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乘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具州清河馬氏子。
小年辭俗。
即學(xué)雜心。
甫登弱冠。
已就講說。
有曇散者。
方以材解自名。
意以為義易摧挫。
遂與往反十番。
散不能繼。
義曰。
理勢未窮。
何不更進。
散曰。
予素所擬如此。
雖欲更進可得耶。
屬周虐煽騰。
遂南達金陵。
旋臻中土。
煬帝在蕃邸。
招聘名德。
命住日嚴寺。
后入京。
若曇恭道撫賾凈等。
一時俊彥。
皆執(zhí)文座下。
咨議深隱。
仁壽二年。
漢王諒入朝。
志念法師五所禮敬。
乃于禪林寺建法集。
使三輔之士。
咸廢其本習(xí)。
而同趣向焉。
義亦始預(yù)其列。
心不平之。
因質(zhì)所封滯。
周旋三日。
念率杜辭莫對。
獻后崩。
煬帝居春坊。
召日嚴大德四十人。
對揚玄理。
而義為允。
沙門道岳。
宗稟俱舍。
而無所師授。
就取決焉。
洽聞之美。
見稱于時。
智矩吉藏慧乘。
三十馀人。
同止日嚴。
每談及雜心。
則眾推讓焉。
大業(yè)二年。
以疾卒于寺。
春秋六十又六。
葬京郊之南。
東宮舍人鄭颋制文立碑。
先是仁壽二年。
詔送舍利于鄉(xiāng)州之寶融寺置塔。
四年又送廬州獨山梁靜寺。
其所見徵祥。
雖不同而俱盛。
具載別傳。
釋明舜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青州之張氏子。
少以智論著名。
誦文六十馀卷。
統(tǒng)明大旨。
俄值法滅。
南屆建業(yè)。
后居江北之安樂寺。
時以為大小諸乘之準的也。
沙門慧乘。
辯抗淮陽。
亦從定宗。
嘗夢入冥。
有官徵責(zé)所業(yè)。
因以其平生對。
官曰。
講解虛浮。
誦文是實。
若今之舜法師可也。
馀齡未盡且放還。
煬帝在晉邸。
召居京之日嚴寺。
仁壽四年。
詔送舍利于蘄州福田寺置塔。
寺南。
齊高帝別院名禪居。
趙州沙門法進造。
地居絕頂。
下瞰云霧。
每見有圣寺其上。
瑞徵載他錄。
大業(yè)二年。
卒于京寺。
壽六十。
門人慧相嗣。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
釋明舜。
姓張。
青州人。
少在佛宗學(xué)周經(jīng)籍。
偏以智論著名。
次第誦文六十馀卷。
明統(tǒng)大旨馳譽海濱。
解惠連環(huán)世稱雄杰。
值法滅南投屆于建業(yè)。
棲止無定周流講席。
后過江北住安樂寺。
時弘論府肆意經(jīng)王。
大小諸乘并因準的。
盛為時俊所采。
沙門慧乘。
辯抗淮陽義歸有敘。
從舜指摘大論定其宗領(lǐng)。
遂爾弘道累稔棲意。
未終夕經(jīng)入夢具見冥官徵責(zé)福業(yè)。
舜答。
講智度論并誦本文六十馀卷。
冥官云。
講解浮虛誦經(jīng)是實。
馀齡未盡且放令還。
既寤便止談?wù)搶K阶詷I(yè)。
末為晉王召入京輦住日嚴寺。
傳燈事絕終窶其心。
時敘玄義頓傾品藻。
仁壽四年下敕造塔。
令送舍利于蘄州福田寺。
寺是州北三里鼓吹山上。
每天雨晦冥。
便增鼓角之響。
因以名焉。
竹林蒙密層巘重疊。
唯有一路才可通車。
寺處深林。
極為閑坦。
是南齊高帝所立也。
三院相接。
最頂別院名曰禪居。
趙州沙門法進之所立也下瞻云霧。
至于平旦日晚。
望見橫云之上乃有仙寺。
每日如此。
實為希有之勝地也。
舜案行山勢。
唯此為佳。
乃于次院之內(nèi)。
安置靈塔。
掘基三尺得一小蛇。
可長尺馀五色備飾。
乃祝曰。
若為善相可止香奩。
依言即入。
遣去復(fù)來。
經(jīng)停三日便失所在。
又深一丈獲方石一段。
縱廣徑丈五采如錦。
楞側(cè)畟?cè)蝗缛怂臁?div id="qkqxcrk"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987_1_59_comment'>
即以石函置上而架塔焉。
以大業(yè)二年卒于京寺。
春秋六十矣。
門人慧相者。
惠聲有據(jù)崇嗣厥業(yè)扇美江都。
釋慧海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張氏。河?xùn)|虞鄉(xiāng)人。年十四落發(fā)。為大昭玄統(tǒng)曇延法師弟子。年十八。即講涅槃。既受具戒。專崇禪業(yè)。隱于弘農(nóng)之伏犢山。會周武悉毀仁祠。乃入陳避之。以故戒品無虧。法衣不舍。又采聽攝論。研窮其旨。逮大隋御宇。始踐京邑?;舒⒊砂查L公主。為建靜法寺使居之。門徒濟濟。傳美至今。然性嗜燕嘿。不事講說。直心道場于斯見矣。仁壽初。詔送舍利于定林恒岳寺。置塔。頃之又送于熊州十善寺。其瑞應(yīng)皆具別傳。大業(yè)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寺。春秋五十七。遺言薄葬。弟子不敢違。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
釋慧海。
姓張氏。
河?xùn)|虞鄉(xiāng)人。
久積聞熏早成慧力。
年在童齔德類老成。
所以涉獵儒門歷覽玄肆。
雖未窮其章句。
略以得其指歸。
乃曰。
可以棲心養(yǎng)志者。
其惟佛法乎。
年至十四。
遂落發(fā)染衣。
為沙門大昭玄統(tǒng)曇延法師弟子也。
流心宗匠觀化群師。
十八便講涅槃。
至于五行十德二凈三點。
文旨洞曉詞采豐贍。
既受具戒轉(zhuǎn)厭囂煩。
屏跡山林專崇禪業(yè)。
居于弘農(nóng)之伏讀山。
會周武肆勃仁祠廢毀。
乃竄身避難奔齊入陳。
戒品無虧法衣不舍。
又采聽攝論研窮至趣。
大隋御宇方踐京邑。
帝姊城安長公主。
有知人之鑒。
欽其德望為立伽藍。
遂受以居之。
今之靜法寺是也。
課業(yè)四部三學(xué)兼弘。
門徒濟濟于今傳美。
末愛重定行不好講說。
緘默自修唯道是務(wù)。
而無恃聲望不言加飾。
直心道場于斯人矣。
仁壽已前。
文帝頻頒璽書分布舍利每感異祥。
恒有延譽之美。
故感應(yīng)傳云。
初海造塔于定州恒岳寺。
塔基之左有瀅。
名曰龍淵。
其水不流深湛懸岸。
及將安置即揚濤。
沸涌激注通于川陸。
父老傳云。
此水流竭不定。
但有善事相投。
必即泄流奔注。
其徵感如此類也。
后又送舍利于熊州十善寺。
有人??躄及痼疾者積數(shù)十年。
聞舍利初到。
輿來禮懺心既殷至。
忽便差損輕健而歸久值亢旱飛塵天塞。
又感甘澤地如油涂。
日朗空清來蘇數(shù)萬。
大業(yè)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
春秋五十有七。
初病極命諸徒曰。
吾聞上棟下宇生民之偓齪。
外槨棺內(nèi)世界之縈羈。
既累形骸于桎梏亦礙生世于大患。
豈揖禮義于囂塵。
卜宅葬于煩飾者也。
宜宗薄葬用嗣先塵貽諸有類矣。
弟子欽崇德范。
收骨而建塔于終南之峰。
即至相之前嶺也。
刻石立銘樹于塔所。
自海之立寺。
情務(wù)護持勤攝僧倫延迎賓客。
兇年拯及振名京邑云爾釋辯義。
姓馬氏。
貝州清河人也。
少出家。
沈靜寡世事。
志懷恢厚善與人交久而篤敬。
言無勃怒滔然遠量。
初歸猷論師。
學(xué)雜心貫通文義。
年始登冠便就講說。
據(jù)法傳道疑難縱橫。
隨問分析曾無遺緒。
有沙門曇散者。
解超遂古名重當(dāng)時。
聞義開論即來讎擬。
往返十番更無后嗣。
義曰。
理勢未窮何不盡論。
散曰。
余之難人問不過十。
卿今答勢不盡。
知復(fù)何陳。
當(dāng)即驚譽兩河甫為稱首。
屬齊歷云季周喪道津。
乃南達建業(yè)。
傳弘小論屢移聲價。
更隆中土。
隋煬搜選名德令住日嚴。
以義學(xué)功顯著遂之關(guān)輔。
咨義決疑日不虛席。
京師俊德曇恭道撫及賾凈等。
皆執(zhí)文咨議窮其深隱。
并未盡其懷也。
后以世會明時寺多高達。
一處五講常系法輪。
義皆周歷觀詳折中弘理。
而晦景消聲不咎前失。
必應(yīng)機墜緒者并從容辭讓無何而退。
不欲顯黜于前故。
英雄敬其卑牧。
傳芳又甚于昔。
仁壽二年。
隋漢王諒。
遠迎志念法師。
來華京室。
王欲衒其智術(shù)也。
乃于禪林寺創(chuàng)建法集。
致使三輔高哲咸廢講而同師焉。
義廁其筵肆聆其雅致。
乃以情之所滯。
封而問之。
前后三日。
皆杜詞莫對。
念處座命曰。
向所問者乃同疑焉。
請在下座返詢其志。
義潛隱容德世罕共宗。
及見慧發(fā)不思。
合京竦神傳聽。
其為顯晦皆此類也。
煬帝昔位春宮。
獻后云背。
召日嚴大德四十馀人。
皆四海宗師一時翹楚。
及義對揚玄理。
允塞天心。
沙門道岳命宗俱舍。
既無師受投解莫從。
凡有疑議皆赍而取決。
岳每嘆曰。
余之廣揚對法。
非義孰振其綱哉。
故洽聞之美見稱英達。
時有沙門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馀人。
并煬帝所欽。
日嚴同止。
請義開演雜心。
顧惟不競。
即就元席。
既對前達不事附文。
提舉綱紐標(biāo)會幽體。
談述玄極不覺時延。
其為時賢所重如此。
以大業(yè)二年遘疾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京郊之南。
東宮舍人鄭颋。
為之碑頌。
初義仁壽二年。
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寶融寺既達州治忽放光明。
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
將入道場。
數(shù)之加得十二分。
又放光明。
隨人緣念色相不同。
青紅紫白同時異見。
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
前后放光日流數(shù)度。
將入塔夕。
復(fù)于基上氣發(fā)黃紫。
去地四尺。
填平后夜又放大光。
上屬星漢下遍城邑。
合境頂戴欣其嘉瑞。
四年春末。
又奉敕于廬州獨山梁靜寺起塔。
初與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
忽有大鹿從山走下。
來迎于義。
騰踴往還都無所畏。
處既高敞而恨水少僧眾汲難。
本有一泉。
乃是僧粲禪師燒香求水。
因即奔注。
至粲亡后泉涸積年。
及將擬置。
一夜之間枯泉還涌。
道俗欣慶。
乃至打剎起基。
數(shù)放大光如火如電。
旋繞道場。
遍照城郭。
官民同見共嗟希有。
僧波頗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5—633 【介紹】: 唐僧。
中天竺人,剎利王種,姓剎利帝氏。
通內(nèi)外學(xué)。
高袒武德中至京,敕住興善寺。
慧乘、玄謨等譯有《寶星經(jīng)》及《般若燈大莊嚴論》等。
卒于勝光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作明知識。
一名波頗。
華言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王種。
姓剎帝利。
十歲出家。
隨師習(xí)學(xué)。
誦一洛叉大乘經(jīng)偈。
受具后。
因習(xí)律部。
略通戒綱。
心樂禪觀。
更從勝德習(xí)定。
閱十二年。
南游伽陀國。
那蘭陀寺。
時戒賢師。
方弘十七地論。
復(fù)獲聽受。
然以此論兼明小教。
仍誦小乘論一洛叉偈。
門人般若因陀羅跋摩傳燈本國。
托以紹承。
乃展轉(zhuǎn)北行。
達于西面可汗葉護衙。
以法訓(xùn)勖。
曾未浹旬。
可污信向。
武德九年。
高平王使而見之。
將載與俱。
而葉護君臣未即許。
高平驲奏聞。
詔葉護津發(fā)。
毋滯留。
十二月偕高平詣京師。
謁帝。
詔居興善寺。
賜?段納帔。
從僧加常供給。
問勞勤至。
三年三月。
詔所司。
??揚碩德一十九人。
就波頗所居寺傳譯。
沙門慧乘等證義。
沙門玄暮等譯語。
沙門慧賾。
慧凈。
慧明。
法琛。
等綴文。
上柱國。
尚書。
左仆射。
房玄齡。
散騎常侍。
太子詹事。
杜正倫。
參助銓定。
光祿大夫。
太府卿。
蕭璟。
總知監(jiān)護。
出寶星。
勝光。
般若燈。
大莊嚴經(jīng)論。
合三部三十五卷。
六年繕寫云畢。
上聞。
賜波頗?百假。
馀賜束帛有差。
當(dāng)是時。
或謗以為故聚名達。
廢棄講貫。
僥倖取譽。
誠非弘通本意者。
監(jiān)護使以沙門靈佳之辨弗聽。
會太子疾。
迎入內(nèi)。
承顧問。
寵眷益隆渥。
然其氣剛志確。
終以前謗。
不能平。
遂分散衣資。
造諸凈業(yè)。
貞觀六年四月六日。
觀佛坐逝于勝光寺。
遺表施身。
詔阇維收舍利起塔。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三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
唐言作明知識。
或一云波頗。
此云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剎利王種。
姓剎利帝。
十歲出家。
隨師習(xí)學(xué)。
誦一洛叉大乘經(jīng)可十萬偈。
受具已后便學(xué)律藏。
博通戒網(wǎng)心樂禪思。
又隨勝德修習(xí)定業(yè)。
因修不舍經(jīng)十二年末復(fù)南游摩伽陀國那爛陀寺。
值戒賢論師盛弘十七地論。
因復(fù)聽采。
以此論中兼明小教。
又誦一洛叉偈小乘諸論。
波頗識度通敏器宇沖邃。
博通內(nèi)外研精大小。
傳燈教授同侶所推。
承化門人。
般若因陀羅跋摩等。
學(xué)功樹績深達義綱。
今見領(lǐng)徒本國匡化。
為彼王臣之所欽重。
但以出家釋子不滯一方。
六月一移任緣靡定。
承北狄貪勇未識義方。
法藉人弘敢欲傳化。
乃與道俗十人展轉(zhuǎn)北行。
達西面可汗葉護衙所。
以法訓(xùn)勖曾未浹旬。
特為戎主深所信伏。
日給二十人料。
旦夕祇奉。
同侶道俗咸被珍遇。
生福增敬日倍于前。
武德九年。
高平王出使入蕃。
因與相見。
承此風(fēng)化將事東歸。
而葉護君臣留戀不許。
王即奏聞。
下敕徵入。
乃與高平同來謁帝。
以其年十二月達京。
敕住興善。
釋門英達莫不修造。
自古教傳詞旨。
有所未踰者。
皆委其宗緒。
括其同異。
內(nèi)計外執(zhí)指掌釋然。
徵問相讎披解無滯。
乃上簡聞。
蒙引內(nèi)見。
躬傳法理無爽對揚。
賜?四十段。
并宮禁新納一領(lǐng)。
所將五僧加料供給。
重頻慰問勞接殊倫。
至三年三月。
上以諸有非樂。
物我皆空。
眷言真要無過釋典。
流通之極豈尚翻傳。
下詔所司。
搜揚碩德備經(jīng)三教者一十九人。
于大興善創(chuàng)開傳譯。
沙門慧乘等證義。
沙門玄謨等譯語。
沙門慧賾慧凈慧明法琳等綴文。
又敕上柱國尚書左仆射房玄齡。
散騎常侍太子詹事杜正倫。
參助勘定。
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
總知監(jiān)護。
百司供送四事豐華。
初譯寶星經(jīng)。
后移勝光。
又譯般若燈大莊嚴論。
合三部三十五卷。
至六年冬。
勘閱既周。
繕寫云畢。
所司詳讀乃上聞奏。
下敕各寫十部散流海內(nèi)。
仍賜頗物百段。
馀承譯僧有差束帛。
又敕太子庶子李百藥制序。
具如論首。
波頗意在傳法。
情望若弦。
而當(dāng)世盛德自私諸己。
有人云。
頗僥倖時譽取馳于后。
故聚名達廢講經(jīng)論。
斯未是弘通者時。
有沙門靈佳。
卓犖拔群妙通機會。
對監(jiān)護使具述事理云。
頗遠投東夏情乖名利。
欲使道流千載聲振上古。
昔符姚兩代。
翻經(jīng)學(xué)士乃有三千。
今大唐譯人不過二十。
意在明德同證。
信非徒說。
后代昭奉無疑于今耳。
識者僉議攸同。
后遂不行。
時為太子染患眾治無效。
下敕迎頗入內(nèi)。
一百馀日。
親問承對不虧帝旨。
疾既漸降辭出本寺。
賜綾帛等六十段并及時服十具。
頗誓傳法化不憚艱危。
遠度蔥河來歸震旦。
經(jīng)途所亙四萬有馀。
躬赍梵本望并翻盡。
不言英彥有墜綸言。
本志頹然雅懷莫訴。
因而搆疾自知不救。
分散衣資造諸凈業(yè)。
端坐觀佛遺表施身。
下敕特聽。
尋爾而卒于勝光寺。
春秋六十有九。
東宮下令給二十人。
輿尸坐送至于山所。
阇維既了。
沙門玄謨收拾馀骸。
為之起塔于勝光寺。
師塔東。
即貞觀七年四月六日也。
有識同嗟法輪輟軫。
四年之譯三帙獻功。
掩抑慧燈望照惑累。
用茲弘道未敢有聞。
既而人喪法崩歸??斯及。
伊我東鄙匪咎西賢。
悲夫。
僧慧賾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0—636 【介紹】: 隋唐時僧。荊州江陵人,俗姓李。九歲出家,初住江陵寺。年十二,會大興法席,即為法主。后住京師清禪寺。洽聞博達,能詩文,善書畫,精鑒賞,士大夫多樂與游。撰有《般若燈論》,亦名《中論》,又有《詠集》。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賾俗姓李氏。荊州江陵人。九歲投本邑隱法師出家。隋開皇中住江陵寺。后敕住清禪寺。大業(yè)末卜居終南高冠嶺。貞觀初敕召翻譯新經(jīng)。十年卒。年五十七。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李姓。荊州江陵人。九歲依本邑隱法師出家。為沙彌。執(zhí)卷誦文。紙盈四十。初聽涅槃。法華。后別聽三論。隋開皇中。鄉(xiāng)里以賾器質(zhì)夙成。請為法主。講涅槃。辨答率屈耆宿。時才十二歲。刺史空龍公元壽。聞而謁焉。大加褒賞。以其名聞。詔入京師。既引見。賜納僧伽梨。并馀衣一襲。仍住清禪寺。冠蓋日擁門。憚煩。從應(yīng)禪師稟資心學(xué)。大業(yè)末。避地終南之高冠嶺。唐室隆興。出游都邑。屢建法筵。武德初。詔于延興寺。百座開仁王經(jīng)。公卿盛集。吉藏豎論。賾言清理詣。銳責(zé)鋒起。四部駭異。藏嘆伏。尤善楷書。太宗文皇帝。在秦邸。欲致之別第。以崇供養(yǎng)。使者六反。固辭。貞觀詔。簡僧傳譯。眾咸推讓。訖事奏上。詔賜帛百匹。衣服一襲。賾又著般若燈論敘。文多不載。十年四月六日。終于所住。壽五十有七。葬京師之東郊。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詞。有集八卷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三
釋慧賾。
俗姓李。
荊州江陵人。
早悟非常神思鋒逸。
九歲投本邑隱法師出家。
隱體其精爽異倫。
即度為沙彌。
講授之暇誨以幽奧。
賾領(lǐng)牒玄理曾不再思。
執(zhí)卷誦文紙盈四十。
荊楚秀望欽而美之。
初從隱聽涅槃法華。
后別聽三論。
皆剖析新奇。
抗擬摽會。
開皇中年江陵寺。
大興法席群師云赴。
道俗以賾嘉績夙成。
咸欲觀其器略。
共請為法主。
顧惟披導(dǎo)有旨。
因而踐焉。
甫年十二。
創(chuàng)開涅槃。
比事吐詞義高常伯。
論難相繼。
辯答冷然。
少長莫不緘心。
頌聲載路。
荊州刺史宜龍公元壽。
聞其幼譽。
驚挺親駕謁焉。
素倍前聞大相褒賞。
以事奏聞云。
希世卓秀者也。
登即有詔。
令本州備禮所在恭送。
既達京輦殊蒙慰引。
賜納僧伽梨并衣一襲。
仍令住清禪寺。
從容法侶敦悅玄儒。
才藻屢揚汲引無竭。
預(yù)有衣冠士族。
皆來展造門庭。
莫不贊其洽聞博達。
機捷之謂也。
末厭煩梗思濟清神。
乃從應(yīng)禪師。
稟資心學(xué)。
掩關(guān)兩載。
情??諸門。
遂語默于賢圣之間。
談授于經(jīng)緯之理。
值隋氏云喪法事淪亡。
道闋當(dāng)年情欣棲靜。
以大業(yè)末歲。
移卜終南之高冠嶺。
因巖構(gòu)室疏素形心。
會唐運勃興蒼生攸濟。
賾不滯物我。
來從帝城。
講誨暫揚。
傾都請道。
武德年內(nèi)釋侶云繁。
屢建法筵皆程氣宇。
時延興寺。
百座講仁王經(jīng)。
王公卿士并從盛集。
沙門吉藏爰豎論宗。
聲辯天臨貴賤傾目。
賾才施銳責(zé)。
言清理詣思動幾微神彩驚越四部駭心百辟。
藏顧而嘆曰。
非惟論辯難繼。
抑亦銀鉤罕蹤。
今上在蕃親觀論府。
深相結(jié)納擬為師友。
六使來召令赴別第。
賾以生名殺身之累。
由來有人。
退讓馀詞一不聞命。
及貞觀開譯。
詔簡名僧眾以文筆知名兼又統(tǒng)詳論旨。
乃任為翻論之筆。
譯訖奏聞。
有敕賜帛百匹衣服一具。
賾又著論序曰般若燈論者。
一名中論。
本有五百偈。
借燈為名者。
無分別智有寂照之功也。
舉中標(biāo)目者。
鑒亡緣觀等離二邊也。
然則燈本無心智也。
亡照法性平等。
中義在斯。
故寄論以明之也。
若夫?qū)ふ摐肌?div id="pcqmwtv"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3_3_97_comment'>
執(zhí)俗迷真。
顛倒斷常之間。
造次有無之內(nèi)。
守名喪實攀葉亡根者。
豈欲爾哉。
蓋有由矣。
請試陳之。
若乃構(gòu)分別之因。
招虛妄之果。
惑累熏其內(nèi)識。
惡友結(jié)其外緣。
致使慢聳崇山見深滄海?;痣y觸詞鋒罕當(dāng)。
聞?wù)f有而快心。
聽談空而起謗。
六種偏執(zhí)各謂非偏。
五百論師諍陳異論。
或?qū)⑿皝y正。
或以偽齊真。
識似悟而翻迷。
教雖通而更壅。
可謂捐珠玩石。
棄寶負薪。
觀畫怖龍。
尋跡怯象。
愛好如此。
良可悲夫。
龍樹菩薩救世挺生。
呵嗜欲而發(fā)心。
閱深經(jīng)而自鄙。
蒙獨尊之懸記。
然法炬于閻浮。
且其地越初依。
功超伏位。
既窮一實且究二能。
佩兩印而定百家。
混三空而齊萬物。
點塵劫數(shù)歷試諸難。
悼彼群迷故作斯論。
文玄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鈍根多生怯退。
有分別明菩薩者。
大乘法將體道居衷。
遐覽真言為其釋論。
開秘密藏賜如意珠。
略廣相成師資互顯。
至如自乘異執(zhí)郁起千端。
外道殊計紛然萬緒。
驢乘競馳于駕駟。
螢火爭耀于龍燭。
莫不標(biāo)其品類顯厥師宗。
玉石既分玄黃也判。
西域染翰乃有數(shù)家。
考實析微此為精詣。
若含通本末有六千偈。
梵文如此。
翻則減之。
我皇帝。
神道邁于羲皇。
陶鑄侔于造化。
崇本息末。
無為太平。
守母存子不言而治。
以為圣教東流年淹數(shù)百。
而億象所負闕者猶多。
希見未聞勞于寤寐。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波頗蜜多羅。
學(xué)兼半滿博綜群詮。
喪我怡神搜玄養(yǎng)性。
游方在念利物為懷。
故能附弋傳身舉煙命伴。
冒冰霜而越蔥嶺。
犯風(fēng)熱而度沙河。
時積五年途經(jīng)四萬。
以大唐貞觀元年。
頂戴梵文至止京輦。
昔秦徵童壽苦用戎兵。
漢請摩騰遠勞蕃使。
詎可方茲感應(yīng)道契冥符。
家國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見。
殊悅帝心。
敕住興善勝光。
即傳新經(jīng)之始。
仍召義學(xué)沙門及王公宰輔。
對翻此論。
研覈幽旨。
去華存實。
目擊則欣其會理。
函杖則究其是非。
文雖定而覆詳。
義乃明而重審。
歲在壽星。
檢勘云畢。
其為論也。
觀明中道。
而存中失觀。
空顯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司南之車本示迷者。
照膽之鏡為鑒邪人。
無邪則鏡無所施。
不迷則車不為用。
斯論破申。
其猶此矣。
雖復(fù)斥內(nèi)遮外盡妄窮真。
而存乎妙存。
破如可破。
蕩蕩焉。
恢恢焉。
迎之靡測其源。
順之罔知其末。
信是鎣心神之砥礪。
越溟海之舟輿。
駭昏識之雷霆。
照幽途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論四卷。
本偈大同。
賓頭盧伽為之注解晦其部執(zhí)。
學(xué)者昧焉。
此論既興可為龜鏡。
庶明達君子。
詳而味之。
序成未即聞上。
帝敕秘書監(jiān)虞世南作序。
見賾之所制。
嘆咽無以加焉。
因奏聞上。
仍以序列于卷首。
所在傳寫緘于經(jīng)藏。
以貞觀十年四月六日終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七。
葬于京郊之東。
列隧立碑頌其芳德。
太常博士褚亮為文。
自賾之知道。
倫等崇其辯機。
時俗以擬慧乘
固為篤論。
詞注難窮。
無施不遂。
講華嚴大品涅槃大智度攝大乘及中百諸論。
皆筌釋章部決滯有聞。
又誦涅槃法華。
音文淳美。
時為眾述。
清囀動神。
又抽減什物。
用寫藏經(jīng)。
尋閱才止便修虔奉。
又善導(dǎo)達眾首舒暢物情。
為諸文雄之所稱敘。
特明古跡偏曉書畫。
京華士子屢陳真?zhèn)巍?div id="7ga2qiw"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3_3_249_comment'>
皆資其口實定其人世。
文章詞體頗預(yù)能流。
草??筆功名疏臺府。
每有官供勝集。
必召而處其中。
公卿執(zhí)紙請書填赴。
賾隨紙賦筆飛驟如風(fēng)。
藻蔚雄態(tài)綺華當(dāng)世。
故在所流詠耽玩極多。
懸諸屏障。
或銘座右。
著集八卷行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01—638 【介紹】: 唐僧。雍州萬年人,俗姓邵。年十一出家,住大總持寺,精習(xí)諸經(jīng)論。高祖武德間,預(yù)宏義宮法集,以年幼居下座,發(fā)言清卓,驚絕前聞。七年,詔以千僧充軍伍,智實上書非之。高祖怒,付法枷禁,尋令還俗,而兵役亦停。太宗貞觀初,詔檢校佛戒,智實復(fù)馳書言其事,詔許依舊出家。十一年,詔以道士在僧尼上,智實復(fù)上表反對。太宗不從,將其杖責(zé)而死。
全唐文·卷九百三
智實俗姓邵氏。雍州萬年人。年十一出家京師大總持寺。武德七年。薛舉東逼。僧法雅奏請京師翹勇僧千人充軍伍。實致書止之。雅不從。實乃毆雅。事聞。敕令還俗。后雅被誅。復(fù)敕出家。卒年三十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姓邵氏。
雍州萬年人。
兒時恢詭超異。
與群童戲。
發(fā)言必涉佛乘。
眉間白毫。
可長數(shù)寸。
光映頦顙。
十一歲出家。
住大總持寺。
聽涅槃攝論俱舍毗曇等義。
皆領(lǐng)其微奧。
武德四年。
初平王世充。
上居秦邸。
教旨遠召。
慧乘道宗辯相大法師。
并京邑諸德二十馀人。
法集弘義宮。
實年十三。
處末座。
上令對論。
而言辭清卓。
驚施前聞。
馀無敢繼響者。
上及諸王嘆曰。
此小師俊烈。
異日必能紹隆三寶矣。
沙門吉藏謂之曰。
子有瑞相。
當(dāng)躡跡能仁。
恨吾老且死。
不及見耳。
七年突厥犯豳州。
京師戒嚴。
僧法雅者。
蚤以佞媚。
幸于高祖。
高祖予之妻妾。
而奴畜之。
至是請擇京寺之僧驍悍者千人。
別為一軍。
使己將之以禦敵。
實年二十一。
察知雅之舉事。
誠懷異圖。
禍敗之來。
為大法累。
乃致書于雅曰。
與子同生像季。
共屬陵遲。
悲六道之紛然。
憫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鳳闕。
恒遇龍顏。
理應(yīng)灑甘露于帝心。
蔭慈云于含識。
何起善星之悖見。
鼓調(diào)達之惡風(fēng)。
令善響沒于當(dāng)時。
丑聲揚于后世。
豈不以朝含安忍。
省納芻蕘。
恣此愚情。
述斯頑見。
且自多羅既斷。
終不更生。
析石已分。
義無還合。
急持衣缽。
早出伽藍。
使清濁異流。
蘭艾殊臭。
則朝廷息于譏論。
梵志寂于謗聲。
定水噎而更通。
慧燈晦而還照。
毋終自蔽。
幸悉此言。
雅得書逾怒。
科督糇糧器械益急。
剋日將發(fā)。
實宣言于眾曰。
雅將構(gòu)逆。
壞大法輪。
誠為魔事。
因大哭。
千僧同時俱哭。
聲震原野。
聞?wù)弑?div id="bteu2kv" class='inline' id='people_15095_2_89_comment'>
實遂前擊雅數(shù)拳。
雅走匿。
遽以事聞。
詔付法推劾。
實無懼色。
后以仆射蕭瑀奏。
釋其罪。
放令還俗。
其千僧亦停罷。
各復(fù)所住寺。
貞觀元年。
詔遣治書侍御史杜正倫。
檢校佛法。
實懼雅猶濫清眾。
致書于杜公曰。
沈俗僧智實白。
實懷橘之歲。
涉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叨息慈之位。
雖淺智褊能。
然敢希先達。
竊見化度寺僧法雅。
積善因于曩世。
受福果于今生。
如安上之游秦。
似遠公之入晉。
理應(yīng)守護鵝之行。
持結(jié)草之心。
思報皇王之恩。
奉酬覆載之德。
顧以支提凈院。
恒為宰殺之坊。
精舍禪林。
鎮(zhèn)作妻拿之室。
脫千僧之服。
四悔興動地之悲。
謗七佛之經(jīng)萬國懷訴天之怨。
自漢明感夢。
摩騰入洛以來。
如是之僧。
未之聞也。
皇帝受禪。
撫育萬方。
嘆使王道惟清。
法界無穢。
公策名奉節(jié)。
許道亡身。
除甘蔗之災(zāi)。
拔空腹之樹。
使禪林郁映。
慧華扶疏。
茂實嘉聲。
震于邦國。
寧能忍斯邪佞。
仍捧缽于祇桓。
棄我貞廉。
絕游蹤于塔廟。
龍門深浚。
奉見無由。
天陛高懸。
登對何日。
惟公監(jiān)同水鏡。
智察幽微。
仰愿拯驚。
翼于深籠。
濟涸鱗于窮轍。
輕爾于陳。
但增悚懼。
倫以聞。
詔曰。
智實曩以暴悖得罪先帝。
自還俗以來。
而戒行弗虧。
守道愈篤。
其令出家如故。
雅后竟以狂捐誅。
十一年。
駕幸洛。
詔以道士女道士。
凡齋供行立之地。
悉處僧尼之上。
實聞之。
因與大德法常。
進表諫。
其略曰。
國家以本系出自柱史。
故推尊祖之心。
以尊其教。
然不知今之道士。
乃三張之流。
寔非老子之裔也。
若使位在僧尼之上者。
誠恐真?zhèn)位煜?div id="8wotmjj" class='inline' id='people_15095_2_183_comment'>
有損國化。
謹錄道經(jīng)。
及漢魏諸史。
佛先道后之事于前。
伏冀天慈。
曲垂聽覽。
上遣中書侍郎岑文本。
宣詔曰。
明詔久行。
不伏者賜杖。
遂各杖之放還。
尋遁跡于渭陽之三原。
信慕之士。
日云擁。
未幾。
感氣疾垂亟。
命弟子四人。
舁其床。
歸所住大總持寺訣別曰。
實以虛薄。
妄廁僧儔。
脩短有命。
夫復(fù)何恨。
但以教法下衰。
人根淺劣。
用以慨然。
比夢阿私陀仙見語云。
自爾生生常得出家。
想非徒言也。
頃之乃瞑。
即二年之正月也。
壽三十有八。
葬南郊僧墓中。
沙門普應(yīng)。
姿性明爽。
有材略。
通涅槃攝論。
方傅奕肆讒毀。
群僧坐視。
莫之用力。
應(yīng)乃入太史局。
召奕對論。
凡所問。
奕不能答。
但云。
禿丁妖語。
誰復(fù)敘接。
應(yīng)曰。
自古圣賢崇尚。
而卿獨侮慢。
非妖孽而何。
退而著破邪論二卷。
背負籧篨。
詣朝堂經(jīng)進。
且剩治藁本。
委之翰館郎署。
使達上聽。
以售其說。
茍遇奕。
則牽挽遮邀。
折以正理。
奕素?zé)o學(xué)。
至是輒杜口而已。
其師法行。
尤剛斷。
房居日常自課不少怠。
見廢塔壞祠。
必加緝理。
武德初。
所在諸剎。
尤未復(fù)行開接待。
以濟往來者。
老幼歸美焉。
并隸大總持寺。
故茲得以附見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護法下
釋智實。
俗姓邵氏。
雍州萬年人也。
童稚兒叢譎詭超異。
預(yù)有談?wù)摫匾苑鹄頌檠韵取?div id="qfh26d7" class='inline' id='people_15095_3_4_comment'>
十一出家。
住大總持寺。
聽敘玄奧。
登共器之。
隨以小緣而能通暢宏遠。
自涅槃攝論俱舍毗曇。
皆鏡其深義開其關(guān)鑰。
兼以思力堅明才氣雄雅。
武德之歲初平鄭國。
三大法師慧乘道宗辯相等。
西赴京師。
主上時為秦王威明寓內(nèi)志奉釋門。
乃請前三德并京邑。
能論之士二十馀僧。
在弘義宮。
通霄法集。
實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對論。
發(fā)言清卓驚絕前聞。
新至諸僧無敢繼響。
上及諸王異聲同嘆曰。
此小師最俊烈。
后必紹隆三寶矣。
實眉間白毫可數(shù)寸。
光映顏顙。
沙門吉藏。
摩其頂捋其毫曰。
子有異相。
當(dāng)躡跡能仁。
恨吾老矣。
不見成德。
武德七年。
獫狁孔熾屢舉烽爟。
前屆北地官軍相拒。
有僧法雅。
夙昔見知。
武皇通重給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眾惘然無敢陳者。
奏請京寺驍捍千僧用充軍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簡練別立團隊。
既迫王威寂無抗拒。
實時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懷恐興異度。
事或彰陳必累大法。
乃致書于雅曰。
與子同生像季。
共屬陵遲。
悲六道之紛然。
憫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鳳闕。
恒遇龍顏。
理應(yīng)灑甘露于帝心。
蔭慈云于含識。
何乃起善星之勃見。
鼓調(diào)達之惡心。
令善響沒于當(dāng)時。
丑跡揚于后代。
豈不以朝含安忍省納芻蕘。
恣此愚情述斯頑見。
嗟乎可悲寔傷其類。
且自多羅既斷。
終不更生。
折石已分義無還合。
急持衣缽早出伽藍。
使清濁異流蘭艾殊別。
使群臣息于譏論。
梵志寂于謗聲。
定水噎而更通。
慧燈晦而還照。
此言至矣。
想見如流。
雅得書逾怒。
科督轉(zhuǎn)切。
備辦軍器。
剋日將發(fā)。
實騰入其眾。
大哭述斯乖逆。
壞大法輪。
即是魔事。
預(yù)是千僧同時號叫。
聽者寒心下淚。
實遂擒撮法雅毆擊數(shù)拳告云。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據(jù)。
雅以事聞帝云。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無怖色。
將欲加罪。
仆射蕭瑀等奏。
稱精進有聞。
敕乃罷令還俗。
所選千人并停復(fù)寺。
實雖處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無憾結(jié)。
貞觀元年。
敕遣治書侍御史杜正倫。
撿挍佛法清肅非濫。
實恐法雅猶先計濫及清徒。
乃致書于使曰。
沈俗僧智實白。
實懷橘之歲。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雖淺智褊能。
然感希先達。
竊見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如安上之游秦。
似遠公之入晉。
理應(yīng)守護鵝之行持結(jié)草之心。
思報皇王之恩奉酬覆載之德。
乃于支提靜院。
恒為宰殺之坊。
精舍林中。
鎮(zhèn)作妻孥之室。
脫千僧之服。
四海愴動地之悲。
謗七佛之經(jīng)。
萬國嗟訴天之怨。
自漢明感夢摩滕入洛已來。
無數(shù)名人頗曾聞也。
皇帝受禪撫育萬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無穢。
公策名奉節(jié)。
許道亡身。
除甘蔗之災(zāi)。
拔空腹之樹。
使禪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實嘉聲振于邦國。
寧可忍斯邪佞。
仍捧缽于祇桓。
棄我貞廉。
絕經(jīng)行于靈塔。
龍門深浚奉見無由。
天意高懸流問何日。
惟公鑒同水鏡。
智察幽微。
仰愿拯驚翼于華箱。
濟涸鱗于窮轍。
輕以忓陳。
但增悚懼。
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誅。
倫以事聞。
乃下敕云。
智實往經(jīng)論告法雅。
預(yù)知粗勃。
自還俗已來。
又不虧戒行。
宜依舊出家。
因返寺房綜括前業(yè)。
捃討幽致有譽京室。
十一年。
駕往洛州。
下詔云。
老君垂范。
義在清虛。
釋迦貽則。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跡殊涂。
求其宗也弘益之風(fēng)齊致。
然大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無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邁兩儀而運行。
包萬物而亭育。
故能經(jīng)邦致治。
反樸還淳。
至如佛教之興基于西域。
逮于后漢方被中土。
神變之理多方。
報應(yīng)之緣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當(dāng)年之福。
家懼來生之禍。
由是滯俗者聞玄宗而大笑。
好異者望真諦而爭歸。
始波涌于閭里。
終風(fēng)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異郁為眾妙之先。
諸華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茲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憑上德之慶。
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
宜有解張闡茲玄化。
自今已后。
齋供行立至于稱謂。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暢于九有。
貽諸萬葉。
時京邑僧徒各陳極諫。
語在別紀。
實惟像運湮沈開明是屬。
乃攜大德法常等十人。
隨駕至闕。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圣明之君。
竊聞父有諍子君有諍臣。
法常等。
雖預(yù)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無隱。
敢不陳之。
伏見詔書。
國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風(fēng)形于前典。
頒吾天下無德而稱。
令道士等處僧之上奉以周施。
豈敢拒詔。
尋老君垂范。
治國治家。
所佩服章亦無改異。
不立觀宇不領(lǐng)門徒。
處柱下以真全。
隱龍德而養(yǎng)性。
智者見之謂之智。
愚者見之謂之愚。
非魯司寇莫之能識。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衣服并是黃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張之穢術(shù)。
棄五千之妙門。
反同張禹漫行章句。
從漢魏已來。
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實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誠恐真?zhèn)瓮饔袚p國化。
如不陳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謹錄道經(jīng)及漢魏諸史佛先道后之事。
如前伏愿。
天慈曲垂聽覽。
敕遣中書侍郎岑文本。
宣敕語僧等。
明詔久行。
不伏者與杖。
諸大德等。
咸思命難。
飲氣吞聲。
實乃勇身。
先見口云。
不伏此理。
萬刃之下甘心受罪。
遂杖之放還。
抱思旋京晦跡華邑。
處于渭陽之三原焉。
信心之侶敬奉如云。
情計莫因。
遂感氣疾。
知命非久。
欲與故人相別。
而生不騎乘。
乃令弟子四人各執(zhí)床角輿至本寺。
精爽不雜。
召諸知友執(zhí)手訣云。
實以虛薄妄廁僧儔。
一期既至知復(fù)何述。
但恨此身虛死未曾為法。
以為慨然。
近夢阿私陀仙見及云。
常得出家。
想非徒說。
少時卒于大總持寺。
春秋三十有八。
即貞觀十二年正月也。
實自生能不入市廛。
不執(zhí)錢寶。
不求利涉。
三衣瓶缽常不離身。
雖當(dāng)日往還。
而始無輒離。
志行嚴肅殊有軌度。
攝誘多方。
故四遠道俗逃放之僧。
多依附之。
親侍沙門七人。
皆供承有敘。
通共嘉焉。
總持故塔修奉者希。
實香燈供養(yǎng)以為己業(yè)。
病轉(zhuǎn)就篤。
渧水不通已經(jīng)旬日。
侍人非時進漿。
實曰。
大圣垂誡其可欺乎。
吾見臨終犯戒者多矣。
豈使累劫之誠而陷于一咽者哉。
遂閉氣而止。
又問以終事。
答云。
譬如彎弓放矢。
隨處即落。
觀于山水未有親疏之心。
任時量處省事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
斯亦達性之一方矣。
終后三原信士。
方三十馀里皆為立靈廟。
夜別四五百人。
聚臨如喪厥親。
迄于百日眾方分散。
初總持寺有僧普應(yīng)者。
亦烈亮之士也。
通涅槃攝論。
有涯略之致。
以傅奕上事群僧蒙然無敢諫者。
應(yīng)乃入秘書太史局公集。
郎監(jiān)命奕對論。
無言酬賞但云。
禿丁妖語不勞敘接。
應(yīng)曰。
妖孽之作有國同誅。
如何賢圣俱崇。
卿獨侮慢。
奕不答。
應(yīng)退造破邪論兩卷。
皆負籧篨徑詣朝堂。
以陳所述。
時執(zhí)事者以圣上開治通諫。
芻蕘雖納奕表未將。
理當(dāng)不為程達。
應(yīng)乃多寫論本。
日往朝省。
卿相郎暑鼓言奕表。
牽挽奕手與談?wù)怼?div id="c16bqz5" class='inline' id='people_15095_3_343_comment'>
素本淺學(xué)。
假詞于人。
杜口不對。
斯亦彭享強捍。
僧杰不可抑也。
應(yīng)之所師法行者。
亦貞素之僧也。
俱住總持。
眾首之最。
立操孤拔與物不群。
每日六時常立參像。
自問自答入進殿中。
乃至勞遣應(yīng)聲如在。
精愨特立眾難加焉。
故又目之為高行也。
行見塔廟必加治護。
飾以朱粉搖動物敬。
京寺諸殿有未畫者。
皆圖繪之銘其相氏。
即勝光褒義等寺是也。
武德之始。
猶未有年。
諸寺饑餒煙火不續(xù)。
總持名勝。
普應(yīng)為先。
結(jié)會僧倫誓開糧路。
人料一勺主客咸然。
時來投者日恒僅百。
夙少欣欣曾不告倦。
而行微念起厭怠懷。
即悔告人大開鬼業(yè)。
如何自累惜他食乎。
每旦出門延頓客旅。
歡笑先言顧問將接。
多辦缽履安處布置。
乃達時豐初不休舍。
后住楚國講遺教論。
以畢終矣。
釋文準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準(一○六一~一一一五),號湛堂,俗姓梁,興元(今陜西漢中)人。初住豫章云巖寺,移居隆興府泐潭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兆谡臀迥曜?,年五十五。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準(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興元府唐固(今陜西南鄭)人。八歲辭親從沙門虛普游,后師真凈。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見《石門文字禪》卷三○《泐潭準禪師行狀》。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文準。
興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見佛像輒笑。
童牙不喜聞酒胾。
金仙寺沙門虛普乞食至其家。
師膺門酬酢。
始老成。
時年八歲。
即辭父母。
愿從普。
歸授以法華經(jīng)。
伊吾即上口。
元豐僧檢童子較所習(xí)。
以籍名失后度。
師藝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陜西經(jīng)略范公過普廬。
普臘高。
應(yīng)對領(lǐng)略。
師侍其傍。
伸辯詳明。
進止可喜。
范公欲攜與俱西。
師辭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學(xué)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陰奇其語。
度以為僧。
剔發(fā)。
既往依梁山乘禪師。
呵曰。
驅(qū)烏未受戒。
敢學(xué)佛乘乎。
師捧手曰壇場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驚。
師笑曰。
雖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師。
遍游成都講肆。
唱諸部綱目。
即棄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師曇演佳其英特。
撫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開士。
若溈山真如九峰真凈者。
可往求之。
師拜受教。
與同學(xué)志恭。
詣大溈。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見真凈。
問曰。
甚處來。
曰。
興元府。
問。
近離甚處。
曰。
大仰。
問。
夏在甚處。
曰溈山。
真凈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師罔然。
真凈呵曰。
適來句句。
無絲毫差錯。
靈明天真。
才說個佛手。
便成隔礙。
病在什么處。
師曰不會。
凈曰。
一切見成。
更教誰會。
師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隨。
真凈晚居泐潭。
師一日舉杖決渠。
水濺衣。
因大悟。
走敘其事。
真凈罵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跡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風(fēng)。
請開法于云巖。
未幾。
殿中監(jiān)范公帥南昌。
移居泐潭。
師辭辯注射。
迅機電掃。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數(shù)千指。
自號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條拄杖。
佛來也打。
祖來也打。
不將元字腳涴汝枯腸。
如此臨濟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師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離甚處。
曰。
廬山歸宗。
師云。
宗歸何處。
僧曰。
嗄。
師云。
蝦蟆窟里作活計。
僧云。
和尚何不領(lǐng)話。
師曰。
是你豈不是從歸宗來。
僧云。
是。
師曰。
驢前馬后漢。
問。
第二上座近離甚處。
僧曰。
袁州。
師云。
夏在甚處。
曰。
仰山。
師曰。
還見小釋迦么。
僧云。
見。
師曰。
鼻孔長多少。
僧?dāng)M議。
師云。
話墮阿師。
問。
僧你來作么。
曰。
特來問訊和尚。
師云。
云在嶺頭閑不徹。
水流澗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師曰。
馬大師為什么從阇黎。
腳跟下走過。
僧無語。
師云。
卻是阇梨謾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時如何。
師云。
洞庭湖里倒撐船。
云居先馳到。
師問。
未離歐阜。
文彩已彰。
既到寶峰。
如何吐露。
馳云。
目前有路。
師舉起書云。
既是云居底。
為甚在寶峰手中。
馳云。
兵隨印轉(zhuǎn)。
將逐符行。
師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馳擬議。
師曰。
想先馳只有先鋒。
且無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問。
自甚么處去。
座云。
擬與和尚商量一事。
師云便請。
座曰。
東家杯柄長。
西家杓柄短。
師云。
為甚拈起。
鞏縣茶瓶。
卻是饒州瓷碗。
座云。
臨崖看滸眼。
特地一場愁。
師云。
達磨大師葉屈。
座吐舌而退。
師在分寧。
遇死心和尚。
問。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師云。
須去禮拜師兄。
心云。
你來時善看方便。
師曰何故。
心云。
我黃龍路滑。
師云。
曾跶倒幾人來。
心云。
你未到黃龍。
早腳澀也。
師云。
和尚何得閉門相待。
死心又問。
準老你安許多僧。
只是聚頭打閧了噇飯。
你畢竟將何為人。
師云。
因風(fēng)吹火。
心云。
亂糺作么。
師云。
從來有些子。
師卻問。
和尚山中安多少眾。
心云。
四百人盡是精峭衲子。
師云。
師子窟中無異獸。
心云。
你來時也須照顧。
師云。
也待臨時。
心云。
臨時作么生。
師云。
喚來洗腳。
心云。
你川僧家開許大口。
師云。
準上座從來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馬騎。
問僧。
鄉(xiāng)里甚處。
云青州。
師云。
近離甚處。
云云居。
師云安樂樹下道將一句來。
僧無語。
師卻問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卻請和尚道。
師云。
向北驢似馬大。
僧云。
與么那。
云。
你鼻孔為甚在寶峰手里。
僧便喝。
師云。
水里火發(fā)。
見僧看經(jīng)。
問。
看什么經(jīng)。
曰。
金剛經(jīng)。
師云。
經(jīng)中道。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師云。
為什么云居山高。
寶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師曰。
你卻做得個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云。
且放你鼻孔出氣。
一日廊下見僧。
問。
你還會也未。
僧云。
不會。
師曰。
左青龍右白虎。
僧云。
久向?qū)毞濉?div id="tehzm0q"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13_2_310_comment'>
元來只是個賣卜巡官。
師乃點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漢敗闕也。
師云。
路逢劍客須呈劍。
師問僧。
安樂么。
僧云。
無事。
師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審某甲有甚事。
師云。
近日上藍金剛興。
天寧土地相打。
僧無語。
師云。
元來無事。
問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處。
僧便喝。
師云。
好好相借問。
何得惡發(fā)。
僧又喝。
師云。
元來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師低頭。
噓一聲。
僧云。
放過一著。
師云。
遮里不可放過。
隨后便打。
師普說次。
眾欲散。
忽問僧。
明來明打。
暗來暗打。
你作么生會。
僧便喝。
師云。
點即不到。
僧又喝。
師云。
到即不點。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來時。
又作么生。
師云。
今日天寒。
且歸堂向火。
隨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寶峰一夜睡不著計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總思量不就。
而今臨時逼節(jié)。
事出急家門。
遂拈起拂子云。
準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權(quán)將供養(yǎng)大眾。
乃擲下云。
竹根棕葉麻繩擊。
樣度天然別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疾。
首座問。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師云。
跛驢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藥。
師云。
朽木搭橋。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師云。
你作么生。
座擬進語。
師云。
你也好吃一服藥。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說偈而化。
閱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靈骨舍利塔于石門之南原。
丞相張無盡制其碑。
諫議洪駒父敘語錄。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門弟德洪覺范紀師行實。
其高道碩德。
可想見矣。
贊曰。
云居真牧和尚謂人曰。
出關(guān)走江淮。
閱三十年。
參一十八人善知識。
于中無出佛果佛眼死心靈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誠哉斯言。
蓋真正宗師。
考其全才。
如此之難。
若佛果佛眼死心靈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獨湛堂開法日淺。
未有繼其高躅者。
然覽其遺編。
想其??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覺范稱準于真凈之門。
所謂家名辯才氣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