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精一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僧。江南常熟人,俗姓張,字牧云。明末出家于興福寺,后歷主古南、鶴林、天童等寺。常與士大夫游。有《懶齋別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六
通門,字牧云,號樗叟,常熟人。住秀水古南院。有《懶齋集》。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嘗熟張氏子小參云。
婁江大海濱。
信潮時匯止。
地靈祥必鐘。
杰出眾居士。
資生各有家。
團圞有子女。
不染世間法。
如蓮花在水。
山僧乘時來。
證明如上義。
證明則不無。
且道以何為驗。
乃卓拄杖云。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經(jīng)行及坐臥。
若論此事。
如海濱人家。
取魚相似。
只因知得大海。
有魚思欲取之。
乃生個計較。
造個船只。
扯個風蓬。
把定舵柄。
請個熟海路的人。
為了舡師。
直至大洋去處。
待等魚來。
一網(wǎng)撒去。
大魚小魚。
滿載而歸。
到家市賣。
養(yǎng)育子孫。
受用不盡。
參學人。
亦如是。
先要知凡夫身中。
決定有佛祖廣大靈明的大事。
如海有魚。
不生疑惑。
不肯自昧。
思參禪。
急圖發(fā)明。
如取海魚生計較。
放舍世緣。
打起精進。
千里萬里。
覓訪知識。
親近善友。
求指路頭。
切切提持。
如依船師指導。
忽于自己身中。
悟得佛祖的大事。
歸家保養(yǎng)。
入廛垂手。
興隆法門。
上可以報佛恩德。
下可以啟迪將來。
受用亦無有盡。
雖然如是。
大海中。
豈無風浪。
豈無驚險。
然而不生恐怖。
一往直前者。
蓋取魚的念頭切也。
禪何不如是。
要圖發(fā)明佛祖大事。
也須不顧危亡。
不論境緣順逆。
千魔萬難。
直往不退。
不愁佛法不到手也。
佛法雖是現(xiàn)成事。
若不如取魚猛勵。
怎得到手。
學人。
須檢點自己。
向來究。
能如取魚一樣急切否。
能一往直前無退轉(zhuǎn)否。
在叢林中。
遇些小境緣。
能不驚怖。
不介意否。
若或未能。
畢竟禪念頭。
不如取魚念頭切。
佛祖大事。
何能打徹。
所以古人云。
把手牽人行不得。
惟人自肯乃方親。
又云。
如來于一切處成等正覺。
于刀山劍樹上成等正覺。
于鑊湯爐炭里。
成等正覺。
于棒下成等正覺。
于喝下成等正覺。
是真語者。
實語者。
不誑語者。
不異語者。
只今還有恁么人證明如是事么。
良久云。
選佛若無如是眼。
假饒千載又奚為。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七
釋通門,字牧云,號臥庵,姓張氏,常熟人也。從近邑破山寺洞聞祝發(fā),后參密云,得法于天童。出世古南。甲申渡江埽塔,遂主四明棲真。復住嘉禾梅溪,遷破山及鎮(zhèn)江鶴林。壬辰,延主天童,尋遷秀峰。著有《七會語錄》二十卷及《別集》、《偶集》、《懶齋集》,盛行于世。門生平蕭散磊落,蒞眾甚嚴,詩章超潔,書法遒勁,后退老于湖村恤廬。康熙辛亥十一月望日,從容舒展而逝,塔于西資庵。數(shù)年,忽洪水涌出,塔幾壞,因荼毗得舍利無算,其色晶瑩,投入水盆中,以發(fā)引之,聯(lián)如貫珠。時曉山本晰主持天童,為建舍利塔于南山。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八
釋敬安,字寄禪,號八指頭陀,湘潭人,本姓黃。湘陰法華寺僧。后居京師法源寺。有《八指頭陀詩集》。
黃鶴樓志·人物篇
釋敬安(1852—1913) 詩僧。字寄禪,俗姓黃,名讀山,字福馀。湖南湘潭人。因在佛前燒殘二指,又號八指頭陀。曾為寧波天童寺首座、寧波僧教育會會長,辛亥后任中華佛教協(xié)會會長。光緒年間曾三次登黃鵠山游黃鶴樓及故址,先后寫有《將之普陀登黃鶴樓》《登黃鶴樓》《黃鶴樓故址》《又觀所狀赤壁、臥龍岡、黃鶴樓諸古跡,再題二絕句》等詩作。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六
釋敬安,字寄禪。
姓黃氏,湘潭人也。
其先世為山谷苗裔,宋時由江西遷茶陵,明季乃徙湘潭之石潭。
世業(yè)農(nóng),父宣杏,母胡氏。
嘗禱白衣大士,夢蘭而生。
數(shù)歲時,好聞仙佛事,常終日喃喃,若有所吟誦。
七歲失母,諸姊皆嫁,父或他適,則以安兄弟,寄食鄰家。
日昃不返,即啼號蹤跡之,里人為之惻。
然年十一,始就塾師,授《論語》未終篇,父又沒,零丁孤苦,極厥慘傷。
其弟以幼,依族父安,獨無所得食。
嘗為人牧牛,輒攜書于牛背誦之。
一日與群兒避雨,村中聞讀唐詩,至“少孤為客早”句,潛然淚下。
塾師周云帆,駭問其由,以父沒不能讀對,云帆甚憐之,曰:“爾為我炊爨、灑埽可乎?
”即下拜云帆,喜甚。
每語人曰:“此兒耐苦讀,后必有所樹立,余老不及見耳。
”無何,云帆病沒,安遂散去,然猶不廢業(yè)。
聞里中豪家,欲覓一僮伴兒讀,即欣然往就,至則使供驅(qū)役,自讀輒遭訶叱。
因悲嘆“以為屈身為讀書計,既違所愿,豈可為區(qū)區(qū)衣食為人奴乎?
”即辭去,習工藝,鞭撻尤甚,絕而復蘇者數(shù)。
一日見籬間白桃花,忽為風雨摧敗,不覺失聲大哭。
因慨然動出塵想,遂投湘陰法華寺出家,禮東林長老為師,時同治七年也。
冬初,復詣南岳祝圣寺,從賢楷律師受具。
首參恒志于岐山,專司苦行諸職,暇則隨眾坐禪。
越五年,頗有省。
時精一首座為維那間,以詩自娛,安諷之曰:“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學世諦文字耶?
”因笑曰:“汝髫齡精進,他日成佛,未可量至。
文字般若三昧,恐今生未能證得。
”后省舅氏至巴陵,登岳陽樓,友人分韻賦詩,安獨澄神,趺坐下視,湖光一碧萬頃,忽得“洞庭波送一僧來”句,歸述于郭菊蓀,謂有神助,且言其有宿根,力勸之學,授唐詩三百篇,一百成誦,后精一見安所作大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