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子成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并州文水人。
武士逸孫。
武周天授年間以司農(nóng)卿爵為河內(nèi)郡王,歷懷、洛二州刺史。
神功年間,詔懿宗為神兵道大總管,將兵二十萬,討契丹孫萬榮,次趙州,聞萬榮兵至,即棄軍退據(jù)相州。
后萬榮死,與婁師德安撫河北諸州。
百姓有為萬榮脅從,后得歸來者,均以為同反,先剔其膽,乃殺之。
又受詔訊大獄,誅王公大臣,皆深排巧引,時人以為周興、來俊臣之亞。
中宗神龍初,隨例降爵,封耿國公,終懷州刺史,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7或1148—1209 【介紹】: 宋僧。臺州天臺人,俗姓李,字湖隱。年十八就杭州靈隱寺落發(fā)出家,狂嗜酒肉,人稱濟顛,或稱方圓叟,后世俗稱濟公。復(fù)居凈慈寺,火發(fā)寺毀,行化諸地。相傳屢顯神通,事跡甚多。寧宗嘉定初坐逝,葬虎跑塔中。
全宋詩
釋道濟(一一四八~一二○九),號湖隱,又號方圓叟,俗姓李,天臺臨海(今浙江臨海市)人。年十八于靈隱寺落發(fā),嗜酒肉,人稱濟顛。后依凈慈長老德輝為記室。寧宗嘉定二年卒(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六八、《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九謂卒年七十三)。有《鐫峰語錄》十卷及《道濟詩》(《凈慈寺志》卷一九),已佚。事見《北澗集》卷一○《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凈慈寺志》卷一○有傳。 道濟詩,《續(xù)藏經(jīng)》所收《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實為小說,內(nèi)容多有偽托,如記道濟圓寂后尚有詩寄少林長老等。姑與《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等書所錄,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六三
道濟(一一三七——一二○九),字湖隱,號方圓叟,俗姓李,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幼生宦室,年十八依杭州靈隱寺佛海禪師出家。為人放蕩不拘,破裈袒裎,飲酒食肉,浮沉市井,人稱濟顛。以是為靈隱所逐,入杭州南屏山凈慈寺為書記。浪游數(shù)十年,足跡幾半天下。嘉定二年卒,年七十三(一云年六十,又云紹興十八年生)。后世稱為濟公活佛。有文十馀篇傳世,后人編次為《濟祖師文集》。見釋居澗《北澗集》所載《湖隱方圓叟舍利銘》,《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九,《敕建凈慈寺志》卷一○。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濟顛者。名道濟。明顛者。名惠明。二師。示跡同時而各郡。然皆以素風(fēng)顛。人因稱濟顛。明顛。濟顛之顛。為尤甚。飲酒食肉。與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著裈形媟露。人姍笑。自視夷然。出家靈隱寺。寺僧無不唾罵。逐之居凈慈寺。為人誦經(jīng)。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吟詩曰。何須林景勝瀟湘。只愿西湖化為酒。和身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息人之諍。救人之死。皆為之于戲謔談笑間。神出鬼沒。人莫能測。年七十三示化。明顛者。潦倒猖狂。衣不蔽體。大雪中。袒膊跣足而行。手弄摩鐵釘。遇瓦礫拾置袖中。人誠語相向。則答以機鋒。或侮之。則酬以狂言。入市。群兒爭挽袖覓錢?;蚺c之一錢兩錢?;虿慌c。喧叫語笑。衢路闐塞。人或飯之。不問遠近識不識。皆凌晨而至?;蚴??;虿皇?或反探袖出錢置幾上。不謝而去。一時倭奴見之。羅拜云。曾向海中失風(fēng)。得此僧幸免于死。且能詩。或持菖蒲索題。隨口云。根下塵泥一點無。性便泉石愛清孤。當時不惹湘江恨。葉葉如何有淚珠。與濟顛實未相識。偶遇于朱涇。目之曰咦。濟顛贈之詩曰。青箬笠前天地闊。碧蓑衣底水云寬。不言不語知何事。只把人心不自謾。二顛俱南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書記禪師。
出浙東天臺李氏貴族。
名道濟。
母夢吞日而孕。
娩時紅光燭室。
國清本禪師。
以為法中之寶。
摩頂而讖之。
濟年十八。
走靈隱。
見瞎堂遠公。
遠即為濟斬發(fā)。
未逾年。
神悟絕倫。
遠為印可。
然濟性狂簡。
出入僧堂。
每大言忤眾。
眾以濟犯規(guī)。
白遠。
遠曰。
禪門廣大。
豈不容一顛僧耶。
自后常出冷泉亭。
與少年撲跤。
或狂歌酒肆。
或去呼猿洞。
引猿同翻觔斗。
或攜葷酒。
污看經(jīng)處。
主事復(fù)白遠。
遠惟以顛僧保護之。
是以呼為濟顛云。
遠公歿。
濟之顛酒愈甚。
寺不容住。
遂掛搭凈慈。
凈慈德輝長老。
奇濟行履。
以書記延之。
然終不能忍酒。
凈慈之眾。
亦短濟于輝前。
輝之曲護亦如瞎堂。
書記常私游十六聽朝官之門。
毛陳二太尉。
日以香醪饋之。
人不敢非。
書記醉則賦詩千百言。
言超意表。
識者尚之。
一晚醉臥十里松寺。
主令人扶歸。
憨睡廚下。
初夜分忽起繞廊。
狂呼火發(fā)。
眾以為顛。
中夜羅漢堂琉璃火。
延幡腳寺燬。
輝公乃留偈。
承光化去。
書記遂請嵩少林主方丈。
嵩之賢書記亦如輝公。
書記則曲設(shè)靈機。
而夢感朝廷。
不二載。
萬礎(chǔ)千楹。
頓還舊觀。
又以兩廊影壁未就。
欲達臨安新任王安撫而成之。
嵩止曰。
不可。
我聞王公微時。
常投齋僧寺。
業(yè)被寺僧所賣。
王公怒。
題寺壁曰。
遇客頭如鱉。
逢齋項似鵝。
今凡見僧皆恨。
汝干之可得耶。
眾亦阻之。
書記笑而唯。
徑投府前。
值王公升堂。
書記則探頭引望。
王公大怒。
令陰執(zhí)擬笞之。
書記曰。
吾乃凈慈書記濟顛僧也。
有段因緣。
惟閣下能省。
特來計較耳。
公亦微聞濟顛詩酒之名。
意稍解。
書記遂以王公昔年題壁事。
造妙語諷之。
王公大笑。
留濟公。
宿內(nèi)衙。
濟公徐以影壁意扣之。
王公遂捐鈔三千貫。
以懺前非。
濟公之演化無礙。
約類如此。
至若釋結(jié)弭災(zāi)。
游戲三昧。
異跡饒剩。
不勝述也。
一日入城訪舊。
與張?zhí)狳c。
飲酒賦詩。
歸便臥疾。
嵩下安樂堂。
問公。
公撫榻謝曰。
慚愧。
乃請嵩為沈萬法披剃。
萬法為人誠重。
事公有年。
公隨命萬法。
報諸詩酒故檀。
即沐浴跏趺書偈。
瞑目而逝。
太尉朝官俱赴凈慈。
諸山宿德畢集會。
送者千萬人。
至虎跑寺前。
茶毗。
獲無數(shù)舍利。
回至凈慈寺前。
有二行腳僧。
謁嵩曰。
某甲適從六和塔過。
遇濟公。
寄書一緘僧鞋一雙。
嵩大驚曰。
濟公終時。
我以此鞋。
易其敝屣。
對眾啟緘。
其辭懇切。
計二百零九言。
紙馀又附頌曰。
看不著。
錯認笊籬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
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雁門關(guān)。
老少分明醉眼看。
憶昔面前當一箭。
至今猶是骨毛寒。
只因面目無人識。
又往天臺走一番。
又旬馀。
有錢塘差使。
過天臺山下。
會濟公。
復(fù)寄來詩二首。
又后五十年。
有范村人。
送木料于凈慈。
言近屬濟公所化。
贊曰。
濟公徹樞旨于瞎堂言下。
遂以格外玄機。
混俗同塵。
或嘲風(fēng)弄月。
發(fā)明佛祖心宗。
時不怪。
以顛僧目之。
幸也。
及示化天下。
始同稱公。
為不可測人。
豈非末后實效光明之被于萬物也。
博矣。
于戲鑒公生平。
若非賢圣應(yīng)世。
求不巧盡拙。
生亦不可得也。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二 解義篇第二之二
釋達益巴未知何國人。
少為苾芻事帝師。
十有三年侍聽言論。
陶熏滋久郁成美器。
凡大小乘律論及秘密部皆得乎理之所歸。
帝師西還。
送至臨洮命依綽思吉大士。
十有九年聞所未聞。
道益精萃。
秦人請居古佛寺。
其六波羅蜜靡所不修。
兼通賢首之教。
于是名譽四表道重三朝。
元武宗踐祚召問法要稱旨所賜雖厚辭不受。
未久乞歸許之。
將謀以終自許。
俄而復(fù)召還京。
大宣法化。
帝親臨聽特賜弘法普濟三藏之號。
命鑄金印及紫方袍以旌異之。
王公大臣皆咨決心要。
延祐五年八月十有六日無疾端坐而化。
壽七十有三。
帝命兩宮賜幣助葬。
皇太子宰輔致奠敕有司衛(wèi)送全身建塔。
謚曰祐圣國師。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達益巴,未知何國人。
少為苾芻,事帝師十有三年,侍聽言論,陶熏滋久,郁成美器。
凡大小乘律論及秘密部,皆得乎理之所歸。
帝師西還,送至臨洮,命依綽思吉大士十有九年,聞所未聞,道益精萃。
秦人請居古佛寺,其六波羅蜜靡所不脩,兼通賢首之教,于是名譽四表,道重三朝。
元武宗踐祚,召問法要稱旨,所賜雖厚,辭不受。
未久乞歸,許之。
將謀以終自許,俄而,復(fù)召還京,大宣法化,帝親臨聽,特賜“宏法普濟三藏”之號,命鑄金印及紫方袍以旌異之,敕王公大臣皆咨決心要。
延祐五年八月十有六日,無疾端坐而化,壽七十有三,帝命兩宮賜幣助葬,皇太子宰輔致奠,敕有司衛(wèi)送,全身建塔,謚曰“祐圣國師”。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明律篇
法聞。
陜西嚴氏子。
楚莊王之裔。
以謚為姓。
避漢諱嚴。
代莊也。
師七歲。
事禪德輝公。
十有五薙染。
二十受具戒。
游汴汝河洛間。
甚久。
從大德溫公。
學(xué)法華。
般若。
唯識。
因明。
及四分律。
溫以師任重道遠。
托以弘傳之寄。
因?qū)Ψ稹?div id="6111616"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88_0_20_comment'>
灼肌然指。
庸表克誠。
又刺血書經(jīng)。
隱臺山。
不踰閫者六年。
讀大藏經(jīng)五千卷三過。
行業(yè)大進。
帝師聞師說法。
顧謂其徒曰。
孰謂漢地乃有此人耶。
未幾輝致書。
勖以兼善無忘鄉(xiāng)梓。
師遂抗錫而西。
既至。
耆老驩呼曰。
吾鄉(xiāng)之人。
得所師而承教矣。
尋以安西王命。
居城南之義善寺。
唐初。
神僧杜順。
示跡地也。
道大振。
天子聞之。
被徵。
詔居大原教寺。
授榮祿大夫大司徒。
遷普慶蘭若。
加開府儀同三司大司徒銀章一品。
賜遼世金書戒本。
王公大臣。
皆仰止高風(fēng)。
猶景星鳳凰。
無不從師受教者。
延祐四年三月。
跏趺而逝。
以聞。
上惻然。
賜幣數(shù)萬緡以葬。
詔大臣護喪。
有司備儀衛(wèi)旌蓋送之。
世壽五十八。
僧臘四十三。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法聞,姓嚴氏,陜西人,號曰“實相圓明光教律師”。
初西安王奉藩秦隴,逖聽高風(fēng),延至西安城南義善寺。
于是邠岐涇渭,緇侶云集。
自春徂冬,講筵不絕,負簦從學(xué)者蓋千數(shù)焉。
玄德上聞,徵詣闕廷,詔居太原教寺,賜遼世金書戒本,求戒者皆從之若歸。
一時王公大臣莫不瞻仰豐裁,思接光采,比之景星鳳皇,見瑞明時,傾慕之沈,于斯可睹。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僧。蕭山人,俗姓董。家世宗儒。年十九,出家于杭州靈芝寺。嗣中峰。隱居伏龍。臨終說偈,投筆而逝,謚佛慧園鑒禪師。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無明,號千巖,蕭山董氏子。隱天龍山東庵,復(fù)渡江至義烏伏龍山,依大樹結(jié)茅而止焉。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元長。字無明。一號千巖。越之蕭山董氏子。七歲經(jīng)書過目成誦。出入蹈炬循彟。有若成人。年既長。從授經(jīng)師。學(xué)法華經(jīng)。指義而問。師弗能答。受具戒于靈芝寺。會行丞相府。飯僧。師隨眾入。中峰本公在座。見師即呼。問曰。汝日用何如。對曰。唯念佛爾。公曰。佛今何在。師方儗議。公厲聲喝之。師遂作禮求指示。公以無字授之。遂縛禪于靈隱山中。后又隨順世緣。將十載矣。一旦喟然嘆曰。生平志氣。充塞乾坤。乃今作甕中醯雞耶。即復(fù)入靈隱山危坐。脅不沾席者三年。因往望亭。聞雀聲有省。亟見本公。公復(fù)斥之。師憤然來歸夜將寂。忽鼠翻食貓之器。墮地有聲。遂大悟如蟬蛻。污濁之中。浮游玄間。上天下地。一時清朗。被衣待旦。復(fù)往質(zhì)于公。公問曰。趕州何故云無。對曰。鼠餐貓飯。公曰。未也。對曰。飯器破矣。公曰。破后云何。對曰。筑碎方甓。公乃微笑。祝令護持。時節(jié)若至。其理自彰。師既受付囑。乃隱天龍之東庵。耽悅禪味。不與外緣。有二??。日來環(huán)繞座下。師為說皈戒。??矯首低昂。作拜勢而去。自是聲光日顯。笑隱方主中竺。力薦起之。丞相脫歡。亦遣使迫師出世。皆不聽。無何諸山。爭相勸請師度。不為時所容。杖錫踰濤江而東。至烏傷之伏龍山。誓曰。山若有水。吾將止焉。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師遂依大樹以居。實泰定丁卯冬十月也。久之。鄉(xiāng)民翕然宗之。邑大姓二樓君。為之創(chuàng)因舊號建大伽藍。重樓杰閣。端門廣術(shù)。輝映林谷。內(nèi)而齊魯燕趙秦隴閩蜀。外而日本三韓八番羅甸交趾琉球。莫不奔赴膜拜。咨決心學(xué)。至有求道之切。斷臂師前。以見志者。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寵嘉之。江淮雄藩。若宣讓王。則下令加護其教。若鎮(zhèn)南王。則親書寺額。賜僧伽黎衣。及師號。帝師亦再降旨。俾勢家無有所侵陵。并錫大禪師之號。資政院。又為啟于東朝。命朝臣制師號。并金襕法衣。以賜焉。師疏眉秀目。豐頤美髯。才思英發(fā)。頃刻千偈。包含無量妙義。得其片言。皆珍惜寶護惟謹。論者謂。師踐履真實。談辨迅利。或無愧于智覺云。至正丁酉。師年七十有四。示微疾。會眾書偈云。平生饒舌。今日敗闕。一句轟天。正法眼滅。遂投筆而逝。弟子輩。用陶器函蓋。奉全身瘞于青松庵。宋文憲銘之。其序曰。濂。初往伏龍山見師。師吐言如奔雷。時濂方尚氣頗欲屈之。相與詰難數(shù)千言。不契而退。越二年。又往見焉。師問曰。聞君閱盡一大藏教。有諸。濂曰。然。曰耳閱乎。抑目觀也。曰。亦目觀爾。曰。使目之能觀者。君謂誰耶。濂揚眉向之。于是相視一笑。自是厥后。知師之道。超出有無。實非凡情之可窺測。因締為方外交。垂三十年。其激揚義諦。往來尺牘之在篋衍者。墨尚濕也。雖纏于世相。不能有所證入。而相知最深。銘。非濂為而孰宜。其為名賢追慕之如此。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千巖禪師。諱元長。越之蕭山董氏子也。出天目中峰本和尚之門。開化烏傷伏龍山圣壽寺。其接物利人。灼類于本。當元季時。其著我田衣者。無不藉賴。朝廷褒重。而高其聲價。公居伏龍。惟力田博飯而已。君王三錫徽號。公終身不署焉。于是。識者以狂瀾砥柱而稱公。公性英敏。初棄家。問戒于靈芝律主。時中峰本和尚。寓杭城云居蘭若。會赴丞相府齋。公得拜見于齋筵。本曰。上人是何法諱。對曰。元長。曰。日逐何所用心。公乃再拜請益。本以狗子無佛性示之。公即廬北高峰頂。琢磨己躬。屢走見本。本惟叱之無他語。靈隱雪庭傅禪師。虛記室。以款公。公來往云居靈隱。荏苒法緣。十載不發(fā)。乃私嘆曰。饑虎望幾上之肉。寧自甘耶。遂禁足峰頂。聞雀聲有省。急走質(zhì)本。公呈所以。又被叱。憤歸據(jù)關(guān)枯坐。簡點所省處。竟不可得。徘徊中夜?;蛐谢蛄?。忽鼠翻貓器。墮地有聲。乃徹見本公相為處。即棄廬歸本。本云。趙州何故言無。對曰。鼠食貓飯。曰。未也。對曰。飯器破矣。曰。破后如何。對曰。筑碎方甓。曰。善哉。此事非細。承當者須是其人。于是。公服勤一十三載。別隱天龍東庵。垢衣糲食無剩語。人或鄙之。石溪空禪師。大建松云閣。繪三教圣賢影相。并藏其書。以資三教學(xué)者流覽。徵文于當世銘之。無敢命筆者??账刂?。乃邀游松云。敘其所以。公弗少辭遜。文成四百五十言。自書其壁。是時松云閣閒士多屬名家子弟。讀之大驚服。于是。冠蓋博學(xué)者。爭游東庵。有傳其文至中天竺。笑隱禪師曰。中峰有子如此。臨濟宗風(fēng)何慮哉。即言于行省丞相。以名剎起之。而公已去東庵矣。其松云文曰。見到說到行到。猶是到到。未是不到到。雖是不到到。未是不到不到。何也。世尊四十九年。噇了現(xiàn)成閒飯。簸者兩片皮。說是說非。說長說短。說出許多閒言長語滿世間。狼狼藉藉。末后知非。無著慚惶處。乃云。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我于二中間。未曾說一字。敗也敗也。老子亦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亦言也。既非常名。言之何用。死也死也??鬃右嘣?。亂之所由生。言語以為階。乃欲無言。謂天何言。露也露也。你看他者三個漢。如向一片凈潔地上。攃屎攃尿了。有底將灰土蓋卻。有底將糞箕笤帚掃卻。有底將水洗卻。任你如何。只是臭氣還在。引得許多蠅蚋蚤?螻蟻蚤虱之類。競來咂啖。各成窠窟。頭出頭沒。脫離無由。秦坑之。永平火之。三武滅之。愈熾愈盛。云門殺之。德山罵之。臨濟喝之。彌高彌大。樹繞藤纏。至今無個合殺。石溪本空禪師。奮巨靈劈太華之手。用芥子納須彌之機。建一閣。扁曰松云。繪佛祖三教圣賢諸師形像于松云之上。及取三教之書。悉藏松云之中。無彼此之分。絕人我等見真顯圓融廣大法門耳?;蛑^辨魔揀異。宗門眼目。秤斤定兩。向上鉗錘。豈可雷同。事須甄別。曰會么。瓶盤釵釧一金。毒藥醍醐一味。其人不覺手舞足蹈。而歌曰。松云萬朵兮。溪山盤盤。松風(fēng)一曲兮。溪月團團。冰崖筍出。炎天雪寒。眼睛只在眉毛上。分付渠儂仔細看。烏傷伏龍山。古有圣壽寺。廢久。公乃登伏龍。喜其涌泉如乳。奇峰爭秀。就故址棘叢中。而卓錫焉。次日。鄉(xiāng)民集者數(shù)百人。俱言。昨夜夢乘云圣僧至伏龍。及見公。與所夢無異。遂共開荒。為搆草廬。久之崇成大廈。禪者接踵而問道。三十載如一日。嘗示禪者曰。當臺明鏡。鑒在何人。露刃吹毛。逢他敵者。從上的的相承以來。無有不因者。心肝五臟也同。眉毛鼻孔也同。眼睛舌頭也同。三百六十骨節(jié)也同。八萬四千毫竅也同。一處同處處同。只有些子不同。諸人還簡點得出么。阿呵呵??v饒滄海變。終不與君通。士大夫聞其風(fēng)。而開發(fā)者甚眾。鎮(zhèn)南王亦慕之。則錫號普應(yīng)妙智弘辨禪師。帝師又加圓鑒大元普濟禪師。東朝又賜金襕。并加師號。曰佛慧圓明廣照無邊普利。其隆典雖經(jīng)疊下。于題詠扁額中。并無其制號也。晚年缽鐼自滌。衣衾自補。侍僧屢竊為之。公屢不悅。至正丁酉六月。示微疾。更衣集眾。書偈曰。平生饒舌。今日敗缺。一句轟天。正法眼滅。擲筆而逝。世年七十四。坐五十六夏。宋公濂。久參伏龍。乃述其道行以立石。 贊曰。卻名易忘名難。貞節(jié)易忘節(jié)難。蓋名節(jié)亦虛器也。長公入山。惟恐不深。重開伏龍。一住三十載。王公褒贈疊至。公恬若不知。至其生平說法。勞勞玉齒。如怒獅抉圓石于千仞之岡。莫之能禦。嗚呼??怂锰炷俊R则E發(fā)臨濟于一時者。微公其誰與。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元長,字無明,一號千巖。
姓董氏,蕭山人也。
父九鼎,母何氏。
晚歲生子,鞠育為艱。
姒婦謝氏,養(yǎng)為己子。
七歲即就外傅,諸書經(jīng)目成誦,出入蹈規(guī)循矱,有若成人。
其父喜曰:“吾家世詩書,是子當以文行亢吾宗。
”長有從父曰:“曇芳學(xué)佛于富陽法門院,羨長聰穎,欲乞為徒。
”謝氏弗許。
未幾,長遘疾甚革。
謝氏禱于大士曰:“佛幸我慈,是子弗死,令服灑掃役終身。
”禱已汗下而愈,遂使從曇芳游。
時年十七,益求良師友,摩切九流百家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
”復(fù)從授經(jīng)師學(xué)《法華經(jīng)》至藥王品,問曰:“藥王既然二臂,何為復(fù)見本身?
”授經(jīng)師異之。
年十九,薙發(fā)受戒具,走武林,習(xí)律于靈芝寺,律師問曰:“八法往來,片無乖角,何謂也?
”長曰:“胡不聞第九法乎?
”律師曰:“問律而答以禪,真大乘法器也。
”會行丞相府飯僧,長隨眾入,智覺本公亦在座,遙見長,呼而語之:“汝日用何如?
”長曰:“惟念佛爾。
”本曰:“佛今何在?
”長方擬議,本厲聲叱之。
長遂作禮,求示法要,本以狗子無佛性語授之。
既而縛禪靈隱山中,雪庭召掌記室。
長下筆成章,見者嘆服。
俄歸法門,隨順世緣,殆將十載。
一旦,忽喟然嘆曰:“生平志氣,充塞乾坤,乃今作甕里醯雞耶。
”復(fù)造靈隱,跏趺危坐,脅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聞鵲聲有省,亟見本,具陳悟因。
本復(fù)斥之,長憤然而歸。
夜將寂,忽聞鼠翻食貓器,墮地有聲,恍然開悟,覺躍數(shù)丈,如蟬蛻污濁之中,而浮游塵埃之外,蒼蒼兩間,一時清朗,披衣待旦,往質(zhì)于本。
本問曰:“趙州何故云無?
”曰:“鼠餐貓飯。
”本曰:“未也。
”曰:“飯器破矣。
”曰:“破后云何?
”長曰:“筑碎方甓。
”本乃微笑,祝曰:“善自護持,時節(jié)若至,其理自彰。
”蓋少林之道,十傳至慧照,而別為一宗,設(shè)三玄門,演暢宗乘,權(quán)實兼行,照用雙至,四方從者雷動海涌。
逮乎宋季,其道寖微,惠朗欽公起而任之,豎大法幢,屹然為東南之望。
唯本公深造閫奧,以大辯才通博無礙,慈澤普滋,遍一切處。
長既受付屬,遂為入室弟子,已而隱于天龍東庵,耽悅禪味,不與外緣。
時見二蛇,環(huán)繞座下。
長為說三皈五戒,蛇矯首低昂,若拜伏狀,相率而去。
自是聲光日顯,笑隱訴方主中天竺,力薦起之。
江浙行省丞相脫歡公,時領(lǐng)宣政院事,亦遣使迫之出世,皆不聽。
居亡何,名山爭相勸請。
長度不為時所容,與弟子希升杖錫踰濤江,而東至烏傷之伏龍山,見山形如青蓮花,乃卓錫巖際,誓曰:“山若有水,吾將止焉。
”俄而山泉溢出,遂依大樹以居。
時元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初伏龍山有禪寺曰“圣壽”,其廢已久,當長入山時,鄉(xiāng)民聞有異僧來游,相率造訪,見其晏坐不動,各持食飲之物獻之。
邑中大姓樓君如浚一得,各為伐木,構(gòu)精廬延長居之。
遂因舊號建大伽藍,重廔杰閣,端門廣術(shù),輝映林谷。
由是聲稱翕然,洋溢中外,齊、魯、燕、趙、秦、隴、閩、蜀之士,與夫日本、三韓、八番、羅甸、交趾、琉球之人,莫不奔走臚拜,咨決心學(xué),留者恒數(shù)千指。
至有求道之切,斷臂于前以見志者。
長則隨其根性而為說法,譬如時雨春風(fēng),吹噓霢霂,喬木細草,各懷沾潤,欣欣向榮。
王公大臣,傾向之篤,如仰日月。
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寵異之。
江淮雄藩,若宣讓王、鎮(zhèn)南王,或下令加護其教,或親書寺額,制僧伽黎衣,奉以“普應(yīng)妙智弘辯”之號。
帝都亦再降旨,更號曰“佛慧圓鑒大元普濟大禪師”。
資政院又為啟于東朝,更崇號曰“佛慧圓明廣照無邊普利”,并金襕法衣賜焉。
至正丁酉夏六月十四日示微疾,索浴更衣,會眾書偈云:“平生饒舌,今日敗闕。
一句轟天,正法眼滅。
”投筆而逝,春秋七十四,夏五十六。
弟子德亨、德馨,以陶器函其身,瘞于青松庵。
長疏眉秀目,豐頤美髯,才思英發(fā),超越丑夷,頃刻千偈,包含無量妙義,得其片言,皆珍襲寶護唯謹。
著有語錄若干卷,《和智覺擬寒山詩》若干首,皆梓行于叢林。
宋文憲公濂,與交垂三十年,平昔激揚義諦,無微不入,感其道誼,為述厥事跡,銘其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1—1379 【介紹】: 明僧。浙江天臺人,號東溟,俗姓賈。出家于天臺廣嚴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順帝賜號慈光妙應(yīng)普濟。洪武二年奉詔赴蔣山法會,奏對稱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
天臺賈氏子。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戍師尚幼。
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和尚。
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
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lǐng)大義。
子庭嘆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師之學(xué)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矣。
一旦假寐。
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
既覺言于子庭。
庭為解曰。
竹與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法師于上竺。
所處房頗卑濕。
乃作詩風(fēng)之。
竹屋見詩謂眾曰。
此子不凡。
異日當主茲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賓友。
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
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
器師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薦福。
歷三?下天竺災(zāi)。
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
四年遷上竺。
師知緣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之號。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
人無識者。
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
物色得之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
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魚貫。
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上親問升濟沈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
邇來學(xué)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
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與。
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當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法師金碧峰禪師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即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復(fù)于鐘山建水陸大齊。
命師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竣辭歸上竺。
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
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
寤告眾曰。
吾生凈土之祥見矣。
于人間世殆不遠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師生軀干脩偉。
眉長寸馀。
目睛閃閃射人。
而人無老少見師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來也。
爭持香花以散其上。
師面嚴冷言不妄發(fā)。
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軟媚語。
至于誘引后學(xué)其辭色溫如春曦。
故人多悅從其學(xué)。
嗣法有思濟行樞允鑒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慧日。
號東溟。
天臺赤城人。
洪武初年。
召入京。
奏對稱旨。
后辭歸杭之天竺。
修西方凈業(yè)。
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
謂弟子言。
吾夢青蓮華池中清芬襲人。
吾殆將去乎。
四日坐逝。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
師對王公大臣。
未嘗出一軟媚語。
至于誘進后學(xué)。
溫然如春陽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東冥。天臺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及似道責戍師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和尚。落發(fā)受具。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師趨座下。未幾能領(lǐng)大義。子庭嘆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大昌乎。一日假??。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師臥地食之。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法師。于上竺。命典客寮。掌堂僧籍。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廷師居后堂。年馀出主吳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下天竺災(zāi)。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四年。遷上竺。師知緣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之號。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至于明朝。太祖洪武二年。詔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上親問升濟沉冥之道。師備奏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xué)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沉埋歲月。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今有不通者。當質(zhì)諸白眉法師。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嘗與別峰同法師。金碧峰禪師輩。賜食禁中。因奏瓦棺寺。隋知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師開山說法。五年孟春。復(fù)于鐘山。建水陸大齋。命師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事峻辭歸上竺。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凈業(yè)。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窹告眾曰。吾生凈土之祥見矣。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慧日。
號東溟。
天臺赤城人。
軀干修偉。
眉長三寸。
目光射人。
嘗從柏子庭和尚習(xí)教。
解悟甚深。
有戒行。
人師法之。
洪武初。
以有道徵。
上御奉天殿引見。
時丞相御史大夫。
暨百僚咸在。
而僧伽魚貫而上。
師年最高。
白眉朱顏。
其班前列。
上親問勞之。
顧眾而言曰。
邇來學(xué)佛者。
唯飽食優(yōu)游。
沉霾歲月。
如金剛楞伽諸經(jīng)。
皆攝心之要典。
何不研窮某義。
茍有不通。
質(zhì)諸白眉法師可也。
自后數(shù)召見。
從容問道。
字而不名。
及建鐘山法會。
請師敦說戒法。
聞?wù)唛_懌。
既而辭歸杭。
居上天竺。
一志安養(yǎng)。
冥心合道。
不雜馀念。
洪武十二年七月朔。
夢青蓮華生方池中。
華色敷腴。
清芬襲人。
既寤。
召弟子妙修曰。
此生凈土之祥也。
吾將行矣。
至四日。
趺坐書頌。
合爪而寂。
閱世八十九。
僧臘七十。
師居常面嚴冷。
片言不妄發(fā)。
王公大臣。
未嘗出一軟媚語。
至于誘進后學(xué)。
溫然如春陽云。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天臺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
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即趨座下。
未幾,能領(lǐng)大義。
子庭嘆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為學(xué)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
一旦假寐,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臥地食之。
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于上竺,所處房頗卑濕,乃作詩風(fēng)之。
竹屋見詩,謂眾曰:“此子不凡,異日當主茲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賓友,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
竹屋化去時,湛堂澄繼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下天竺災(zāi),慧乞高納麟請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
四年遷上竺,知緣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其名,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之號,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
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慧日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太祖親問升濟沈冥之道,奏對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xué)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如《金剛》、《棱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當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金碧峰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即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復(fù)于鐘山建水陸大齋,命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竣,辭歸上竺,謝院事,日脩彌陀懺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眾曰:“吾生凈土之祥見矣,于人間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慧日軀干脩偉,眉長寸馀,目睛閃閃射人。
而人無老少,見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來也。
”爭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狀甚嚴冷,言不妄發(fā),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語,至于誘引后學(xué),其辭色溫如春曦,故人多悅從其學(xué)。
嗣法有思濟、行樞、允鑒、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秀、景梵諸人。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道聯(lián)。字季芳。鄞人也。幼讀儒書。窮理命之學(xué)。長依薦嚴羲公。修沙門行。尋嘗內(nèi)記于大天界寺。遂嗣法于凈覺禪師。矩度雍容。進退咸有恒則。蓋溫然如玉者也。叢林之中。咸器重之?;蛲炱錇樽〕质?。則謙然不敢當。且曰。我心學(xué)。未能盡明也。三乘十二分之說。亦未能盡通也。我歸四明山中。求諸己而已矣。宋公。亦作序送之。二公皆于道有聞。而退然不居。有高尚之風(fēng)焉。宜乎。見稱于長者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道聯(lián),字祖芳,晚號拙逸叟,姓陸氏,鄞人也。
幼而英敏,舉止不凡,讀書尤慧,過目成誦,父母鐘愛之。
稍長即好內(nèi)典,慕出世法。
年十四,往游西浙,禮昆山薦嚴、悅堂顏。
時璽書再下,有金襕法衣之賜,王公大臣函書問道,黑白奔走如市,隨機接引,沾被殊多。
聯(lián)既棲止,遂亦得度。
久之,受具足戒于鄞之五臺寺,復(fù)還昆山,則薦嚴已更主席,物禪師,一見器之,遂留侍室。
而聯(lián)方篤意禪學(xué),兼窮止觀,廢寢忘飧,惟務(wù)明心見性。
用志精專,智藏為開,詞源涌瀉,辯若懸河,同侶無出其右者。
明洪武九年丙辰,隨侍佛心住持靈谷,已名震京剎。
天界覺源曇,重其才識,延居記室,聲譽益著。
一時湖海尊宿,若穆庵康、恕中溫、木庵聰,皆相與忘年,往復(fù)酬唱,激揚宗旨,莫不服其解脫。
始出世臺之廣孝,遷紫籜道場、景山、補陀、能仁,六徙名剎,而至凈慈。
所主法席,策勵后學(xué),隨機開示,各極歸趣,緇素向化,道譽為禪林之冠。
洪武壬申,凈慈又燬,聯(lián)力任恢復(fù),不數(shù)年,殿宇堂室為之一新。
先是,茲寺困于賦役,聯(lián)白有司減去田稅,蠲除徭役,眾賴以安。
既而舉任僧錄,以疾固辭。
蜀王聞而賢之,錫之衣盂。
永樂四年丙戌,朝廷纂脩大典,再被徵召,命為釋教總裁,以其博通經(jīng)典,文理縝密,恩寵方深,事畢還山。
五年丁亥,寺僧擅自披薙,因事逮及,例謫五臺。
禮部尚書趙羾以聯(lián)名奏聞,驛召至京,上加慰勞。
己丑七月三日,坐逝于京邸大祐國寺,世壽六十四,僧臘五十,著有《拙逸語錄》行世。
文宗為之嗟悼,敕工部備龕茶毗,歸葬藕花居之陰建塔焉。
胡濙為作銘,刻于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82—1469 【介紹】: 明蘇州府昆山人,一名翊,字大章,號純庵。龔察子。建文時,為金川門卒,燕兵至,慟哭遁歸,隱居授徒。后周忱巡撫江南,兩薦為學(xué)官,堅辭。卒,門人私謚安節(jié)。有《野古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二
詡字大章,昆山人。
父久遠察,洪武中官給事中,以言事遣戍五開街,詡遂隸軍籍,調(diào)守金川門。
靖難師入,變姓名遁歸卒,門人私謚安節(jié)先生。
有《野古集》三卷。
(《四庫總目》:詡詩格調(diào)在《長慶集》、《系壤集》間,性情深摯,直抒胸臆。
律以選聲配色,雕章琢句,誠不能與文士爭工;律以綱常名教之旨,則不合于風(fēng)人者鮮矣。
《遜國臣記》;龔詡為金川門守卒。
建文末,靖難兵首入金川門,詡大哭。
后還鄉(xiāng)。
宣德中,周巡撫忱兩薦為昆山、太倉學(xué)官,辭不就,曰:「詡仕無害于義,恐負往日城門一慟耳。
」 《梅花草堂集》:靖難軍逼金川門,公大慟遁去,夜走任陽,寄馬、陳二家。
二家故多藏書,頗修朱家、郭解之義,匿公大囤中。
公讀書其間,多所纂述,又時時乘夜渡婁省母,旁皇舊游家,冷吟孤嘯。
嘗有「童汪非怯當年事,為有慈母在故園」之句,讀者傷之。)

人物簡介

維基
貽谷(1856年—1926年),亦貽谷,原名吉昌,字藹人或靄人,烏雅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末政治人物。
貽谷乃清末重臣榮祿門下,積極謀劃應(yīng)對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己亥建儲。
貽谷亦作媒人,參與慈禧指婚榮祿之女,即溥儀生母。
光緒二十六年,授兵部左侍郎加一級、從一品榮祿大夫。
同年,八國聯(lián)軍入京,追隨慈禧太后、光緒帝至西安。
光緒二十八年,授欽差大臣,特加理藩院尚書銜,督辦蒙旗墾務(wù)。
二十九年,接替孝和?;屎蟮芎褪捞┲鴮O一等承恩侯信恪,任綏遠將軍,兼欽命督辦蒙旗墾務(wù)大臣、理藩院尚書銜。
直、晉、秦、隴、長城、河套,凡數(shù)千里,皆歸貽谷節(jié)制,統(tǒng)籌全局,權(quán)傾北疆,封疆大吏。
貽谷積極建立墾務(wù)局、新式學(xué)堂、公司、軍隊、醫(yī)院等。
光緒三十年,累升至正一品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光緒三十四年,一品大員貽谷受誣革職,案拖延三年不決。
宣統(tǒng)三年,詔判遣戍川邊,因辛亥革命,北返改易州安置。
民國初,舊僚懷其功德,上書總統(tǒng)徐世昌平反,北洋政府予以嘉獎。
民國十五年,遜帝溥儀聞其去世,特頒上諭悼念,入吉林先哲祠(即北京地安門原額勒登保褒忠祠基礎(chǔ)上重建)。
貽谷,滿洲鑲黃旗,原名吉昌,烏雅氏,原籍吉林伊通州。
少年時便才華橫溢,族人皆稱贊。
光緒元年舉人,中舉后在兵部任職,因辦理海軍洋務(wù)事宜出力較多,升任員外郎。
光緒十八年中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緒二十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功臣館纂修編修、文淵閣校理、日講起居注官、少詹事,累遷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銜、兼新設(shè)軍務(wù)處提調(diào)。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lián)軍入京,兩宮西幸,貽谷追至宣化,流涕入對,隨扈西安。
授兵部左侍郎,屢召詢時政,直言無隱,上皆嘉納。
八國聯(lián)軍要求清廷懲處,名單原列有貽谷及其兄盛京副都統(tǒng)晉昌,榮祿求孝欽刪去貽谷名。
貽谷兄晉昌抗俄有功,孝欽欲保全之,但因俄人堅持懲處,最后名義上革職遣戍,實則秘密將其發(fā)往成都由總督錫良安置,并將其子鐘穎升職。
翌年,貽谷扈駕還京,充國史館副總裁、鑲藍旗蒙古副都統(tǒng)。
受命為首任督辦蒙旗墾務(wù)大臣。
督墾直、晉、秦、隴、長城、河套等地。
開墾蒙邊最早始于山西巡撫張之洞,但遭遇諸多王公大臣反對而放棄。
此次清廷下決心開墾蒙旗土地,特賜貽谷理藩部尚書銜,以節(jié)制秦、晉、隴沿邊各廳州縣。
光緒二十九年,再授綏遠城將軍兼理藩部尚書銜、欽差墾務(wù)大臣,正一品,事權(quán)始歸一,權(quán)傾北疆。
綏遠將軍一職殊榮本在總督巡撫之上,加欽差大臣和尚書銜亦可節(jié)制山西等地巡撫。
根據(j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光緒三十年,太后恩賞貽谷祖母御筆匾額、紫檀三鑲玉如意、大卷江綢袍褂料等物。
光緒三十二年,恩賞藍色、駝色、絳色、石青江綢四端,制成一品之衣,賜比三公之服。
三十三年,慈禧太后萬壽再恩賞綢緞,謝恩子侄補授郎中。
光緒三十年至三十四年,六次恩賞御筆福壽書法。
貽谷在任欽差墾務(wù)大臣七年間,開墾農(nóng)田,大興水利,設(shè)立墾務(wù)局、東路公司,修通長濟、永濟兩渠,疏浚塔布河、五加河等河道。
墾放十多萬頃,東西二千馀里。
創(chuàng)設(shè)陸軍,置槍炮器械,筑營壘,興警察,立武備陸軍學(xué)校及中小蒙學(xué)校數(shù)十所,創(chuàng)立工藝局、婦女工廠。
送學(xué)生出國留學(xué),或往北洋學(xué)堂肄業(yè),為近代開墾邊疆第一人。
因積極開墾,得罪大多蒙古王公貴族,但造福于百姓。
定親王溥煦次女郡主嫁給蒙古多羅貝勒札那嘎爾迪之子拉蘇倫多爾濟,則始終支持貽谷開墾。
光緒三十四年,綏遠將軍任上,貽谷欲參革下屬歸化城副都統(tǒng)文哲琿侵吞庫款,反遭文哲琿先行上奏誣陷其婪贓,孝欽大怒。
大學(xué)士軍機大臣鹿傳霖借機自請嚴審貽谷。
《榮祿存劄》及清人所著《貽案始末記》可確定鹿傳霖、鹿傳霖親戚張曾揚、樊增祥三人與貽谷有宿怨(鹿、張兩人分別是張之洞姐夫和侄孫)。
《榮祿存劄》中,貽谷的盟弟岑春煊,曾寫信給榮祿,擔心貽谷推薦的開墾蒙旗官員,會受到仁和相國王文韶、定興尚書鹿傳霖阻擾,所以向榮祿求助。
光緒三十三年,張曾揚任山西巡撫時,受正一品欽差大臣綏遠將軍貽谷節(jié)制,張不服,遂托病辭官。
另外,清人著《貽案始末記》詳細記載樊增祥、貽谷、陳夔龍三人皆曾投靠榮祿門下,因貽谷受寵,樊增祥受冷落而生怨,陳夔龍為兩人調(diào)停無果。
不久貽案發(fā),鹿、張、樊三人配合定罪貽谷,奏其貪贓兩百多萬兩、巧立公司、敗壞邊局、蒙民怨恨、擅殺臺吉丹丕爾諸罪。
鹿傳霖參奏貽谷的罪行遠超出當初文哲輝誣陷貽谷的罪狀。
孝欽盛怒,褫職,逮京問罪。
貽谷家族和皇室慶親王奕劻、監(jiān)國載灃及榮祿家族關(guān)系深厚。
貽谷姑父為京劇富連成創(chuàng)始人牛子厚。
北京廣德樓戲園曾為貽谷房產(chǎn),為慈禧唱戲的王瑤卿、俞菊笙、果湘林(郭祥林、果香菱)、楊小樓、田際云皆出入其家,積極為其疏通上層關(guān)系。
如,鹿傳霖審理此案時,慶親王為幫助貽谷,奏添貽谷姻親紹英跟隨鹿傳霖辦理。
貽谷家人運作,通過梨園伶人果湘林、田際云和法部尚書廷杰家人李范氏(畫師李菊儕之母)聯(lián)絡(luò)上,貽谷子侄又和軍機大臣那桐女兒女婿聯(lián)絡(luò)上。
廷杰乃那桐親家,那桐女兒哭求為貽說請。
那桐指使御史瑞賢為貽化險為夷。
其實,那桐本來與貽谷關(guān)系就好。
貽谷案發(fā)前,《那桐日記》中就記載他與貽藹人乃友人,數(shù)次相聚。
法部尚書廷杰以該案證據(jù)不足,沒查得貽谷所奏貪款兩百萬兩,只有四萬兩,發(fā)回重審。
貽谷子鐘崙(鐘志謹)為翻案,亦經(jīng)吉林將軍希元之子世哲生(亦世樞,慶親王奕劻女婿世梁的親堂兄,清末世襲侯爵,民國北京著名票友,喜戲曲,曾拜楊小樓為師),將廣德樓轉(zhuǎn)贈予伶人果湘林、俞菊笙。
俞菊笙弟子楊小樓乃慈禧、溥儀生母最青睞之伶人。
貽谷家人不斷運作,在北京等地散發(fā)冤案傳單,分發(fā)給各地總督,并與報社人士如王國維等聯(lián)絡(luò)登報申冤,有貽谷被押時和王國維通信存世。
貽谷家人最后反將鹿傳霖手下辦理貽谷案的王憲章扳倒處死,押解王憲章赴刑的正是貽谷之子鐘崙,鐘崙痛呼為其父報仇。
滿臣貽谷一方和漢相鹿傳霖、張之洞一方相持不下。
軍機大臣中,漢人僅居其二,其中鹿傳霖因貽谷案、王憲章案而郁郁有退志,已告病假;張之洞亦因病請假。
案件拖延三年,成為清末一大懸案。
貽谷案不僅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有單獨全宗,而且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檔案館,貽案及墾務(wù)檔案也是鎮(zhèn)館之寶。
最后,軍機大臣鹿傳霖病逝,此案才得以了結(jié)。
監(jiān)國載灃欲保全貽谷,便由原來的死罪詔改譴戍新疆,再減輕改戍川邊,最后改易州安置。
宣統(tǒng)三年,貽谷遣戍四川前,在保定宴請百官,晚生譚延闿為其送行,行至湖北,因武昌起事,貽谷友直隸總督陳夔龍奏請停止前行,北返,改易州安置,投靠在易州有田產(chǎn)的前大學(xué)士徐桐第八子。
貽谷居易州白羊村,效忠前清,十多年務(wù)農(nóng),拒絕出山為官。
國變后,嘗自嘆曰:昔姜埰譴戍宣城衛(wèi),自號‘宣城老兵’。
民國初,晉邊官紳懷戀其功勞美德,舊僚岑春煊上書為其平反。
民國十年,總統(tǒng)徐世昌派綏遠都統(tǒng)馬福祥查明貽谷被冤,其墾荒治綏有功無過,宜褒揚彰公道,由內(nèi)務(wù)部褒揚。
貽谷為近代開墾邊疆第一人,他積極開墾蒙古土地、建立新式學(xué)堂、軍隊、公司、醫(yī)院等。
北洋政府予以褒獎,總統(tǒng)徐世昌向貽谷頒發(fā)了一塊“耆英望重”金字匾額。
1926年,宣統(tǒng)帝溥儀早已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在天津聞貽谷去世,貽谷乃其父母曾經(jīng)媒人,溥儀頒布上諭一道,深悼之。
“諭旨一道:宣統(tǒng)十八年六月十一日,奉上諭駐津辦事處代奏,遣戍大員病故,懇恩賜恤一摺,前綏遠城將軍貽谷,由翰林起家,薦擢卿貳,宣力有年,克勤厥職,前在將軍任內(nèi),辦理墾務(wù),因案遣戍,安置易州,世變迭經(jīng),艱貞彌勵,茲聞溘逝,悼惜良深,所有任內(nèi)一切處分,著加恩悉予開復(fù),用示篤念舊臣之至意,欽此!
” 遂葬易州白羊村。
貽谷兄晉昌曾經(jīng)的部下徐鼐霖在北京建吉林先哲祠,為其題名記:“清封正一品建威將軍、綏遠將軍、藹人公諱貽谷入吉林先哲祠”。
馮其利在《京郊清墓探尋》里有將軍貽谷墓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