲息處。
又問莫饑否。
相引至溪畔。
有稻百馀穗。
收其谷手挪三掬黃梁。
挑野蔬和煮與食。
后遣回去。
送至洞口曰。
相遇非偶然也。
所食茶與菜糜師平生不乏食矣。
遂遵路回本院。
已月馀日命同好再往尋之失洞蹤跡。
后在浙中充寶塔寺主。
以天福中卒于住寺。
年八十馀。
今影在冷水灣前小院存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警玄(九四三~一○二七),真宗大中祥符中避國諱改為警延,江夏(今湖北武漢)人,俗姓張。依智通禪師出家,年十九為大僧。后謁鼎州梁山觀禪師,觀歿,辭塔至大陽,謁堅禪師,堅欣然讓法席,使主之。仁宗天圣五年卒,年八十五。《五燈會元》卷一四、《禪林僧寶傳》卷一三人傳。今錄詩五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3—1027 【介紹】: 宋僧。江夏人,俗姓張。真宗大中祥符中避諱易名警延。少出家,年十九為大僧。嗣梁山觀禪師。后住大陽山明安寺。臨終前書偈寄侍郎王曙,投筆而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三
禪師名警玄。
祥符中。
避國諱易為警延。
江夏張氏子也。
其先蓋金陵人。
仲父為沙門。
號智通。
住持金陵崇孝寺。
延往依以為師。
年十九。
為大僧。
聽圓覺了義經(jīng)。
問講者。
何名圓覺。
講者曰。
圓以圓融有漏為義。
覺以覺盡無馀為義。
延笑曰。
空諸有無。
何名圓覺。
講者嘆曰。
是兒齒少而識卓如此。
我所有何足以益之。
政如以穢食置寶器。
其可哉。
通知之。
使令游方。
初謁鼎州梁山觀禪師。
問如何是無相道場。
觀指壁間觀音像。
曰此是吳處士??。
延擬進語。
觀急索曰。
遮個是有相。
如何是無相底。
于是延悟旨于言下。
拜起而侍。
觀曰何不道取一句子。
延曰道即不辭。
恐上紙墨。
觀笑曰。
他日此語上碑去在。
延獻偈曰。
我昔初機學(xué)道迷。
萬水千山覓見知。
明今辯古終難會。
直說無心轉(zhuǎn)更疑。
蒙師點出秦時鏡。
照見父母未生時。
如今覺了何所得。
夜放烏雞帶雪飛。
觀稱以為洞上之宗可倚。
延亦自負。
儕輩莫敢攀奉。
一時聲價藉甚。
觀歿。
辭塔出山。
至大陽。
謁堅禪師。
堅欣然讓法席使主之。
退處偏室。
延乃受之。
咸平庚子歲也。
謂眾曰。
廓然去。
肯重去。
無所得心去。
平常心去。
離彼我心去。
然后方可。
所以古德道。
牽牛向溪東放。
不免納官家徭稅。
牽牛向溪西放。
不免納官家徭稅。
不如隨分納些些。
渠總不妨。
免致?lián)茢_。
作么生是隨分。
納些些底道理。
但截斷兩頭。
有無諸法。
凡圣情盡。
體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若能如此者。
法法無依。
平等大道。
萬有不系。
隨處轉(zhuǎn)轆轆地。
更有何事。
僧問。
亡僧遷化。
向什么處去。
延曰。
亡僧幾時遷化。
僧曰。
爭奈相送何。
延曰。
紅爐??上絳絲縷。
叆叇云中不點頭。
見僧種瓜。
問曰。
甜瓜何時可熟。
對曰。
即今熟爛也。
曰揀甜底摘來。
對曰。
什么人吃。
曰不入園者。
對曰。
未審不入園者。
還吃也無。
曰汝還識他么。
對曰。
雖然不識。
不得不與。
延笑曰。
去。
其僧后病。
延入延壽堂看之。
問曰。
是身如泡幻。
泡幻中成辦。
若無個泡幻。
大事無因辦。
若要大事辦。
識取個泡幻。
作么生。
對曰。
遮個猶是遮邊事。
延曰。
那邊事作么生。
對曰。
匝地紅輪秀。
海底不栽花。
延笑曰。
乃爾惺惺耶。
僧喝曰。
這老漢。
將謂我志卻(即興陽剖禪師)。
延神觀奇?zhèn)ァ?div id="1111111" class='inline' id='people_34057_2_142_comment'>
有威重。
從兒稚中。
即日一食。
自以先德付受之重。
足不越限。
脅不至席者。
五十年。
年八十。
坐六十一夏。
嘆無可以繼其法者。
以洞上旨訣。
寄葉縣省公之子法遠。
使為求法器。
傳續(xù)之。
延嘗注釋曹山三種語。
須明得轉(zhuǎn)位始得。
一曰。
作水牯牛是隨類墮。
注曰。
是沙門轉(zhuǎn)身語。
是異類中事。
若不曉此意。
即有所滯。
直是要伊一念無私。
即有出身之路。
二曰。
不受食是尊貴墮。
注曰。
須知那邊了。
卻來遮邊行李。
若不虛此位。
即坐在尊貴。
三曰。
不斷聲色是隨處墮。
注曰。
以不明聲色。
故隨處墮。
須向聲色里。
有出身之路。
作么生是聲色外一句。
答曰。
聲不自聲。
色不自色。
故云不斷。
指掌當(dāng)指何掌也。
予嘗作隨類墮偈曰。
紛然作息同。
銀碗里盛雪。
若欲異牯牛。
與牯牛何別。
作尊貴墮偈曰。
生在帝王家。
那復(fù)有尊貴。
自應(yīng)著珍御。
顧見何驚異。
作隨處墮偈曰。
有聞皆無聞。
有見元無物。
若斷聲色求。
木偶當(dāng)成佛。
今并系于此。
延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
升座辭眾。
又三日以偈寄王曙侍郎。
其略曰。
吾年八十五。
修因至于此。
問我歸何處。
頂相終難睹。
停筆而化。
贊曰。
延嗣梁山觀。
觀嗣同安志。
志嗣先同安丕。
丕嗣云居膺
于洞山之門。
為高弟也。
余觀大陽盛時。
有承剖兩衲子。
號稱奇杰。
卒至于不振。
惜哉。
微遠錄公。
則洞上正脈。
幾于不續(xù)矣。
嗚呼延之知人。
可以無愧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大陽禪師警玄。江夏張氏子也。其先蓋金陵人。仲父為沙門。號智通。住金陵崇孝寺。師往依之。年十九為大僧。聽圓覺。即能辯屈講者。講者嘆曰。是齒少而識卓如此。我所有何足益之。通知之。使令游方。初謁梁山觀禪師。問如何是無相道場。山指壁間觀音像曰。此是吳處士畫。師擬進語。山急索曰。此是有相。如何是無相者。于是悟旨于言下。拜起而侍。山曰。何不道取一句子。師曰。道即不辭。恐上紙墨。山笑曰。他日此語上碑去在。師獻偈呈解。山稱以為洞上之宗可倚。師亦自負。儕輩莫敢攀。一時聲名藉甚。山歿。出山至大陽。謁堅禪師。堅欣然。讓法席使主之。退處偏室。咸平庚子歲也。師神觀奇?zhèn)ビ型?。從兒稚中。即日一食。自以先德付受之重。足不逾限。脅不至席者。五十年。浮山遠公居眾時。嘗參師于大陽。師以臘高無可繼法之人。一日喟然謂遠曰。洞上一宗。如懸絲欲斷。惟汝興之。遠曰。有平侍者在。師以手指??云。平此處不佳。又捏拇指叉中。示之云。伊向去當(dāng)死于此。于是以皮履布裰付遠。囑令求人。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升座辭眾。又三日作偈。寄王曙侍郎。偈曰。吾年八十五。修因至于此。問我歸何處。頂相終難睹。擲筆而化。遺囑云。瘞全身十年無難。當(dāng)為大陽山打供入塔。后果為平侍所戕。平亦坐是返俗。流浪無依。為虎所食。師言驗矣。遠受大命。得青華嚴。轉(zhuǎn)付履裰。嗣師法焉。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二
禪師名承古。
西州人。
傳失其氏。
少為書生。
博學(xué)有聲。
及壯。
以鄉(xiāng)選至禮部。
議論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從山水中來。
客潭州丫山。
見敬玄禪師。
斷發(fā)從之游。
已而又謁南岳雅禪師。
雅洞山之子。
知見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廬山。
經(jīng)歐峰。
宏覺塔院閑寂。
求居之。
清規(guī)凜然。
過者肅恭。
時叢林號古塔主。
初說法于芝山。
嗣云門。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饒。
四年十月。
迎以住薦福示眾曰。
眾生久流轉(zhuǎn)者。
為不明自己。
欲出苦源。
但明取。
自己者。
有空劫時自己。
有今時日用自己。
空劫自己是根蒂。
今時日用自己是枝葉。
又曰。
一夏將末。
空劫已前事。
還得相應(yīng)也未。
若未得相應(yīng)。
爭奈永劫輪回有何。
什么心情。
學(xué)佛法。
廣求知解。
風(fēng)吹入生死海。
若是知解。
諸人過去生中。
總曾學(xué)來。
多知多解。
說得慧辯過人。
機鋒迅疾。
只是心不息。
與空劫已前事。
不相應(yīng)。
因茲惡道輪回。
動經(jīng)塵劫。
不復(fù)人身。
如今生出頭來。
得個人身。
在袈裟之下。
依前廣求知解。
不能息心。
未免六趣輪回。
何不歇心去。
如癡如迷去。
不語五七年去。
已后佛也不奈汝何。
古德云。
一句語之中。
須得具三玄。
故知。
此三玄法門。
是佛知見。
諸佛以此法門。
度脫法界眾生。
皆令成佛。
今人卻言。
三玄是臨濟門風(fēng)。
誤矣。
汾州偈曰。
三玄三要事難分。
古注曰。
此句總頌三玄也。
下三句別列三玄也。
得意忘言道易親。
古注曰。
此玄(或作意)中玄也。
一句明明該萬象。
古注曰。
此體中玄。
重陽九日菊花新。
古注曰。
此句中玄也。
僧問。
三玄三要之名。
愿為各各標出。
古曰。
三玄者一體中玄。
二句中玄。
三玄中玄。
此三玄門。
是佛祖正見。
學(xué)道人。
但隨入得一玄。
已具正見。
入得諸佛閫域。
僧問。
依何圣教參。
詳悟得體中玄。
古曰。
如肇法師云。
會萬物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曰。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又曰。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xiàn)。
一切世間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六祖云。
汝等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無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
生萬種法。
又云。
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zhuǎn)大法輪。
如此等。
方是正見。
才缺纖毫。
即成邪見。
便有剩法。
不了唯心。
僧又問。
如何等語句。
及時節(jié)因緣。
是體中玄。
古曰。
佛以手指地曰。
此處宜建梵剎。
天帝釋將一莖草。
插其處曰。
建梵剎竟。
佛乃微笑。
水潦被馬祖一踏踏倒。
起曰萬象森羅。
百千妙義。
只向一毫上。
便識得根源。
僧問趙州。
如何是學(xué)人自己。
州對曰。
山河大地。
此等所謂合頭語。
直明體中玄。
正是潑惡水。
自無出身之路。
所以云門誡曰。
大凡下語如當(dāng)門劍。
一句之下。
須有出身之路。
若不如是。
死在句下。
又南院云。
諸方只具啐啄同時眼。
不具啐啄同時用。
僧進曰。
有何言句。
明出身之路。
古曰。
如杏山問石室。
曾到五臺不。
對曰曾到。
曰見文殊不。
對曰見。
又問文殊。
向汝道什么
對曰。
道和尚父母。
拋在荒草里。
僧問甘泉。
維摩以手。
擲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
意旨如何。
答曰。
填溝塞壑。
僧曰。
一句道盡時如何。
答曰。
百雜碎。
云門問僧。
甚處來。
曰南岳來。
又問。
讓和尚為甚入洞庭湖里。
僧無對。
云門代云。
謝和尚降尊就卑。
此等語。
雖赴來機。
亦自有出身之路。
要且未得脫灑潔凈。
更須知有句中玄。
僧曰。
既悟體中玄。
凡有言句。
事理俱備。
何須句中玄。
古曰。
體中玄臨機須看。
時節(jié)分賓主。
又認法身法性。
能卷舒萬象。
縱奪圣凡。
被此解見所纏。
不得脫灑。
所以須明句中玄。
若明得。
謂之透脫一路。
向上關(guān)捩。
又謂之本分事。
祗對更不答話。
僧曰。
何等語句是句中玄。
古曰。
如比丘問佛。
說甚法。
佛云。
說定法又問。
明日說甚法。
佛云。
不定法。
曰今日為甚定。
明日為甚不定。
佛曰。
今日定。
明日不定。
僧問思和尚。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廬陵米作么價。
又僧問趙州。
承聞和尚親見南泉來。
是否。
答曰。
鎮(zhèn)州出大蘿卜頭。
又問云門。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答曰。
糊餅。
如何是向上關(guān)捩。
曰東山西嶺青。
又問洞山。
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若于此等言句中。
悟入一句。
一切總通。
所以體中玄見解。
一時凈盡。
從此已后。
總無佛法知見。
便能與人去釘楔。
脫籠頭。
更不依倚一物。
然但脫得知見見解。
猶在于生死。
不得自在。
何以故。
為未悟道故。
于他分上。
所有言句。
謂之不答話。
今世以此為極則。
天下大行。
祖風(fēng)歇滅。
為有言句在。
若要不涉言句。
須明玄中玄。
僧曰。
何等語句。
時節(jié)因緣。
是玄中玄。
古曰。
如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云令我得入。
又僧問馬大師。
離四句。
絕百非。
請師直指西來意。
答曰。
我今日無心情。
但問取智藏。
僧問藏。
藏曰。
我今日頭痛。
問取海兄。
又問海。
海曰。
我到遮里卻不會。
又臨濟問黃檗。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三問三被打。
此等因緣。
方便門中。
以為玄極。
唯悟者方知。
若望上祖初宗。
即未可也。
僧曰。
三玄須得一時圓備。
有何過。
古曰。
但得體中玄。
未了句中玄。
此人常有佛法知見。
所出言語。
一一要合三乘。
對答句中。
須依時節(jié)。
具理事。
分賓主。
方謂之圓。
不然。
謂之偏枯。
此人以不忘知見。
故道眼未明。
如眼中有金屑。
須更悟句中玄。
乃可也。
若但悟句中玄。
即透得法身。
然返為此知見奴使。
并無實行。
有憎愛人我。
以心外有境。
未明體中玄也。
云門臨濟下兒孫。
多如此。
凡學(xué)道人。
縱悟得一種玄門。
又須明取玄中玄。
方能不坐在脫灑路上。
始得平穩(wěn)。
腳踏實地。
僧曰。
既云于祖佛言句。
棒喝中學(xué)。
何故有盡善不盡善者。
古曰。
一切言句棒喝。
以悟為則。
但學(xué)者下劣不悟道。
但得知見。
是學(xué)成非悟也。
所以認言句作無事。
作點語。
作縱語。
作奪語。
作照作用。
作同時不同時語。
此皆邪師過謬。
非眾生咎。
學(xué)者本意。
只欲悟道見性。
為其師不達道。
祇將知見教渠。
故曰我眼本正。
因師故邪。
僧曰。
師論三玄法門。
名既有三。
法門亦有三。
而語句各各不同。
如何又言。
一句之中。
須具三玄三要。
古曰。
空空法界。
本自無為。
隨緣應(yīng)現(xiàn)。
無所不為。
所以虛空世界。
萬象森羅。
四時陰陽。
否泰八節(jié)。
草木榮枯。
人天七趣。
圣賢諸佛。
五教三乘。
外道典籍。
世出世間。
皆從此出。
故云。
無不從此法界流。
究竟還歸此法界。
經(jīng)云。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jīng)出。
楞嚴曰。
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zhuǎn)大法輪。
維摩曰。
或為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時作火風(fēng)。
李長者云。
于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魚龍。
處涅槃之大宅。
現(xiàn)陰陽而化物。
真覺云。
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三祖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曰。
萬法本無。
攬真成立。
真性無量。
理不可分。
故知。
無邊法界之理。
全體遍在。
一法一塵之中。
華嚴曰。
法性遍在一切處。
一切眾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馀。
亦無形相而可得。
到此境者。
一法一塵。
一色一聲。
皆具周遍含容四義。
理性無邊。
事相無邊。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何疑一語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僧又進曰。
古人何故須要。
一語之中。
具三玄三要。
其意安在哉。
古曰。
蓋緣三世諸佛。
所有言句教法。
出自體中玄。
三世祖師。
所有言句并教法。
出自句中玄。
十方三世佛之與祖。
所有心法。
出自玄中玄。
故祖道門中。
沒量大人。
容易領(lǐng)解。
且如親見云門尊宿。
具大聲價。
如德山密。
洞山初。
智門寬。
巴陵鑒。
只悟得言教。
要且未悟道見性。
何以知之。
如僧問巴陵。
提婆宗。
答曰銀碗里盛雪。
問吹毛劍。
答曰珊瑚枝枝撐著月。
問佛教祖意是同別。
答曰。
雞寒上樹。
鴨寒下水。
云我此三轉(zhuǎn)語。
足報云門恩了也。
更不為作忌齋。
大眾。
云門道。
此事若在言句。
一大藏教。
豈無言句。
豈可以三轉(zhuǎn)語。
便報師恩乎。
古臨終寫偈。
辭眾曰。
天地本同根。
鳥飛空無跡。
雪伴老僧行。
須彌撼金錫。
乙酉冬至四。
靈光一點赤。
珍重會中人。
般若波羅蜜。
贊曰。
古說法有三失。
其一判三玄三要。
為玄沙所立三句。
其二罪巴陵三語。
不識活句。
其三分兩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
何謂三玄三要。
為玄沙所立三句耶。
曰。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者。
臨濟所立之宗也。
在百丈黃檗。
但名大機大用。
在巖頭雪峰。
但名陷虎卻物。
譬如火聚。
觸之為燒。
背之非火。
古謂非是臨濟門風(fēng)。
則必有據(jù)。
而言有據(jù)。
何不明書。
以絕學(xué)者之疑。
不然則是臆說。
肆為臆說。
則非天下之達道也。
見立三玄。
則分以為體中。
為句中。
為玄中。
至言三要則獨不分辯乎。
方譏呵學(xué)者。
溺于知見。
不能悟道。
及釋一句之中。
具三要。
則反引金剛首楞嚴維摩等義。
證成曰。
性理無邊。
事相無邊。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何疑一語之中。
不具三玄三要。
夫敘理敘事。
豈非知見乎。
且教乘既具此意。
則安用復(fù)立宗門。
古以氣蓋人。
則毀教乘為知見。
自宗不通。
則又引知見。
以為證。
此一失也。
何謂罪巴陵三語。
不識活句耶。
曰巴陵真得云門之旨。
夫語中有語。
名為死句。
語中無語。
名為活句。
使問提婆宗。
答曰外道是。
問吹毛劍。
答曰利刃是。
問祖教同異。
答曰不同。
則鑒作死語。
墮言句中。
今觀所答三語。
謂之語則無理。
謂之非語。
則皆赴來機活句也。
古非毀之過矣。
二失也。
何謂分二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耶。
曰世尊偈曰。
陀那微細識。
習(xí)氣如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以第八識。
言其為真也耶。
則慮迷無自性。
言其非真也耶。
則慮迷為斷滅。
故曰我常不開演。
立言之難也。
為阿難指示。
即妄即真之旨。
但曰二種錯亂修習(xí)。
一者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識精圓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然猶不欲間隔其辭。
慮于一法中。
生二解故。
古創(chuàng)建兩種自己。
疑誤后學(xué)三失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薦福承古。
西州人。
不知誰氏子。
少為書生。
博學(xué)有聲。
及壯。
以鄉(xiāng)選至禮部。
議論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從山水中來。
客潭州了山。
見敬玄禪師斷發(fā)。
從之游。
已謁南岳雅公。
雅洞山子。
知見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廬山。
經(jīng)歐峰。
宏覺塔院閑寂。
求居之。
清規(guī)凜然。
過者肅恭。
時叢林號古塔主。
初說法于芝山。
嗣云門。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饒。
迎住薦福。
示眾曰。
夫出家者。
為無為法。
無為法中。
無利益無功德。
近來出家人。
貪著福慧。
與道全乖。
若為?;邸?div id="1111111" class='inline' id='people_24148_1_37_comment'>
須至明心。
若要達道。
無汝用心處。
所以常勸諸人。
莫學(xué)佛法。
但自休心。
利根者。
畫時解脫。
鈍根者。
或三五年。
遠不過十年。
若不悟去。
老僧與汝。
墮拔舌地獄。
系曰。
師去云門近百年。
覽語而悟。
遂嗣之不疑。
時云門子孫方盛。
無敢異詞者。
蓋所得真耳。
不知傳燈何以不錄師耶。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