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浟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西域人。既習靜慮。且以觀方利物為志。而交友六人。其五人者。已證果矣。其未證者。獨陀爾。憤悱之至。如不自容。于是證果之友。謂之曰。道以無心得。非可以力致也。且子于震旦。當有別緣。度二弟子。作世利益。此其所得則亦大矣。盍行乎。因復游歷。至魏之北臺恒安而止焉。時孝文方隆尚吾教。厚加禮遇。鑿石以龕其居。給糧以飽其侶。而徵應累著。識者異之。城內(nèi)康氏饒資。更為造院以遵常業(yè)。一日小兒于門隙窺陀。他無所見。但見大火赫然而已。走告其家使窺之。無見也。由是知其獲證不誣。及遷都伊洛。詔于少室構(gòu)寺以處之。今之少林是也。每謂眾曰。此精舍將來終無所乏。吾固別召靈祇衛(wèi)護之矣。故茲逮二百載。雖其間兇歉薦臻。而寺賦充實。則抑陀之愿力歟。尤善聲論。后于洛。度慧光僧稠二弟子。始皆引杖以擊其頭。知為法器。遂以度之。異日果名天下。事各有傳。陀以老不預眾。感一善神與俱飲食起居。惟神是聽。亦時令設饌祀饗之。已而手畫其像于房壁間。未幾告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佛陀禪師。
此云覺者。
本天竺人。
學務靜攝志在觀方。
結(jié)友六人相隨業(yè)道。
五僧證果。
惟佛陀無獲遂。
勤苦勵節(jié)如救身衣。
進退惟谷莫知投厝。
時得道友曰修道藉機時來便剋。
非可斯須徒為虛死。
卿于震旦特是別緣。
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
因從之游歷諸國。
遂至魏北臺之恒安焉。
時值孝文敬隆誠至別設禪林。
鑿石為龕結(jié)徒定念。
國家資供倍架馀部。
而徵應潛著。
皆異之非常人也。
恒安城內(nèi)康家。
貲財百萬。
崇重佛法。
為佛陀造別院。
常居室內(nèi)自靜遵業(yè)。
有小兒見門隙內(nèi)炎火赫然。
驚告院主。
合家總萃。
都無所見。
其通徵玄。
觀斯例眾也。
識者驗以為得道矣。
后隋帝南遷定都伊洛。
復設靜院敕以處之。
而性愛幽棲林谷是托。
屢往嵩岳高謝人世。
有敕就少室山為之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帝用居處。
四海息心之儔。
聞風響會者。
眾恒數(shù)百。
篤課出要成濟極焉。
時或告眾曰。
此少林精舍別有靈祇衛(wèi)護。
一立已后終無事乏。
由使造者彌山而僧廩豐溢沿彼至今將二百載。
雖荒薦頻繁而寺業(yè)充實。
遠用比之佛陀無謬傳矣。
時又入洛將度有緣。
沙門慧光年立十二。
在天門街井欄上。
反蹋蹀?。
一連五百。
眾人諠競異而觀之。
佛陀因見惟曰。
此小兒世戲有工。
道業(yè)亦應無昧。
意欲引度。
權以杖打頭。
聲響清徹。
既善聲論。
知堪法器。
乃問。
能出家不。
光曰。
固其本懷耳。
遂度之。
解冠終古。
具如別傳。
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門僧稠。
教其定業(yè)。
自化行東夏。
惟此兩賢得道記之。
諒有深疑。
年漸遲暮不預僧倫。
委諸學徒自相成業(yè)。
躬移寺外別處零房。
感一善神常隨影護。
亦令設食而祠饗之。
后報欲終。
在房門之壁手畫神像。
于今尚存。
高寶德 朝代:北齊

人物簡介

簡介
高寶德,北齊皇族,高歡之孫,彭城王高浟之子。
北朝齊后主時尚書右仆射。
渤海郡蓨縣(治今河北景縣)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0—609 【介紹】: 隋河東汾陰人,字玄卿。薛孝通子。善詩文,文章才華名重當時。北齊時參與修定《五禮》,待詔文林館,與盧思道齊名。入隋,除內(nèi)史舍人。文帝開皇八年伐陳,與高颎論軍事成敗、籌略,為高颎所稱。煬帝即位,上《高祖文皇帝頌》,帝以為致美先朝則有魚藻之義,忌恨之。遷司隸大夫,尋令自盡。道衡未能引訣,乃縊殺之。有集已佚,后人輯存《薛司隸集》一卷。
全隋文·卷十九
道衡字玄卿,河東汾陰人,魏常山太守孝通子。
仕齊,為彭城王浟司州兵曹從事,授奉朝請。
武成作相,召為記室,及即位,遷太尉府主簿。
武平初,除尚書左外兵郎,待詔文林館。
直中書省,拜中書侍郎,參太子侍讀。
入周,為御史二命士。
后還鄉(xiāng),自州主簿入為司祿上士。
大象末,攝陵州刺史。
大定中,授儀同,攝邛州刺史。
隋初,坐事除名。
尋除內(nèi)史舍人,遷吏部侍郎。
復坐事除名,配防嶺外。
徵還,直內(nèi)史省,授內(nèi)史侍郎,加上儀同三司,進位上開府。
仁壽中,出檢校襄州總管。
煬帝即位,轉(zhuǎn)潘州刺史,入拜司隸大夫。
賜死,年七十。
有《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