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真

相關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9—788 【介紹】: 唐僧。漢州什邡人,俗姓馬,世稱“馬祖”。曾于江西傳揚禪學,又稱“江西馬祖”。幼出家,習經(jīng)律。從懷讓禪師學漕溪禪法,密授心印。代宗大歷中,居豫章開元寺,聚徒說法,禪宗至此大盛。所傳宗旨,時稱“洪州宗”。卒謚大寂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漢州什邡之馬氏。生而凝重。虎視牛行。舌過鼻準。足文成大字。稚歲事資州唐公落發(fā)。從渝州圓公受具。久之聞衡岳讓禪師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壘之深阻。詣靈桂貞篁之幽寂。一造讓公泯然無間。遂棲遲于臨川之南康龔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輒災釁立至。一之來見。若紫衣玄冠者。致禮于前。愿施此地為道場。自爾獷鷙就馴。愎悍從化。而太守河東裴公尤敬信。大歷中。裴公移牧廬江壽春。一亦隸名開元精舍。時連帥路公以鐘陵鉅鎮(zhèn)。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眾故。延奉勤至。而坐閱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歸舊壤。連帥鮑公又留不遣。天下學者至。率以祖稱之。而心宗之傳益盛。噫?zhèn)ヒ?。示眾云。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舍惡。凈穢兩邊。俱莫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 僧問云。和尚為什么。說即心即佛。答云。為止小兒啼。問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問二種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卻面前席。一便下座。歲戊戌。無疾沐浴而終。壽八十。臘五十。塔全身于石門。憲廟追謚大寂。丹陽公包吉建塔立碑。權德輿撰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一。
姓馬氏。
漢州人也華以喻性不植于高原。
浪以辯識發(fā)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視牛行。
舌過鼻準足文大字。
根塵雖同于法體。
相表特異于幻形。
既云在凡之境。
亦應隨機之教。
年方稚孺厭視塵躅脫落愛取。
游步恬曠。
削發(fā)于資州唐和尚。
受具于渝州圓律師示威儀之旨曉開制之端。
浣衣鍛金觀門都錯。
大龍香象羈絆則難。
權變無方機緣有待 聞衡岳有讓禪師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
于是出岷峨玉壘之深阻。
詣靈桂貞篁之幽寂。
一見讓公。
泯然無際頓門不俟于三請。
作者是齊于七人。
以為法離文字猶傳蠹露。
圣無方所亦寄清源。
遂于臨川棲南康龔公二山。
所游無滯隨攝而化。
先是此峰岫間魑魅叢居。
人莫敢近。
犯之者炎釁立生。
當一宴息于是。
有神衣紫玄冠致禮言。
舍此地為清凈梵場。
語終不見。
自爾猛鷙毒螫變心馴擾。
沓貪背僧即事廉讓。
郡守河東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稟。
降英明簡貴之重窮智術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
心與境寂道隨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
博施者期乎濟眾。
居無何。
裴公移典廬江壽春二牧。
于其進修惟勤率化不墜。
大歷中圣恩溥洽。
隸名于開元精舍。
其時連率路公耹風景慕。
以鐘陵之壤巨鎮(zhèn)奧區(qū)。
政有易柱之弦。
人同湊轂。
禪宗戾止降祥則多順而無違。
居僅十祀。
日臨扶桑高山先照。
云起膚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詔僧如所隸將歸舊壤。
元戎鮑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歲舉措如常。
而請沐浴訖。
儼然加趺歸寂。
享年八十。
僧臘五十。
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門。
環(huán)以絕巘呀為洞壑。
平坦在中幽偏自久。
是謀薪火塵劫之會。
非議岡阜地靈之吉。
亞相觀察使隴西李公。
藩寄嚴厲素所欽承。
于以率徒。
依歸緬懷助理。
爰用營福道在觀化情存飾終。
輟諸侯之旌旗。
資釋子之幢蓋。
其時日變明悔人萃遐邇。
楫覆水而為陸。
炬通宵而成晝。
山門子來財施如積。
邑里僧供飯香普熏。
自昔華嚴歸真于嵩陽善導瘞塔于秦嶺。
禮視??斬人傾國城。
哀送之盛今則三之。
初于林中經(jīng)行座下開示。
平等垂法不標于四科。
安恬告盡刻期于二月。
此明一終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遠山。
凡百攀援愿留近郭。
終遂窮僻式遵理命。
此又明一晦跡之素誠也。
將歸靈龕。
爰溯淺瀨。
人力未濟舟行為遲。
膏雨驟下于遠空。
窮溪遄變于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應感也。
惟一知真在空無我于有。
是二俱離。
假一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
辨邪正者魔亦似圣。
現(xiàn)身不留于大士。
負手俄萎于哲人。
弟子智藏鎬英崇泰等奉其喪紀。
憲宗追謚曰大寂禪師。
丹陽公包佶為碑紀述。
權德輿為塔銘。
今?;杩h影堂存焉。
又唐虔州西堂釋智藏。
姓廖氏。
虔化人也。
生有奇表。
親黨異其偉器。
八歲從師。
道趣高邈隨大寂移居龔公山后。
謁徑山國一禪師。
與其談論周旋。
人皆改觀。
屬元戎路嗣恭請大寂居府。
藏乃回郡。
得大寂付授納袈裟。
時亞相李公兼國相齊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傾心順教。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終。
春秋八十。
夏臘五十五。
即遷于塔。
諫議大夫韋綬。
追問藏言行編入圖經(jīng)。
太守李渤請旌表。
至長慶元年謚大覺禪師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0—788 【介紹】: 唐僧。暨陽人,字道恭。俗姓蔡。年十二請業(yè)于法華寺俊師,每覽儒佛典籍,一讀能誦。后依玄儼,通《四分律鈔》,從左溪玄朗習《天臺止觀》等經(jīng)論。值安祿山之亂,東歸故鄉(xiāng),與皇甫曾等賦詩往復。移居越州焦山大歷寺,為開山始祖。有《破倒翻迷論》及詩集等。
全唐文·卷九百五
道恭。蘇州法師。貞觀中以高行召至京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道恭。姓蔡氏。東晉太尉謨十五代孫也。寓居于會稽之暨陽。母宣氏之娠。尤多瑞徵。襁褓中。聞經(jīng)唄音。必有凝神側聽之態(tài)。丱角聰寤。每覽孔釋二典。輒得其理要。年十二辭親。請業(yè)于法華寺俊法師。開元二十六年。以詔恩獲度。隸鄉(xiāng)里之香嚴寺。仍依法華玄儼師。習四分律鈔。儼出輔律篇。邕獨嚌其雋永。而無所遺軼。儼謂人曰。此子學者之司南也。又從左溪玄朗師。研究止觀禪門。昉五夏而遽能開演證入。天寶中。邑人郭密。首眾請?zhí)幏匪轮鞣?。棟宇為之完壯。俄游京師。止安國寺。公卿日填擁。會祿山反。乃東還。過襄陽。時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鎮(zhèn)荊南。滯留數(shù)月。給事中竇紹。中書舍人苑咸。鉆仰堅高。俱受心要。著作郎韋子春。一時之盛名也。與之詶抗。而折其角。苑舍人嘆曰。阇梨可謂世外摩尼。論中師子。旋鄉(xiāng)里。仍居法華。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wèi)長史嚴維。兵曹呂渭諸暨長丘丹。校書郎陳允初。賦詩往來。以繼文許之游。盧士式為之序引。以傳永遠。乃登壇以度釋子。建寺以憩行旅。則其功德之被物弘矣。先是中岳道士吳筠。造論數(shù)篇見斥。而或者信之。觀察使陳少游。請決焉。于是邕小施韜略。盡獻俘囚。遂著破倒翻迷論三卷。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以疾卒于大歷寺之法堂焉。寺即檀越騎都尉陳紹欽者所建也。后以鄉(xiāng)貴徐浩白。廉使皇甫溫。奏此額。而邕獲葬其地。豈非命歟。壽七十九。臘五十。有文集十卷。皇甫曾序。而銘則校書郎陸淮。碑則戶部員外郎丘上卿。皆雄筆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神邕。
字道恭。
姓蔡氏。
東晉太尉謨即度江祖十五代孫也。
因官居于暨陽。
邕生于是邑。
母宣氏始娠之際。
率多徵異。
襁褓中聞唱經(jīng)聲。
必有凝神側聽之貌。
丱角聰?過人。
年十二辭親學道。
請業(yè)于法華寺俊師。
每覽孔釋二典。
一讀能誦。
同輩者罕不欣慕。
開元二十六年敕度。
隸諸暨香嚴寺名藉。
依法華寺玄儼師通四分律鈔。
儼識其志氣。
謂人曰。
此子數(shù)年后。
卒為學者之司南矣。
爾其勉之。
儼新出輔篇律記。
邕抉其膏腴窮彼衢術。
一宗學者少能與其聯(lián)鏕方軌焉。
性非局促。
又從左溪玄朗師習天臺止觀禪門法華玄疏梵網(wǎng)經(jīng)等四教三觀等義。
秘犍載啟觀性知空。
爰至五夏果精敷演。
吳會問學者從之。
天寶中本邑郭密之請居法樂寺西坊。
恢拓佛舍層閣摩霄。
半澄江影廊宇完備。
后乃游問長安居安國寺。
公卿藉其風宇。
迫慕者結轍而至。
方欲大闡禪律。
倏遇祿山兵亂。
東歸江湖經(jīng)歷襄陽。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鎮(zhèn)荊南。
邀留數(shù)月時給事中竇紹中書舍人苑咸。
鉆仰彌高俱受心要。
著作郎韋子春。
有唐之外臣也。
剛氣而贍學與之詶抗。
子春折角滿座驚服。
苑舍人嘆曰。
阇梨可謂塵外摩尼論中師子。
時人以為能言矣。
旋居故鄉(xiāng)法華寺。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wèi)長史嚴維兵曹呂渭諸暨長丘丹校書陳允。
初賦詩往復。
盧士式為之序引以繼支許之游。
為邑中故事。
邕修念之外。
時綴文句有集十卷。
皇甫曾為序。
自至德迄大歷中。
頻受請登壇度戒。
起丹陽洎乎金華。
其間釋子皆命為親教師也。
又以縣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無伽藍釋侶往來宴息無所邕。
愿布法橋接憩行旅。
遂于焦山可以為梵場也。
得邑人騎都尉陳紹欽等。
率群信搆凈剎。
一紀方乃集事焉。
前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
以邦國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溫。
奏賜額曰大歷焉。
先是中岳道士吳筠造邪論數(shù)篇斥毀釋教。
昏蒙者惑之。
本道觀察使陳少游請邕決釋老二教孰為至道。
乃襲世尊之攝邪見復寶琳之破魔文。
爰據(jù)城塹以正制狂。
旗鼓才臨吳筠覆轍。
遂著破倒翻迷論三卷。
東方佛法再興。
實邕之力歟。
末游天臺又纂地志兩卷。
并附于新論矣。
邕廞頤豐角風韻朗拔。
前后廉問。
皆延置別榻請為僧統(tǒng)。
以加崇揖之禮。
貞元四年戊辰歲十一月十四日遇疾。
遺教門人。
趺坐端相而歸寂于大歷法堂焉。
以十二月十四日奉靈儀于寺北原。
遵僧制也。
報齡七十九。
法歲五十。
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
秘書省校書郎陸淮為其銘。
上首弟子智昂靈澈進明慧照等。
咸露鋒穎。
禪律互傳。
至十一年戶部員外郎丘上卿為碑紀德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0—814 【介紹】: 唐僧。福州長樂人。俗姓王。師事馬祖道一。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稱百丈禪師。以禪宗與律宗習相異,創(chuàng)設禪院,制定《禪門規(guī)式》,后稱《百丈清規(guī)》,以勵禪僧戒行。卒謚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閩人也。丱歲離塵。三學該練。屬馬祖闡化南康。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同號入室。一夕侍祖玩月次。祖云。正恁么時如何。藏云正好供養(yǎng)。海云正好脩行。祖云經(jīng)入藏禪歸海。祖一日上堂。大眾云集。海乃捲卻禮拜席。祖便下座。 海間它往。乍歸詣祖。祖于禪床角。取拂子示之。海云只這個。更別有在。祖放拂子舊處云。你已后將什么為人。海卻取拂子。祖云只這個更別有。海以拂子掛舊處侍立。祖振威一喝。及出世洪之新吳百丈山。參玄之賓麇至。而溈山祐黃檗運。尤杰出。海謂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黃檗不覺吐舌。曰某甲雖不識馬祖。要且今日得親見馬祖。海云汝已后莫嗣馬祖去。檗云。不嗣馬祖。海云作么不嗣馬祖。檗云喪我兒孫。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軌范耶?;蛟?。瑜伽論瓔珞經(jīng)。是大乘律。盍亦從旃。海曰。吾于大小乘中。而博約折中之。務歸于善焉爾。其制謂。于一寺之中。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法堂所以說法也。僧堂中。設長連床。施椸架。凡同住者。不論高下。咸在掛搭道具于椸架上。坐長連床。晝夜不息。倦則斜枕床唇偃仰。謂之帶刀臥。使不安于寢寐也。長老特居方丈。以示道德之尊。有力役則行普請法。以均其勞苦。天下禪宗便之。皆循守不敢廢至今。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壽九十五。長慶元年。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懷海。
閩人也。
少離朽宅長游頓門。
稟自天然不由激勸。
聞大寂始化南康。
操心依附。
虛往實歸果成宗匠。
后檀信請居新吳界。
有山峻極可千尺許。
號百丈歟。
海既居之禪客無遠不至。
堂室隘矣。
且曰。
吾行大乘法。
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邪。
或曰。
瑜伽論瓔珞經(jīng)是大乘戒律。
胡不依隨乎。
海曰。
吾于大小乘中。
博約折中設規(guī)務歸于善焉。
乃創(chuàng)意不循律制。
別立禪居。
初自達磨傳法至六祖已來。
得道眼者號長老。
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
然多居律寺中。
唯別院異耳。
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
堂中設長連床。
施椸架掛搭道具。
臥必斜枕床唇。
謂之帶刀睡。
為其坐禪既久。
略偃亞而已。
朝參夕聚飲食隨宜。
示節(jié)儉也。
行普請法示上下均力也。
長老居方丈。
同維摩之一室也。
不立佛殿唯樹法堂。
表法超言象也。
其諸制度與毗尼師一倍相翻。
天下禪宗如風偃草。
禪門獨行由海之始也。
以元和九年甲午歲正月十七日歸寂。
享年九十五矣。
穆宗長慶元年。
敕謚大智禪師。
塔曰大寶勝輪焉。
系曰。
自漢傳法居處不分禪律。
是以通禪達法者皆居一寺中。
院有別耳。
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
亦頭陀之流也。
矯枉從端乃簡易之業(yè)也。
所言自我作古。
古故也。
故事也。
如立事克成則云自此始也。
不成則云無自立辟。
今海公作古。
天下隨之者益多而損少之故也謚海公為大智不其然乎。
語曰。
利不百不變格。
將知變斯格厥利多矣。
彌沙塞律有諸。
雖非佛制諸方為清凈者不得不行也。
僧自覺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5 【介紹】: 唐僧。博陵望都人。少于本州開元寺出家。肅宗至德二載,于鎮(zhèn)州受戒。尋往靈壽禪法寺,習律論九年,造其微旨。代宗大歷元年,卜居平山重林山院。恒趙節(jié)度使張忠志禮重之。后住鎮(zhèn)州大悲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博陵望都人也。幼從開元寺沙門知欽出家。至德二年。以試經(jīng)獲度。即受具戒。復習經(jīng)律論于靈壽縣之禪法寺。研玩九年。皆臻閟奧。大歷元年九月。徙居平山縣之重林山寺。清溪白石。誠得隱遁之勝。袒肩跣足以游。掇蔬拾橡以食?;⒗墙慧E勿恤也。二年五月。節(jié)度使張君。以旱暵造山。謁覺禱雨。隨禱輒沾足。張君由是事之勤恪。鼓鑄大悲千手眼觀音像四十九尺。蓋以表平生所發(fā)四十九愿也。始結小庵其旁以館。工傭徒隸。后遂拓之以成大寺。正今所謂大悲者。覺嘗夜稱佛號。至三鼓。恍見金色光明三道燭地。而彌陀佛觀音勢至立空中。佛獨伸臂摩覺頂。且呼覺名字曰。汝當利物守志無悛。貞元十一年二月之望。又聞神人報曰。師必于今歲入滅。其年六月十三日。果卒于大悲寺。十三年四月十八日。遷神龕葬于寺南。五季顯德初。詔泉府治其象以資國用。方熾炭從事而工遽踣。至今像猶??頂穿穴。宋受禪。詔完備如初。 唐天竺僧。史亡其名。始韋皋武子生三日。其家飯僧于堂上。姆抱皋遍求祝愿。有天竺僧。獨謂其父。善視之。異日必能樹功西陲。進位北闕。韋氏門戶。賴之以興起焉。其父因問故。曰兒前身諸葛武侯也。武侯佐昭烈承漢統(tǒng)。而蜀民德之。感念之至。而識乘之生遂君家。則君家之福。宜與此兒相似也。且武侯既有施于蜀。則今之來者將享其報。蓋吾佛所謂業(yè)緣者是已。其父心以為然。后皋用張鎰薦知隴州。及李楚琳殺鎰。皋即帥鳳翔朱泚誅之。易名奉義以旌焉。加皋禮部尚書。興元初。徵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貞元中。尹成都南蠻吐蕃入??。屢立戰(zhàn)功。封南康郡王。進位大尉。卒貴顯于蜀。則僧之言。果信弗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自覺。
博陵望都人也。
稚齒厭于俗態(tài)。
俄白親老言。
兒樂從佛求度世去。
二親驚愕咄咤俾去。
然無慚怍再拜請命。
乃強禮本部開元寺知欽。
欽觀其志氣弗群。
立字曰自覺。
訓之曰。
汝聞名思義。
答曰。
佛種從緣起。
唯聽明誨矣。
既而誦經(jīng)及格蒙度。
至德二年年滿鎮(zhèn)州受具足法。
即往靈壽縣禪法寺習律經(jīng)論。
勤瘁九年。
皆造微也。
便言。
當入太行山于一磐石上結茅庵三畝小溪為蘭若。
不亦快乎。
大歷元年九月晦往平山縣界得重林山院。
果應所求。
遁跡自娛。
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
覺則跣足經(jīng)行。
冬則右肩偏袒。
其林薄山谷虎狼狃跡重復。
唯拾果采蔬卯時一食。
時恒陽節(jié)度使張君患炎旱。
聞覺精苦。
躬入山請其祈雨。
張語之曰某無政術致累百姓。
三年亢陽借苦引咎。
自責良無補矣或云。
龍王多依師聽法忘其施雨愿師垂救旱之誓。
有如白水如念蒼生。
請輟禪定略入軍府。
覺乃虔恪啟告龍神。
未移晷刻天輒大雨。
二辰告足。
張帥歸向勤重。
若孝子之事父母焉。
覺始入法已來。
學諸佛因中誓愿。
其數(shù)亦四十九也。
其一愿身長隨大悲菩薩。
次愿造鑄大悲像寺。
及乎發(fā)言響應。
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鑄成。
舉高四十九尺。
梵相端嚴眼臂全具。
迨更年稔寺亦隨成。
今城西山大寺是歟。
遂于壇前誦念至三更。
見神光二道作中金色于晃朗中見彌陀佛。
觀音勢至左右翼從。
佛垂金臂呼自覺聲。
漸下云來摩其頂曰。
守愿勿悛無宜懈廢。
利物為先。
汝去吾隨任從汝意。
言畢云收杳無眹跡。
覺以愿心酬畢。
返山林之間擇送終之處。
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有神人現(xiàn)半身。
若毗沙門狀。
謂曰。
師今歲滅度矣。
舉手謝神人曰。
往來定分吾聞命矣。
其年六月十四日。
歸寂滅。
門人欲奉神龕歸山寺。
州府人苦留。
終于大悲寺南遷塔焉。
則十三年四月八日也。
其大悲為恒陽奇事。
感應潛通。
至周顯德初。
敕鑄九府圓法。
天下銅像一例除毀。
時州人相率出錢贖此像。
不允。
登即爐橐镕冶。
真定之人莫不悲悼。
時炭熾飛煙無之。
從頂至胸旋收銅汁。
斯須計料匠氏暴卒。
自此罷工。
迨宋太祖神德皇帝。
追鑄令全。
代懺前事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閩之潘氏子。
蚤年祝發(fā)。
即納戒于嵩陽會善寺研窮經(jīng)論。
俄禮大智海禪師于百丈山。
遂明心要。
居無何。
浮杯抵吳越。
入秦望山。
見松有盤屈可坐者。
因跏趺其上。
風雨霜露無所避。
雖鵲巢其旁相安也。
如是閱四十寒暑。
世謂鳥窠和尚云。
每郡太守至。
聞其名。
計不可以屈致。
必躬造其下見之。
元和初裴公常棣尤加敬愛。
始治庵其地。
請為眾說法。
且造招賢伽藍。
以待燕息。
太和七年。
癸丑歲九月二十二日。
凝然歸寂
壽九十九。
臘八十。
葬之石甑山下。
南岳沙門惟貞銘其塔。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圓脩。
姓潘氏。
福州閩人也。
生而岐嶷長而俊邁。
忽思拔俗尋事名師。
剔發(fā)變衣。
年滿于嵩陽會善寺納戒。
既而儀表容與日新厥德。
研窮經(jīng)論。
俄約觀方。
遇百丈山海禪師根教相符遂明心要。
持杯振錫而抵于杭。
見秦望山峻極之勢有長松枝繁結蓋。
遂棲止于松巔。
時感鵲復巢于橫枝。
物我都忘。
羽族馴狎。
由茲不下近四十秋。
每一太守到任。
則就瞻仰。
號鳥窠禪師焉。
洎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
請下結庵者至于三四。
或為參請者說法。
裴侯命八屬宰官同力造伽藍。
移廢額曰招賢。
以居之。
太和七年癸丑歲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歸寂。
享年九十九。
僧臘八十。
杭之累政良守無不傾重。
稅駕樹陰請談玄極。
不覺更仆移辰矣。
今塔在石甑山下。
南岳僧唯貞為塔銘焉。
近有盜發(fā)其塔。
且多怪異。
止收得銘志而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6 【介紹】: 唐僧。北印度人,梵名釋牟尼室利。德宗貞元九年,自那爛陀寺,擁錫東來。十六年,至長安興善寺。十九年,徙崇福醴泉寺。復于慈恩寺翻譯出《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jīng)》十卷。卒于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寂默。北印土人。出家于中天竺那爛陁寺德宗貞元九年。擁錫東來。止長安興福寺。十九年徙崇福醴泉寺。復徙慈恩寺請翻譯上所出奘師梵本。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jīng)十卷。及六麀圖。帝悅檀施加厚。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三
釋牟尼室利。
華言寂默。
其為人也。
神宇高爽量度真率。
德宗貞元九年發(fā)那爛陀寺?lián)礤a東來。
自言從北印度往此寺。
出家受戒學法焉。
十六年至長安興善寺。
十九年徒崇福醴泉寺。
復于慈恩寺請行翻譯事。
乃將奘師梵本。
出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jīng)十卷。
又進六塵獸圖。
帝悅檀施極多。
元和元年六月十九日卒于慈恩寺。
初默說中天竺摩伽陀國那爛陀寺。
周圍四十八里。
九寺一門。
是九天王所造。
默在寺日住者萬馀。
以大法師處量綱任。
西域伽藍無如其高廣矣。
案守護國界主經(jīng)。
是般若譯。
牟尼證梵本。
翰林待詔光宅寺智真譯語。
圓照筆受。
鑒虛潤文。
澄觀證義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0—821 【介紹】: 唐僧。商州上洛人,俗姓杜。少于本州出家,遍參群經(jīng)。年二十,至襄州受戒,習演《四分律》。后往洪州,禮參馬祖道一,得傳心印。尋遍參名山圣跡。至長安西明寺,舉充兩街大德,辭之。至上黨,為節(jié)度使李抱真所禮重。后住汾州開元寺,歷二十年,并汾間多向化之。憲宗、穆宗屢召之,不行。卒謚大達國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杜氏。商州上洛人。母李氏聞空中有聲曰。寄居得否。已而娠。及娩異光充室。童年不戲弄。行必直視。坐必跏跗。見者知其為法器。九歲即依郡之開元寺。志本禪師。習誦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等經(jīng)。年十二乃薙落。閱講席。曉寤越流輩。滿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師。明年夏。乃為眾闡四分律疏。兼演涅槃。自爾?譯經(jīng)律。冬夏無所倦。俄聞大寂以最上乘。唱化洪州。因往瞻禮。業(yè)軀干素頎碩。大寂見而笑曰。巍巍佛堂。奈何無佛。業(yè)于是跪而言曰。三乘十二分教。嘗窮其說。至于宗門即心是佛。實所不了。大寂曰。只此不了底心。即是。別更無物。蓋不了是迷。了之是悟。迷則眾生。悟則是佛。佛固不離眾生。離眾生別無佛。亦如以手作拳。而拳即是手。業(yè)由是頓悟。悲喜交集。泣曰。本謂佛道曠劫方成。始知今日親見法身實相。一切具足。法從心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大寂曰。如是如是。業(yè)既受記莂。尋詣曹溪。禮祖塔。遍游廬岳天臺及諸名山圣跡。自洛抵雍止西明寺。眾欲舉充兩街大德。非其志也。時則相國李抱真。以節(jié)鎮(zhèn)上黨。慕賢嗜善。未嘗有倦色。堅以幣請。業(yè)顧語其門人曰。吾本以避京國浩攘。而來于此今又重煩迎接??蓱z哉乃復遁于綿上之抱腹山。又讀大藏于清涼山之金閣寺。凡八歷寒暑。俄振錫西河。寓眾香寺。州牧董叔纏。迎徙開元寺。從容戒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復有它志。豈吾緣法在爾耶。遂領徒說法。垂二十年?;⒎陂g。憲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璽書起之。辭疾不行。明年加虔降旨。又固以疾辭。穆宗即位。尤渴瞻禮。命兩街僧錄靈準喻旨。準曰師絕塵物表。秕糠世務。因其理也。然法委國王。請師熟慮。業(yè)笑曰。貧道何德。累紆圣眷。行矣。第恐道途不同耳。于是剃發(fā)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見聞覺知。性同太虛。不生不滅。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zhuǎn)不窮。汝等當知。心性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寔者。故經(jīng)云。唯有一事實。馀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同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遂寂。壽六十三。臘四十二。長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之寺庭。謚大達國師塔號澄源。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無業(yè)。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聞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誕生之夕異光滿室。
及至成童不為戲弄。
行必直視坐即加趺。
商于緇徒見皆驚嘆。
此無上法器。
速令出家紹隆三寶。
年至九歲啟白父母。
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
乃授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等經(jīng)。
五行俱下一誦無遺。
年十二得從剃落。
凡參講肆聊聞即解。
同學有所未曉。
隨為剖析皆造玄關。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師。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習便能敷演。
兼為僧眾講涅槃經(jīng)。
法筵長開冬夏無倦。
可謂生肇不泯琳遠復興。
后聞洪州大寂禪門之上首。
特往瞻禮。
業(yè)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顧必凝睇聲仵洪鐘。
大寂一見異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無佛。
業(yè)于是禮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學粗窮其旨。
嘗聞禪門即心是佛。
實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別物更無。
不了時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眾生悟即是佛道。
不離眾生豈別更有佛。
亦猶手作拳拳全手也。
業(yè)言下豁然開悟。
涕淚悲泣向大寂曰。
本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
一切萬法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本自空寂經(jīng)云。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又云。
畢盡空寂舍。
又云。
諸法空為座。
此即諸佛如來住此無所住處。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舉足下足不離道場。
言下便了更無漸次。
所謂不動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業(yè)既傳心印。
尋詣曹溪禮祖塔。
回游廬岳天臺及諸名山遍尋圣跡。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眾咸欲舉請充兩街大德。
業(yè)默然嘆曰。
親近國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黨。
節(jié)度使相國李抱真與馬燧累有戰(zhàn)功。
又激發(fā)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勢盛。
然好聞賢善。
雖千里外必持幣致之。
深重業(yè)名行。
旦夕瞻禮麾幢往來。
常有倦色。
謂門人曰。
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
今此又煩接君侯。
豈娛心哉。
言訖逍遙綿上抱腹山。
又往清涼山。
于金閣寺讀大藏經(jīng)。
星八周天斯愿方畢。
復振錫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眾香佛剎。
州牧董叔纏請住開元精舍。
業(yè)謂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復有游方之意。
豈吾緣在此邪。
于是撞鐘告眾作師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憲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詔請入內(nèi)。
辭疾不行。
明年再降綸旨。
稱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禮。
乃命兩街僧錄靈準公。
遠赍敕旨迎請。
準至作禮白之曰。
知師絕塵物表糠秕世務。
法委國王請師熟慮。
此回恩旨不比常時。
愿師必順天心不可更辭以疾。
相時而動無累后人。
業(yè)笑曰。
貧道何德累煩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發(fā)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
與太虛同壽不生不滅。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無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為境惑。
一為境惑流轉(zhuǎn)不窮。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
故經(jīng)云。
唯有一事實馀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無一物。
當情是諸佛同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言訖加趺而坐奄然歸寂。
嗚呼可謂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齡六十二。
僧臘四十二。
道俗號慕如喪考妣乃備香華幢幡。
遷全身就于城西練若。
積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異香西來都馥氛氳。
闔境士庶咸皆聞睹。
及薪盡火滅。
獲設利羅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縱義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殮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為塔。
以長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練若之庭。
業(yè)遷化之歲。
州牧楊潛得僧錄準公具述其事。
遂為碑頌。
敕謚大達國師。
塔號澄源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杜。
商州上洛人。
其母李氏。
聞空中言曰。
寄居得否。
遂娠。
誕生之夕。
異光滿室。
至成童。
不為戲弄。
行必直視。
坐即跏趺。
年至九歲。
啟白父母。
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
乃授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等經(jīng)。
五行俱下。
一誦無遺。
年十二。
得從剃落。
凡參講肆。
聊聞即解。
同學有所未曉。
隨為剖析。
皆造玄關。
至年二十。
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師。
其四分律疏。
一夏肄習。
便能敷演。
兼為僧眾講涅槃經(jīng)。
法筵長開。
冬夏無倦。
后聞洪洲大寂禪門之上首。
特往瞻禮。
大寂一見異之。
業(yè)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學。
粗窮其旨。
嘗聞禪門即心是佛。
寔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
即是別物。
更無不了。
不了時。
即是迷。
若了。
即是悟。
迷即眾生。
悟即是佛。
道不離眾生。
豈別更有佛。
亦猶手作拳。
拳全手也。
業(yè)言下豁然開悟。
涕淚悲泣。
向大寂曰。
本謂佛道長遠。
勤苦曠劫。
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寔相。
本自具足。
一切萬法。
從心所生。
但有名字。
無有寔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
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
本自空寂。
經(jīng)云。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又云。
畢盡空寂舍。
又云。
諸法空為座。
此即諸佛如來。
住此無所住處。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
坐空法座。
舉足下足。
不離道場。
言下便了。
更無漸次。
所謂不動足。
而登涅槃山者也。
業(yè)既傳心印。
尋詣曹溪。
禮祖塔。
回游廬岳天臺。
及諸名山。
遍尋圣跡。
自洛抵雍。
憩西明寺。
僧眾咸欲舉請。
充兩街大德。
業(yè)默然嘆曰。
親近國王大臣。
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黨。
節(jié)度使相國李抱真。
與馬燧。
累有戰(zhàn)功。
又激發(fā)王武俊。
同破朱滔。
功多勢盛。
然好聞賢善。
雖千里外。
必持幣致之。
深重業(yè)名行。
旦夕贍禮。
麾幢往來。
常有倦色。
謂門人曰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
今此又煩接君侯。
豈娛心哉。
言訖。
逍遙綿上抱腹山。
又往清涼山。
于金閣寺。
讀大藏經(jīng)。
星入周天。
斯愿方畢。
復振錫南下。
至于西河。
初止眾香佛剎。
州牧董叔纏。
請住開元精舍。
業(yè)謂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復有游方之意。
豈吾緣在此邪。
于是撞鐘告眾。
作師子吼。
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
并汾之人。
悉皆向化。
憲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
素向德音。
乃下詔請入內(nèi)。
辭疾不行。
明年再降綸旨。
稱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
思一瞻禮。
乃命兩街僧錄靈犀公。
遠赍敕旨迎請。
業(yè)笑曰。
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
于是剃發(fā)澡浴。
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
與太虛同壽。
不生不滅。
一切境界。
本自空寂。
無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
即為境惑。
一為境惑。
流轉(zhuǎn)不窮。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
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法。
如影如響。
無有實者。
故經(jīng)云。
唯有一事實。
馀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
無一物當情。
是諸佛同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言訖跏趺而坐。
奄然歸寂。
僧元慧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9—896 【介紹】: 唐僧。吳郡人,俗姓陸。文宗開成二年于嘉興法空王寺,依清進為弟子,立志持“三白法”,即白飯、白水、白鹽,時稱“三白和尚”。武宗會昌五年,例遭澄汰,權隱民間。宣宗大中初,還入法門。大中七年,重建法空王寺。懿宗咸通中,曾隨送佛中指骨舍利,往鳳翔重真寺。昭宗乾寧中示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之陸氏。晉平原內(nèi)史機裔孫也。父丹。文林郎云騎尉溫州紏曹。開成元年。于京師之法空王寺。師事清進落發(fā)。會昌初。造洹陽。納戒法。即習毗尼部。尋游五臺。睹光相不可紀極。二年歸里。居建興寺持三白。謂日食白鹽白湯白飯也。誦五部曼拿羅。爇香臂上。五年。詔汰天下僧尼。遽隱白衣舍。大中初。詔復教。七年再造法空王寺成。仍隸業(yè)。奉報恩山佛牙舍利。且爇香臂上。以供養(yǎng)焉。覽天臺石橋之勝。咸通中。佛中指骨舍利。反鳳翔重真寺。慧從往。爇左手拇指??谡b法華經(jīng)。以謝。所爇之指。不踰月而復。如未嘗爇者。乾寧三年九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于尊勝院。報齡七十八。僧臘五十八。弟子端肅等。備禮葬之吳中。世號三白和尚。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元慧。
俗姓陸氏。
晉平原內(nèi)史機之裔孫也。
父丹文林郎云騎尉溫州紏曹慧。
即仲子也。
髫齡穎悟長而溫潤。
畏作枯龜思為瘦雁。
以開成二年辭親。
于法空王寺依清進為弟子。
會昌元年往恒陽納戒法。
方習毗尼。
入禮五臺。
仍觀眾瑞。
二年歸寧嘉禾居建興寺。
立志持三白法諷誦五部曼拿羅。
于臂上爇香炷。
五年例遭澄汰權隱白衣。
大中初還入法門。
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
又然香于臂供養(yǎng)報恩山佛牙。
次往天臺山度石橋。
利有攸往略無憂虞焉。
咸通中隨送佛中指骨舍利往鳳翔重真寺。
煉左拇指。
口誦法華經(jīng)其指不踰月復生如故。
乾寧三年。
偶云乖悆。
九月二十八日歸寂于尊勝院。
報齡七十八。
僧臘五十八。
弟子端肅等奉神座葬之吳會之間。
謂為三白和尚焉。
其禮拜誦持不勝其計。
如別錄也。
系曰。
煉大拇指火盡灰飛。
如何于焦炭之末。
骨肉隨生不久如故。
此與火中蓮華同種而異態(tài)耳。
何謂三白。
通曰。
事理二種。
一白飯白水白鹽事也。
二身不遍觸。
口誦真經(jīng)。
意不妄緣。
此三明白非黑業(yè)也。
故亨此名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7 【介紹】: 唐僧。泉州人,俗姓柯。初游長安,后居鄂州巖頭院。僖宗光啟間天下紛亂,全豁為地方武裝所剽掠,責其供饋,不能,遂殺之。后僖宗賜謚清嚴。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27—886或887 俗姓柯,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出家于泉州靈泉寺。于長安西明寺受戒后,居保壽寺習《涅槃經(jīng)》。南歸住余杭大慈山,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鑒。于鄂州唐年山(一作唐寧山)創(chuàng)巖頭院而居,世稱巖頭和尚。后遇盜而被害。謚清嚴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七、《宋高僧傳》卷二三、《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出泉州柯氏。
少挺特。
器度宏偉。
依清源誼公薙落。
趨長安西明寺照公。
受具戒。
即往保壽寺習經(jīng)律。
頃之偕雪峰存公。
欽山邃公。
北造臨濟。
屬臨濟歸寂。
乃謁仰山。
才入門。
提起坐具云。
和尚。
山欲舉起拂子。
豁云不妨好手。
繼參德山。
提坐具上法堂。
徘徊瞻顧。
德山云作么。
豁咄之。
山云。
老僧過在什么處。
豁云。
兩重公案。
遂下參堂。
山云。
者個阿師。
稍似個行腳人。
至來日上方丈問訊。
山云。
阇梨是昨日新到么。
豁云是。
山云。
什么處學得者虛頭來。
豁云。
某甲終不自謾。
山云。
他后不得孤負老僧。
一日豁入方丈。
側身立問云。
是凡是圣。
山喝。
豁禮拜。
后有人舉似洞山。
山云。
若不是豁上座。
大難承當。
豁聞之乃曰。
洞山老人不識好惡。
錯下名言。
我當時一手揖一手捺。
雪峰作飯頭。
一日飯遲。
德山拓缽至法堂。
峰因曬炊巾。
見之云。
者老漢。
鐘未鳴。
鼓未響。
拓缽向什么處去。
德山便歸方丈。
峰舉似豁。
豁云。
大小德山不會末后句。
山聞即呼至問云。
汝不肯老僧那。
豁密啟其意。
山至來日上堂。
豁于僧堂前。
撫掌大笑云。
且喜老漢會末后句。
直是天下人無柰他何。
雖然如此。
也只得三年。
豁與雪峰欽山聚話次。
雪峰忽指一碗水。
欽山云。
水清月現(xiàn)。
雪峰云。
水清月不現(xiàn)。
豁踢翻水碗而去。
豁與雪峰同辭德山。
山問甚么處去。
豁云。
暫辭和尚下山去。
山云。
子他后作么生。
豁云。
不敢孤負和尚。
山云。
子憑何見。
有此說。
豁云。
智過于師。
方堪傳授。
智與師齊。
減師半德。
山云。
如是如是當善護持。
豁反庵于洞庭之臥龍山。
僧問。
無師之人還有出身處也無。
豁云。
聲前古毳爛。
云堂堂來時如何。
豁云刺破眼。
問如何是祖師意。
豁云。
移取廬山來向汝道。
上堂。
謂諸徒云。
吾嘗尋究涅槃經(jīng)。
三兩段文。
似衲僧說話時。
有僧禮拜請舉。
豁云。
第一段義道。
吾教意如伊字三點。
東方一點。
點開諸菩薩眼。
西方一點。
點斷諸菩薩命根。
上方一點。
點著諸菩薩頂。
第二段義道。
吾教意如摩醯首羅。
擘開面門。
豎亞一只眼。
第三段義道。
吾教意。
如涂毒鼓。
擊一聲。
遠近聞者皆喪。
時小嚴上座出問云。
如何是涂毒鼓。
豁以兩手按膝。
舉身橫亞云。
韓信臨朝底。
光啟初。
徙唐年山。
鑿巖置院。
號巖頭。
值天下大亂。
豁每語人曰。
我死要當大叫一聲。
三年四月八日。
賊群聚院中。
索供饋。
知事輩皆遁匿。
獨豁坐堂上。
賊揮突。
不為動。
乃剚刃其腹。
豁果大叫。
聲聞數(shù)十里。
竟卒。
阇維獲舍利以葬。
僖廟賜謚清嚴。
塔號出塵。
南岳釋玄泰撰碑頌德。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全豁。俗姓柯氏。泉州人也。少而挺秀。器度宏遠而疏略。禮清源誼公為師。往長安造西明寺照公。與受滿足法。即于左街保壽寺。聽尋經(jīng)律決擇綱宗。垂成講導。振錫南指。詣武陵德山。藥病相應更無疑滯。后居所鄰洞庭。地曰臥龍。乃筑室而投憩焉。徒侶影隨。又居唐年山。山有石巖巉崒。立院號巖頭歟。凡所施用皆削繁總兀然而坐任眾圍繞。曰汝何不思惟家中有多少事。實于逆順之境證得超越之相者?;碇倒鈫⒁褋碇性嗍轮T侯角立狂賊來剽掠。眾皆回避?;砦╆倘?。賊責弗供饋。忿怒俾?lián)]刃之。曾無懼色。當光啟丁未歲夏四月八日。門人權葬。葬后收焚之。獲舍利七七粒。僖宗賜謚曰清嚴。塔號出塵。葬事檀越田詠兄弟率財營構。南岳釋玄泰撰碑頌德。提唱斗峻。時號巖頭法道。難其領會焉。 系曰。休豁二師何臨難無茍免乎。通曰。凡夫之難是菩薩之易。經(jīng)生累舍。此烏悕哉。昔安世高累累償債。去若拂塵業(yè)累才輕??嘁郎肀M換堅固之體耳。神仙或從刃殞者。謂之劍解。況其正修證果之人。觀待道理不以不令終為恥也。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泉州何氏子。
少禮青原誼公落發(fā)。
往長安寶壽寺稟戒。
習經(jīng)律諸部。
優(yōu)游禪苑。
與雪峰欽山為友。
自杭州大慈山。
邐迤造于臨濟。
屬濟歸寂。
乃謁仰山。
后參德山。
執(zhí)坐具上法堂瞻視。
山曰作么。
師便喝。
山曰。
老僧過在甚么處。
師曰。
兩重公案。
乃下參堂。
山曰。
這個阿師。
稍似個行腳人。
至來日上問訊。
山曰。
阇黎是昨日新到否。
曰是。
山曰。
甚么處學得這虛頭來。
師曰。
全奯終不自謾。
山曰。
他后不得孤負老僧。
雪峰在德山。
作飯頭。
一日飯遲。
德山擎缽下法堂。
峰曬飯巾次。
見德山。
乃曰。
鐘未鳴。
鼓未響。
拓缽向甚么處去。
德山便歸方丈。
峰舉似師。
師曰。
大小德山。
未會末后句在。
山聞。
令侍者喚師去問。
汝不肯老僧那。
師密啟其意。
山乃休。
明日升堂。
果與尋常不同。
師至僧堂前。
拊掌大笑曰。
且喜堂頭老漢。
會末后句。
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雖然也祇得三年活。
(山三年后果示滅)。
一日與雪峰欽山聚話。
峰驀指一碗水。
欽曰。
水清月現(xiàn)。
峰曰。
水清月不現(xiàn)。
師踢卻水碗而去。
師住鄂州巖頭。
值沙汰。
于湖邊作渡子。
兩岸各掛一板。
有人過渡。
打板一下。
師曰。
阿誰。
或曰。
要過那邊去。
師乃舞棹迎之。
一日因一婆。
抱一孩兒來。
乃曰。
呈橈舞棹即不問。
且道婆手中兒甚處得來。
師便打。
婆曰。
婆生七子。
六個不遇知音。
祇這一個也。
不消得。
便拋向水中。
師后庵于洞庭臥龍山。
徒侶臻萃。
曰吾嘗究涅槃經(jīng)七八年。
睹三兩段義。
似衲僧說話。
又曰休休。
時有一僧出禮拜請師舉。
師曰。
吾教意。
如∴字三點。
第一向東方下一點。
點開諸菩薩眼。
第二向西方下一點。
點諸菩薩命根。
第三向上方下一點。
點諸菩薩頂。
此是第一段義。
又曰。
吾教意。
如摩醯首羅。
擘開面門。
豎亞一只眼。
此是第二段義。
又曰。
吾教意。
猶如涂毒鼓。
擊一聲。
遠近聞者皆喪。
此是第三段義。
夾山下一僧。
到石霜。
才跨門。
便道不審。
霜曰。
不必阇黎。
僧曰。
恁么則珍重。
又到師處。
如前道不審。
師噓一噓。
僧曰。
恁么則珍重方回步。
師曰。
雖是后生。
亦能管帶。
其僧歸。
舉似夾山。
山上堂曰。
前日到巖頭石霜底阿師。
出來如法舉似前話。
其僧舉了。
山曰。
大眾還會么。
眾無對。
山曰。
若無人道得。
山僧不惜兩莖眉毛道去也。
乃曰。
石霜雖有殺人刀。
且無活人劍。
巖頭亦有殺人刀。
亦有活人劍。
師與羅山卜塔基。
歇次。
山禮拜問曰。
和尚豈不是三十年前。
在洞山而不肯洞山。
師曰是。
又曰。
和尚豈不是嗣德山。
又不肯德山。
師曰是。
山曰不肯。
德山即不問。
祇如洞山。
有何虧闕。
師良久曰。
洞山好佛。
祇是無光。
山禮拜。
師嘗謂眾曰。
老漢去時。
大吼一聲了去。
唐光啟之后。
中原盜起。
眾皆避地。
師端居宴如也。
一日賊大至。
責以無供饋。
遂倳刃焉。
師神色自若。
大叫一聲而終。
聲聞數(shù)十里。
門人后焚之。
獲舍利四十九粒。
眾為起塔。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