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嚴承范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福州長溪人。節(jié)操精苦,時稱頭陀。初參雪峰義存,轉(zhuǎn)游五岳及南北名剎,遍訪名師。昭宗光化中入南岳,馬殷奏請賜紫。住持報慈東藏,署號寶聞大師。卒于南岳。撰《續(xù)寶林傳》、《南岳高僧傳》,皆不存。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一說永泰(今屬福建)人。唐代僧人。節(jié)操精苦,時謂“頭陀”。初參雪峰義存,轉(zhuǎn)游五岳及南北叢林,遍訪名師。昭宗光化中入南岳,楚王馬殷奏請賜紫,住持報慈東藏,署號寶聞大師。卒于南岳。撰有《續(xù)寶林傳》4卷、《南岳高僧傳》。《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傳》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一九有傳,后二書存詩偈4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福州長溪人。操行精苦。奉養(yǎng)尤儉素。人以頭陀稱之。登雪峰即領(lǐng)指。無底滯。乾化中。住岳之慈報寺。一日詣三生藏。見燈鏡光影涉入。嘆曰。先達圣人具不思議智慧方便。而使華嚴法界。主伴互融之指。昭示目前。又豈區(qū)區(qū)世間小巧。所能為哉。后有于道觀中。設(shè)此器者。勁作頌五章非之。續(xù)寶林傳南岳高僧傳。皆勁筆。開平中楚王馬氏奏賜紫衣。號寶聞大師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惟勁。福州長溪人也。節(jié)操精苦奉養(yǎng)棲約。破納擁身衣無繒纊。號頭陀焉。初參雪峰便探淵府。乾化中入岳住報慈東藏。亦號三生藏。中見法藏禪師鑒燈。頓了如是廣大法界重重帝網(wǎng)之門因嘆曰。先達圣人具此不思議智慧方便。非小智之所能。又岳道觀中亦設(shè)此燈。往因廢教時竊移入仙壇也。有游岳才人達士留題頗多。勁乃嘆曰。盧橘夏熟寧期植在于神都。舜韶齊聞不覺頓忘于肉味。嗟其無識不究本端。盜王氏之青氈以為舊物。認嶺南之孔雀以作家禽。后世安知。于今區(qū)別。乃作五字頌。頌五章。覽者知其理事相融燈有所屬。屬在乎互相涉入光影含容顯華嚴性悔。主伴交光非道家之器用也。楚王馬氏奏賜紫署寶聞大師。梁開平中也。勁續(xù)寶林傳蓋錄貞元已后禪門祖祖相繼源脈者也。別著南岳高僧傳。未知卷數(shù)。亦一代禪宗達士文采可觀。后終于岳中也。 系曰。物涉疑似難輒區(qū)分。勁公志鑒燈若遺物重獲歸家也。后之人必不敢攘物歸家也。故曰。前事不忘后世之元龜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寶聞大師惟勁。
福州人也。
素持苦行。
不衣繒纊。
惟壞衲度寒暑。
時謂頭陀焉。
初參雪峰。
深入淵奧。
復(fù)問法玄沙之席。
心印符會。
一日謂鑒上座曰。
聞汝注楞嚴經(jīng)。
是否。
曰不敢。
師曰。
二文殊如何注。
曰請師鑒。
師乃揚袂而去。
唐光化中。
入南岳。
住三生藏。
藏中有鏡燈一座。
嚴第三祖賢首大師所制也。
師睹之。
頓悟廣大法界重重帝網(wǎng)之門。
佛佛羅光之像。
因嘆曰。
此先哲奇功。
非具不思議善權(quán)之智。
何以創(chuàng)焉。
乃著五字頌五章。
覽者悟理事相融。
后終南岳。
師著述。
有寶林傳四卷。
紀貞元后。
禪門繼踵源流。
又制七言覺地頌。
廣明諸教緣起。
又著南岳高僧傳。
皆流傳于世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36—1516 【介紹】: 明湖廣華容人,字時雍。劉仁宅子。天順八年進士,改庶吉子,授職方郎中。傳成化間曾隱匿鄭和航海檔案,以防憲宗仿成祖所為。弘治六年治張秋鎮(zhèn)河決,擢戶部左侍郎。十一年,引疾歸,筑草堂于東山下,讀書其中,時稱東山先生。越二年,起右都御史,總制兩廣軍務(wù)。十五年拜兵部尚書,數(shù)疏陳國事,深得孝宗信任。武宗立,權(quán)幸用事,爭之不得,乞休歸。劉瑾復(fù)坐以事,戍肅州。瑾誅復(fù)官,尋致仕。卒謚忠宣。能詩,有《東山詩集》、《劉忠宣公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時雍,華容人。天順甲申進士,選庶吉士授職方郎中歷官右都御史總督兩廣拜兵部尚書贈太保謚忠宣有東山集
明詩紀事·丙簽·卷四
大夏字時雍,華容人。
天順甲申進士,選庶吉士。
改兵部主事,歷員外、郎中,以忤閹系獄。
尋出為福建參政,進廣東布政使,改浙江,擢副都御史,治張秋河,進戶部侍郎,兼左僉都御史,理宣府兵餉,移疾歸。
起右都御史,總制兩廣軍務(wù),拜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賜歸。
以忤劉瑾逮系,遣戍肅州,赦歸。
卒贈太保,謚忠宣。
有《東山集》。
(何孟春《燕泉集》:劉東山公晚年肅州之謫,雖由逆瑾,其實公同年焦閣老芳為之。
公與焦素?zé)o他,焦特忌公名耳。
岑猛賂既行,瑾集大臣議欲置公重辟,諸大臣惴不敢吐一語,獨都御史屠公滽曰:「劉某何罪,必欲文致之!
」瑾怒,明日大臣以屠議奏,瑾謀于焦及吏部尚書劉宇,宇又素嫉公者,署:「劉某輕議夷人遷徙,發(fā)遠戍。
」瑾初擬廣西邊衛(wèi),焦曰:「是送彼歸也。
」乃定肅州。
公《西行稿》載公赴肅州時,故舊皆避不來會,獨鄉(xiāng)人嚴仲洪贈詩,公和笞之。
公《過六盤山寄西涯閣老》詩末句云:「寄語同年老知己,天涯孤客幾時還?
」嘆同年也。
后歸自六盤,和前韻末句云:「憑誰寄語中州子,前度劉郎今已還。
」中州子,焦與劉也。
其事蓋如此。
《蠖齋詩話》:劉忠宣公乎生不刻意作詩,間有為而作者,皆事核意真,情到興具。
如《撫諭田州》句云:「如何萬頃桑麻地,天與夷人作戰(zhàn)場。
」雖土官岑溥亦感也。
出錦衣獄中有句云:「紅塵未了清時債,白發(fā)重來此地游。
」蓋公為兵部郎中,嘗下獄也。
謫戍甘肅,《過六盤山》句云:「綠野誤為三品地,白頭今到六盤山。
」蓋以為終于侍郎不起,未必有此謫也。
《謫所示子侄》句云:「報國未能平海宇。
充軍終是累兒孫。
」蓋以逆瑾有劉某永遠充軍之批旨也。
又云:「猶有先朝宣召夢,急趨黃屋面承恩。
」蓋思孝廟君臣相遇,千載一時,雖在謫所不忘情也。
《謫所贈同事》詩曰:「時事何人苦變更?
邊城持戟半儒生。
」蓋劉瑾用事,士大夫有罪多譴謫甘肅也。
田按:忠宣一代名臣,詩非所留意,語特軒爽。)
維基
劉大夏(1436年—1516年),字時雍,號東山,自號東山居士,湖廣華容縣(今屬湖南)人。天順己卯湖廣解元,甲申進士。弘治年間,官至兵部尚書。天順三年(1459年),劉大夏中式湖廣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天順八年(1464年)成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憲宗成化初年館試,大夏本可留任翰林官,但他自請改部職,被任命為職方司主事,升兵部車駕司郎中。成化十九年(1483),升福建右參政,有政績。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擔(dān)任過廣東布政使。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廣西田州泗城土官岑猛反叛,劉大夏前往平息。弘治十五年(1502年)官至兵部尚書。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上疏請求歸隱。正德三年,九月,以岑猛事,入北鎮(zhèn)撫獄,劉瑾欲置之死地。幸賴左都御史屠滽和宰相李東陽相救,改判處充軍肅州(今甘肅酒泉)。在肅州的官吏怕得罪劉瑾,不敢供給膳宿,只有三名學(xué)生供養(yǎng)他。正德五年(1510)夏,遇赦歸。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卒。贈太保,謚忠宣。葬于華容縣勝峰鄉(xiāng)話崗村的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