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梵

相關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吳興之李氏。
幼有瑞相。
坐輒結跏。
見者以為異。
俄出家于錢唐之徑山。
受具于新定。
遂遍參諸方。
入南康大寂法會。
而受記莂焉。
行止不常。
多隱山谷。
所至則衲子萃止。
且嘗為大寂。
致書于忠國師。
國師問馬大師以何言教示徒。
答云。
大師教人以即心即佛。
國師云。
是甚么語話。
良久又問。
此外更有么。
答云。
又道非心非佛。
有時又道不是心。
不是心。
不是物。
國師云。
猶較些子。
在云。
未審和尚此間如何。
國師云。
三點如流水。
曲似刈禾鐮。
示眾云。
即心即佛。
是無病求病句。
非心非佛。
是無病求藥句。
僧問。
如何是藥病對治句。
在云。
伏牛山下古今傳。
然尤好求前賢遺跡。
以快逸觀。
若龍門山后魏三藏翻經(jīng)處。
王屋山稠禪師解虎斗處。
嵩山梵法師虎跑泉處。
皆遍游歷。
而無所戀著。
元和中。
居洛之伏牛山。
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交。
著三傷頌。
辭理俱美。
后遣弟子往選江南山水之絕勝者。
而圖老焉。
將歸江州之都昌院。
行至葉。
為道俗所留。
長慶初。
示寂于隋之開元寺。
壽八十一云。
一缽和尚者。
史不詳其姓名鄉(xiāng)里。
嘗作一缽歌。
以唱道勸世。
故俗因以稱之。
偽蜀乾德初。
有陳軍使妻高氏。
唐中令駢諸孫女也。
持不殺戒。
馀二十年。
后因其子娶婦會親。
不得已而殺焉。
未旬浹。
高氏暴終。
信宿而穌曰。
初被黑衣使者。
攝至岐府城隍廟。
廟神則峨冠大袖。
對金甲武士。
坐堂上。
使者引高進。
武士言語紛紜。
讓高破戒。
且扼腕罵曰。
吾護戒神將也。
以汝能持戒。
吾二十年。
不遑寢食。
以守衛(wèi)汝。
豈期頓虧本志耶業(yè)報自然。
今日之事。
吾不能為汝地矣。
城隍忽問高。
汝別修何善。
庶幾其可以自贖。
高疇昔常誦上生經(jīng)。
至是懵莫記憶。
方恐懼間。
遽曰。
誦得三傷頌一缽歌遂誦如文。
二神人擎拳立聽。
顏色漸怡。
及卒章。
皆出涕淚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自在。
俗姓李。
吳興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長坐則加趺。
親黨異之辭所愛投徑山出家。
于新定登戒。
及諸方參學。
從南康道一禪師法席。
懸解真宗。
逸蹤流輩道譽孔昭。
行止優(yōu)游多隱山谷。
四方禪侶叢萃其門。
元和中居洛下香山。
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賢遺跡以快逸觀。
龍門山得后魏三藏翻經(jīng)處。
王屋山得稠禪師解虎斗處。
此山飲甘泉。
改為甘泉寺。
嵩山得梵法師馬跑泉。
居無戀著。
所著三傷歌辭理俱美。
警發(fā)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偽乾德初。
有小軍使陳公。
娶高中令駢諸孫女若人持不殺二十馀年。
后在蜀為男婚娶。
禮須屠宰。
高初不欲。
親戚言。
自己持戒行禮酒筵。
將何以娛賓也。
依違之際遂多庖割。
俄未浹旬得疾頗異。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還蘇述冥間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攝入岐府城隍廟。
廟神峨冠大袖與一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領高見神。
武士言語紛紜讓高破戒。
仍扼腕罵曰。
吾護戒神將也。
為汝二十年。
食寢不遑。
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檢。
命雖未盡罪亦頗深。
須送冥司懲其故犯。
城隍神問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乎。
高常誦持上生經(jīng)。
其數(shù)已多。
于時懵然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
誦得三傷頌一缽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
神與武士聳耳擎拳立聽。
顏色漸怡。
及卒章神皆涕淚。
乃謂高曰。
且歸人間宜切營善。
拜辭未畢颯然起坐備陳厥事。
自此三傷一缽之歌頌。
人皆傳寫諷誦焉。
一缽和尚者。
歌詞葉理激勸憂思之深。
然文體涉里巷。
豈加三傷之典雅乎。
在遣弟子去江南選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終老。
到江州都昌縣有好林泉回報。
在行至葉縣。
道俗所留往隋州開元寺示滅。
年八十一。
則長慶元年也。
系曰。
稽諸律藏。
出家者犯戒則招二罪。
一違制。
二業(yè)道也。
高氏在家素不受戒。
無違制愆。
俗容有業(yè)道罪。
寧得有護戒神邪。
況高氏既持不殺。
則冥然感止持無作之善生焉。
因鮮克有終致遭幽責。
告諸五眾當畏護戒之神夫如是。
明則有戒法。
幽則有鬼神歟。
次成都府元和圣壽寺釋南印。
姓張氏。
明寤之性受益無厭。
得曹溪深旨無以為證。
見凈眾寺會師。
所謂落機之錦濯以增研。
銜燭之龍行而破暗。
印自江陵入蜀。
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結茆。
眾皆歸仰漸成佛宇。
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平劉辟之后。
改此寺為元和圣壽。
初名寶應也。
印化緣將畢。
于長慶初示疾入滅。
營塔葬于寺中。
會昌中毀塔。
大中復于江北寶應舊基上創(chuàng)此寺。
還名圣壽。
印弟子傳嗣有義俛復興禪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