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泠然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性溫敏。游鄴都肄。習涅槃于大莊嚴寺。武平四年夏。有客僧因疾投寺中。眾惡之。無肯容者。通觀其識量宏遠。操履端雅。乃延之房。與共處。雖穢污弗恤也。情意日以接狎。間問其所學。曰涅槃。通以其同業(yè)。尤自喜。且時摘經(jīng)中疑義質(zhì)之。皆為披釋。無小滯。通愈益喜。手為治湯藥。旦夕撫尉無倦色。嘗夜持杯酒飲之曰。此去濕舒氣。服之于律無妨。遂嚬眉一咽而止。夏罷客辭去。通曰。今授衣之時逼矣。茲官寺例得衣賜??身毴迦?。當有以贈??凸剔o。通亦固留而遺之衣。臨別。執(zhí)通手戒曰。脩道不欺暗室。法師昨以酒見餉。非理也。當時不敢遽拒絕者。直恐傷來意爾。今而后。宜斷勿復事。既而又曰。鼓山石窟寺。亦豈會到否。小僧所居寺。正在石窟北五里。當繞澗驛東有一小谷。東出即小寺。所謂竹林是也。茍有緣。幸無惜一過。通曰。重佩箴規(guī)。義圖展謝。明年夏。詔以石窟寺僧少。宜撥差莊嚴定國興圣總持等官寺僧百馀人為一番。于石窟坐夏。通時偶與其數(shù)。而獨念以為竹林之約。從爾可尋也。每于眾會。詢其寺。眾輒大笑曰。此流俗妄傳耳。勿信。通悉為眾道客之說非妄傳者。眾異之。共赍香華。隨通以往。及升隴阜。見一翁以巾帕額布裈短褐執(zhí)钁。驅(qū)馬墾荒坂。遙見僧。放馬而前曰。何物道人不由路而徑此耶。答曰。石窟僧也。欲往竹林。得無迷所向乎。翁忽怒詬曰。官寺僧誠無足道。去年縱牧畜。啖我田苗。我家兒子以遮護。被擊幾死。今復何面目見我。竟曳钁逐群僧。于是群僧奔迸走東谷以歸。然獨不逐通。語通曰。放汝入山喂虎。通又東出數(shù)里。所過澗水清淺。而林木森茂。循澗而東。聞南嶺上有諷誦聲。通隔林呼問竹林所在。應聲曰。何從來。得非圓通法師乎。通曰是。已僧遽披林出。悲喜交集。略敘間闊。則曰。此不足以款曲。須到小寺可也。稍進數(shù)里。有門樹雙闕長廊復道。松竹映蔽。門外馬槽滿盛粟豆。皆黑漆金鋪。首銜環(huán)。長百馀尺。列十行。傍多蹄跡。灑掃極嚴潔。僧使通立門左。謂曰。當為白大和尚。頃之引入講堂。立西軒下。和尚坐大床上。年可七十馀。方環(huán)擁童吏五六人。憑按理文書。侍人贊通名字。禮謁。和尚曰。官寺厚供難舍。柰何屈臨。通具述其故。既安置。其僧將通巡房訊敬。至兩房。寶帳瓔珞侈麗。主人夷坐自若。振手語曰。此人何必見遣去。其僧慚。顧通曰。趣向不同。洙沮人意。且就小房消息。遂盤桓談敘。并具中食。食如世間常味。食訖遍觀圖像園池臺閣。通念欲住。因以其意告僧。僧曰。固小僧之心也。但須白大和尚。夜共臥。蚤作偕白和尚。和尚曰。甚知來意。不惜一房。然而既受官請。又欲住此。是兩處掛名矣。律僧不得掛兩處名。今且還去。后待除名官寺來。則相容耳。幸勿恨也。揮其僧送出。悵惋不忍別通。由是指途西邁。眷眷返顧。始猶門闕在百步外。更踰二里。欻無所睹。凡前日老翁墾荒之處。悉蕪蔓荊榛。狐貍出沒而已。入大乘論曰。尊者賓頭盧羅睺羅等。十六大阿羅漢。散在諸山渚中。馀經(jīng)又曰。九十九億大聲聞眾。皆于佛前取籌。住壽于世。并在三方諸山海中。守護正法?;蛘咄ㄖ鍪且病7菤e。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圓通。
不知氏族。
少出家。
汎愛通博以溫敏見稱。
住鄴都大莊嚴寺。
研諷涅槃。
文旨詳覈。
以高齊武平四年。
夏中講下。
有一客僧。
形服疏素履操弘雅。
因疾乃投諸寺中。
僧侶以其所患纏附臭氣熏勃。
皆惡之無敢停者。
通觀其量識宏遠。
深異其度。
乃延之房中。
雖有穢污初無輕憚。
日積情款。
薄通其意。
問何所學。
答曰。
涅槃通以素業(yè)相沿。
宛然若舊。
乃以經(jīng)中深要及先德積迷未曾解者。
并敘而談之。
客僧亦同其所引更為章句判釋冷然雅有其致。
通欣于道合。
更倍由來。
經(jīng)理湯藥曉夕相守。
曾于夜中持春酒一盞云。
客人寄患服此為佳。
客遂嚬眉飲之。
一咽便止。
夏了病愈。
便辭通去。
通曰。
今授衣將逼。
官寺例得衣賜。
可待三五日間。
當贈一襲寒服。
客云。
藉亂不少。
何容更煩。
通固留之。
作衣遺已。
臨別執(zhí)通手誡曰。
修道不欺暗室。
法師前以酒見及。
恐傷來意。
非正理也。
從今已往此事宜斷。
頗曾往鼓山石窟寺不。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石窟北五里。
當繞澗驛東。
有一小谷。
東即竹林寺。
有緣之次念相訪也。
通敬謝前誡。
當必往展。
于是而別。
至明年夏初。
以石窟山寺僧往者希。
遂減莊嚴。
定國興圣總持等官寺。
百馀僧為一番。
通時爾夏預居石窟。
意訪竹林。
乃大集客主。
問寺所在。
眾皆大笑誡通。
勿傳此妖言。
竹林竟無適莫。
乃流俗之恒傳耳。
通惟客僧見投。
非??钣鲅约八故?。
計非虛指。
眾亦異焉。
乃各赍香花與通俱行。
至寺北五里小谷。
東出劣通人徑。
行可五里升于山阜。
見一老公。
手巾襪額布裈短褐。
執(zhí)钁開荒二十馀畝。
遙見群僧放馬而前曰。
何處道人不依徑路。
僧云。
住在石窟。
欲向竹林。
公大怒曰。
去年官寺放馬啖我生苗。
我兒遮護被打幾死。
今復將此面目來耶。
曳钁來逐。
群僧十馀望谷馳走。
獨不逐通。
語通曰。
是爾干健不返。
放使入山喂虎。
通即東出數(shù)里。
值一曲澗淺而森茂。
尋澗又東。
但聞南嶺上有諷詠之聲。
通問竹林所在。
應聲答曰。
從何處來。
豈非圓通法師乎。
通曰是矣。
遂披林踰險就通。
略敘離闊喜滿言情。
曰下山小寺僧徒烏合。
心性動止多不稱具瞻。
雖然已能降重。
終須到寺。
相進數(shù)里。
忽見雙闕高門長廊復院。
修竹干云青松蔽日。
門外黑漆。
槽長百馀尺。
凡有十行。
皆鋪首銜環(huán)。
金銅綺飾貯以粟豆。
旁有馬跡而掃灑清凈。
乃立通門左告云。
須前咨大和上。
須臾引入至講堂西軒廊下。
和上坐高床。
侍列童吏五六十人。
和上年可九十許。
眉面峰秀狀類梵僧。
憑案理文書旁有過事者。
通禮謁卻立。
和上命曰。
既住官寺。
厚供難舍。
何能自屈。
此寺誠無可觀。
通具述意故。
乃令安置。
將通巡房禮訊。
見兩房僧各坐寶帳。
交絡眾飾映奪日光。
語引僧云。
彼是何人。
輒敢來入。
振手遣去。
僧有慚色。
顧謂通曰。
情意不同令人阻望。
且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
乃將入室。
具敘昔緣。
并設中食。
食如鄴中常味。
食后引觀圖像莊嚴園池臺閣。
周游歷覽不可得遍。
通因自陳曰。
儻得廁跡風塵常供掃灑。
生愿畢矣。
僧曰。
相逢即以為意。
但須咨和上。
未知果不。
夜與通宿。
曉為咨白。
和上曰。
甚知來意。
不惜一房。
凡受官請為報不淺。
依如僧法。
不得兩處生名。
今且還去。
除官名訖來必相容。
勿以為恨。
即遣送出至馬槽側(cè)。
顧慕流淚。
自傷罪重不蒙留住。
執(zhí)僧手別。
西行百步。
回望猶見門闕儼然。
步步返望更行數(shù)里許。
欻見峰?巉巖。
非復寺宇。
悵望尋路。
行達開荒之地。
了無蹤緒。
但有榛木耳。
識者評云。
前者舉钁驅(qū)僧。
假為神怪。
令通獨進。
示現(xiàn)有緣耳。
言大和上者。
將不是賓頭盧耶。
入大乘論。
尊者賓頭盧羅睺羅等十六諸大聲聞。
散在諸山渚中。
又于馀經(jīng)亦說。
九十九億大阿羅漢。
皆于佛前取籌住壽于世。
并在三方諸山海中。
守護正法。
今石窟寺僧。
每聞異鐘唄響洞發(fā)山林。
故知神宮仙寺不無其實。
余往相部尋鼓山焉。
在故鄴之西北也。
望見橫石狀若鼓形。
俗諺云。
石鼓若鳴。
則方隅不靜。
隋末屢聞其聲。
四海沸騰。
斯固非妄。
左思魏都云。
神鉦迢遞于高巒。
靈響時警于四表是也。
自神武遷鄴之后。
因山上下并建伽藍。
或樵采陵夷工匠窮鑿。
神人厭其諠擾。
捐舍者多。
故近代登臨罕逢靈跡。
而傳說竹林。
往往殊異。
良由業(yè)有精浮。
故感見多矣。
近有從鼓山東面而上。
遙見山巔大道。
列樹青松。
尋路達宮。
綺華難紀。
珍木美女相次歡娛。
問其丈夫。
皆云適往少室逼暮當還。
更進數(shù)里。
并是竹林。
尋徑西行乃得其寺。
眾僧見客。
歡遇承迎供給食飲指其歸路。
乃從山西北下。
去武安縣不過十數(shù)里也。
暨周武平齊。
例無別服。
鄴東夏坊有給事郭彌者。
謝病歸家養(yǎng)素閭巷。
洽聞內(nèi)外慈濟在懷。
先廢老僧悉通收養(yǎng)。
宅居讀誦。
忽聞有扣門者。
令婢看之。
見一沙門執(zhí)錫擎缽。
云貧道住鼓山竹林寺。
逼時乞食。
彌近門聲接。
乃遙應曰。
眾僧但言乞食。
何須詐圣。
身自往觀四尋不見。
方知非常人也。
悔以輕肆其口故致圣者潛焉。
近武德初年。
介山抱腹巖有沙門慧休者。
高潔僧也。
獨靜修禪。
忽見神僧三人在佛堂側(cè)。
休怪之謂尋山僧也。
入房取坐具。
將往禮謁。
及后往詣。
神僧中小者抱函在前。
大者在后乘虛。
冉冉南趣高嶺。
白云北迎??藹不見。
后經(jīng)少時又見一僧東趣巖壁。
休追作禮。
遂入石中。
此巖數(shù)有鐘鳴。
依時而扣。
雖蒙聲相不及言令。
斯亦感見參差不可一準。
大略為言。
巖穴靈異要惟虛靜。
必事喧雜希聞奇相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少出家。
泛愛通博。
以溫敏見稱。
往鄴都大莊嚴寺。
研諷涅槃。
文旨詳覈。
以高齊武平四年夏中講。
時有一客僧。
形服疏素。
履操弘雅。
因疾乃投諸寺中僧侶以其所患纏附。
臭氣薰勃。
皆惡之。
無敢停者。
通觀其量識宏遠。
深異其度。
乃延之房中。
雖有穢污。
初無輕憚。
情款通意。
問何所學。
答曰涅槃。
通以素業(yè)相沿。
宛然若舊。
乃以經(jīng)中深要。
及先德積迷。
并敘而談之。
客僧亦同其所引。
更為章句。
釋冷然。
雅有其致。
通欣于道合。
經(jīng)理湯藥。
曉夕相守。
曾于夜中。
持春酒一盞。
勸云服此為佳。
客遂顰眉飲之。
一咽便止。
夏了病愈。
便辭通去。
通曰今授衣將逼。
官寺例得衣賜。
可待三五日間。
當贈一襲寒服。
客云藉庇不少。
何容更煩。
通固留之。
作衣遺已。
臨別執(zhí)通手誡曰。
修道不欺闇室。
法師前以酒見及。
恐傷來意。
非正理也。
從今已往。
此事宜斷。
頗曾往鼓山石窟寺不。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石窟北五里。
繞澗有一小谷。
東出即是竹林寺。
有緣之彼。
愿相訪也。
通敬謝前誡。
當必往展。
于是而別。
至明年夏初。
以石窟山寺。
僧往者希。
遂減莊嚴定國興圣總持等官寺。
百馀僧為一番。
通時過夏。
預居石窟。
意訪竹林。
乃大集客主。
問寺所在。
眾皆大笑。
誡通勿傳此妖言。
竹林竟無。
乃流俗之恒傳耳。
通惟客僧見投。
非常款遇。
言及斯事。
計非虛指。
眾亦異焉。
乃各赍香花。
與通俱行。
至寺北五里。
小谷東出。
略通人徑。
行可五里。
升于山阜。
見一老公。
手巾袹額。
在裈短褐。
執(zhí)钁開荒。
二十馀畝。
遙見群僧放馬而前曰。
何處道人。
不依徑路。
僧云住在石窟。
欲向竹林。
公大怒曰。
去年官寺放馬。
啖我生苗。
我兒遮護。
被打幾死。
今復將此面目來耶。
曳钁來逐。
群僧十馀。
望谷馳走。
獨不逐通。
語通曰。
是你干健不返。
放使入山喂虎。
通即東出數(shù)里。
值一曲澗。
淺而森茂。
尋澗又東。
但聞南嶺上有諷誦之聲。
通問竹林所在。
應聲答曰。
從何處來。
豈非圓通法師乎。
通曰是矣。
遂披林踰險就通。
通略敘離闊。
喜滿言情。
曰下山小寺。
僧徒烏合。
心性動止。
多不稱具瞻。
雖然。
已能降重。
終須到寺。
相進數(shù)里。
忽見雙闕高門。
長廊復道。
修竹干云。
青松蔽日。
門外黑漆槽。
長百馀尺。
凡有十行。
皆鋪百銜環(huán)。
金銅綺飾。
貯以粟豆。
傍有馬跡。
而灑掃清凈。
乃立通門左。
告云。
須前咨大和尚。
須臾引入。
至講堂西軒廊下。
和尚坐高床。
侍列童吏五六十人。
和尚年可七十。
眉面峰秀。
狀類梵僧。
憑案理文書。
傍有通事者。
通謁卻立。
和尚命曰。
既住官寺。
厚供難舍。
何能自屈。
此寺誠無可觀。
通具述意故。
乃令安置。
將通巡房禮訊。
見兩房僧。
各坐寶帳。
交絡眾飾。
映奪日光。
語引僧云。
彼是何人。
輒敢來入。
振手遣去。
僧有慚色。
顧謂通曰。
情意不同。
令人阻望。
且就小僧住房。
可以消息。
乃將入室。
具敘昔緣。
并設中食。
食如鄴中常味。
食后引觀。
圖像莊嚴。
園池臺閣。
周游歷覽。
不可得遍。
通因自陳曰。
儻得廁跡風塵。
常供灑掃。
生愿畢矣。
僧曰。
相逢即以為意。
但須咨和尚。
未知果不。
夜與通宿。
曉為咨白和尚曰。
甚知來意。
不惜一房。
凡受官請。
為報不淺。
依如僧法。
不得兩處生名。
今且還去。
除官名訖。
來必相容。
勿以為恨。
即遣送出。
至馬槽側(cè)。
顧慕流淚。
自傷罪重。
不蒙留住。
執(zhí)僧手別。
西行百步。
回望猶見。
門闕儼然。
步步返望。
更行兩里。
歘見峰崿巉巖。
非復寺宇。
悵望尋路。
行達開荒之地。
了無蹤緒。
但有榛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2—640 【介紹】: 唐僧。安定人,又作樊川人。俗姓席,字懷默。勤苦鉆研《涅槃》經(jīng),年少時即能講解,其師法總極器重之。太宗貞觀八年敕住弘福寺,專講《涅槃》。有《涅槃義章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字懷默。姓席氏。其先安定人。祖官京兆。因家于樊川之秘坂焉。年十二。精苦絕倫。儀矩秀挺。漢王諒見而奇之。特奏出家。住海覺寺。依總法師究涅槃推以覆述造涅槃義章四卷。義源文本時文釋鈔四卷。武德初。沙門曇顯道開國望。造慈悲寺奏以為寺主。于是引接后昆。弘演此部。殆四十遍。性尤謙抑。弗滯一隅。但有座席。皆加采涉??v復舊文。傾瀉如新。斯誠象末罕儔也。總法師曰。吾何德而能致此入室之子乎。相法師曰。經(jīng)謂后五百歲。有福智者。其此子乎。不然。曷足以振大教于今日哉。岳法師曰。此公就我學俱舍。蓋欲以同事攝耳。妙莊嚴世善知識。非此公而誰。振法師曰。此公就我學迦延。蓋欲以贊成我也。夫以大道而下問于小術(shù)。是非回象龍于免徑邪。貞觀八年。詔住弘福寺定業(yè)益進。嘗夢登無量壽佛手遂像彌陀一座常擬系念方欲遁之山林以終其身。眾挽留請。開涅槃至諍論而魔事作。因反慈悲寺臥疾。見佛來迎而瞑。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也。春秋五十有九。葬高陽原后于城之西南隅。起塼塔徙遺骸供養(yǎng)。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五 義解篇十一
釋玄會。
字懷默。
俗姓席氏。
其先豳土安定人也。
遠祖因官故。
又居京兆樊川之秘坂焉。
年十二。
精苦絕倫。
欣志捐俗。
而儀相秀挺有異神童。
隋漢王諒。
見而奇之。
奏度出家。
仍住海覺寺。
為總法師弟子。
自落采之后即預講席專志涅槃。
勤至之功倫等推尚。
總深會之解也。
舉為覆述。
所以槃節(jié)拘致由來擁慮者皆剖決。
釋泠然可見。
時大賞之以為涅槃之后胤也。
因爾改前舊章更新戶牖穿鑿之功。
難與讎抗。
造涅槃義章四卷。
義源文本時文釋抄部各四卷。
自延遠輟斤之后。
作者祖述前言。
惟會一人獨稱孤拔。
武德之始。
學觀大張。
沙門曇獻道開國望。
造慈悲寺奏會以為寺主。
經(jīng)始惟新法務連續(xù)。
引接后昆。
講揚此部將四十遍。
于時同侶同業(yè)相推元席。
而讓以成治。
雅為學宗性慕人法不濫尊嚴。
但有法座皆通咨聽。
縱己舊聞傾如新渴。
斯敬重之極。
末象罕遇也。
總法師曰。
吾非圣人。
何得此子入吾室乎。
相法師曰。
經(jīng)云。
后五百歲有福智者。
此子謂乎。
法之大將豈不乎。
岳法師曰。
此公就我學俱舍者。
同事攝也。
愿以妙莊嚴世值善知識矣。
振法師曰。
此公就我學迦延者。
之贊成吾學耳。
以我小術(shù)不恥下問乃回龍象于兔徑也。
吾何言哉。
貞觀八年又敕住弘福寺。
講事都廢專修定業(yè)。
夢登佛手號無量壽。
遂造彌陀像一座。
常擬系心作身同觀。
欲入山林寺眾勸住請講涅槃。
至藤蛇喻。
忽有異蛇。
從栿而下顧視四方。
尋即不見。
講至諍論常有魔事。
因茲遘疾還返慈悲。
見佛來迎因而氣盡。
春秋五十有九。
即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也。
合邑聞知悲涼相及。
葬于高陽原。
晚又收其遺骸于故城西南隅。
起塼塔供養(yǎng)。
自會之弘道也。
溫柔在性弘贍為心。
遠近流寓投造非一。
而能推心接誘。
惟法是務。
晚又常坐乃終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