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頵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出家隸業(yè)中條山。習(xí)四分律涅槃經(jīng)因明百法等論。每謂華嚴(yán)經(jīng)。至謂東北方金色世界文殊菩薩。與一萬圣眾。從昔已來。止住其中。而演說法。即忻然暴之。愿往參禮。貞元七年。掛錫五臺善住閣院。然于采薪汲水。供眾之暇。遍歷幽勝。所睹金橋?qū)毸g婍喙馊?。莫窮其數(shù)。如是閱二十年。后于中臺之東。忽見一寺。額曰福生。內(nèi)有梵僧??扇f計(jì)。染遍拜慰勞如禮。而菩薩亦以僧相語染曰。汝于此有緣。當(dāng)荷眾。勿有愿無行也。染由是發(fā)心飯僧。且自要曰。如僧及百萬。則燒一手指以謝。盡燒指。則僧之受飯者。已及千萬。布施填委。海涵山積。方來而未止也。開成中。別眾往中臺絕頂。炷香告辭十方如來。一萬菩薩。偕其季趙華。持蠟布兩端。粗麻一束。香油一斗。詣其地。是日染則絕不飲食。從旦至暮。禮誦不小輟。夜將半。謂華曰。吾茲春秋七十有四。夏臘五十有五。馀喘幾何。而猶貪著不以供養(yǎng)。則豈誠吾徒所為哉。子吾弟也。幸助吾緣。則庶幾于是。華泣諫再四。不可。則以布纏麻縛。而油灌之。舉火自其頂。煙??方熾。而屹立不倚。至足然后仆。則亦可謂異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無染者。
不委氏族何許人也。
從中條山受業(yè)。
講四分律涅槃經(jīng)因明百法論。
善者從之。
恒念華嚴(yán)經(jīng)。
至說諸菩薩住處東北方金色世界。
文殊菩薩與一萬圣眾。
從昔已來止住其中而演說法。
或現(xiàn)老人。
或?yàn)橥印?div id="seb2qvt"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671_1_10_comment'>
近聞佛陀波利自西國來。
不倦流沙無辭雪嶺。
而尋圣跡。
高宗朝至臺山思量嶺。
啟告扣禮乃見老人。
即文殊也。
利雖云面接未決心疑。
令卻往西國取經(jīng)。
詣金剛窟入文殊境界。
于今不回。
古德既爾。
吾豈無緣乎。
染乃從彼發(fā)跡遍訪名公。
成遇禪宗窮乎理性。
或經(jīng)法席探彼玄微。
以貞元七年到臺山善住閣院。
時(shí)有僧智頵為臺山十寺都檢校守。
僧長之初也。
遂掛錫棲心誓不出山。
每念文殊化境非凡者之可勝。
豈宜懈怠。
冬即采薪供眾。
夏即跣足登游。
春秋不移二十馀祀。
前后七十馀遍。
游歷諸臺睹化現(xiàn)金橋?qū)毸婍鄨A光莫窮其際。
且曰。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中有美樅乎。
言更有愈于諸瑞。
吾得少未為足也。
最后于中臺東忽見一寺。
額號福生。
內(nèi)有梵僧?dāng)?shù)可萬計(jì)。
染從頭禮拜遞互慰勞。
見文殊亦僧也。
語染曰。
汝于此有緣。
當(dāng)須荷眾勿得唐捐。
有愿無行而已。
言訖化寺眾僧寂無所睹。
染嘆而言曰。
睹茲靈異豈可徒然。
此危脆身有何久固。
乃遵言廣興供施。
每設(shè)一百萬僧。
乃然一指以為記驗(yàn)焉。
漸及五百萬數(shù)。
遐邇委輸若海水之入歸塘焉。
及千萬供畢十指然盡。
迨開成中白大眾曰。
吾于此山薄有因緣。
七十二遍游諸圣跡。
人所不到吾皆至止。
又不出茲山已報(bào)深愿。
幸莫大焉。
奈何衰老今春秋七十四。
夏臘五十五。
及存馀喘欲于中臺頂上焚一炷香告辭十方如來一萬菩薩。
或息我以死。
誰甘相代。
況諸人等并是菩薩門人龍王眷屬。
蒔栽善種得住此山。
夙夜精勤羈勒三業(yè)。
龍華三會共結(jié)要期。
此時(shí)下山勿有留難。
合掌曰珍重而去。
眾初不喻其意。
皆言早回。
染乃但攜瓶錫惟爇名香。
遂命季氏趙華將蠟布兩端粗麻一束香汁一斗于中臺頂。
從旦至暮禮拜焚香。
略無暫憩。
都不飲食。
念佛虔誠聲無間斷。
已至深更。
趙氏怪其所以。
陟彼崔嵬見染不移舊止轉(zhuǎn)更精專。
染謂趙曰。
吾有密愿汝與吾助緣不得相阻。
為取蠟布麻油將來纏裹吾身。
于夜半子時(shí)要然身供養(yǎng)諸佛。
吾若得道相度汝也。
趙氏諫之苦勸不止。
將布纏身披麻灌油。
從頂而煉。
言曰。
將吾灰骨當(dāng)須飄散。
無使顯異。
趙氏一從其命略無移改。
從頂而煉至足方仆矣。
趙氏嘆曰。
昔聞藥王然身。
今見上人。
奇哉痛哉。
后門人收真骨于梵仙山南起塔。
至今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