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大闡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一
先生后字士峐,號石雪。
大父中丞公玉,父石盂山人坦。
先生少負(fù)異才,嗜學(xué),能讀大父父書,治古文家言,工詩,兼善書法。
先生既三世擅為文章,復(fù)從學(xué)嘉則先生之門,得其指授,由是名日益重,雖里中宿老,無不翕然稱長文者。
嘗一客京師,游于太學(xué),未幾即棄歸。
所居曰大雷山房,嵐棲云構(gòu),人望之若三壺仙宅。
先生至中年,即盡謝客,坐臥一山樓著書,雖妻子絕不得見垂二十年。
少工書,樓上遍置靜楮筆,于左偏開一穴,下置容五石大缸,使人楗其外。
每一詩成,既書紙,熟視良久,輒手取捼之,投穴中。
積歲時,缸滿,家人發(fā)戶出紙,好事者候得,每爭取之,稍傳布人間,余家亦得四五紙。
先生自序言:吾每草書成,懸置壁間,臥觀之,真若神龍蜿蜒,健鶻翥??欲出,斯實一奇也。
先生所居,當(dāng)四明徑口。
初,嘉則游四明,從大雷入,先宿汪氏山房,搜討故事。
先生與同行,每至一奇處,輒相酬唱有詩,嘉則記其首,合為四明游籍一卷。
一時詞人競相傳寫。
屠長卿、余君房諸先生俱為作序。
余謂自謝遺塵棲神此山,高風(fēng)軼世,然徒假皮、陸口中,遙相擬似,未得其真。
宋以后詩人過相刻畫,復(fù)失自然,未有善寫云窗,大闡嵐瀑,若兩先生文章之麗者也。
先生他著作甚多,俱未行世。
自先生歿后數(shù)十年,大雷山房亦燬,遺文散失。
余僅從故選家覓得遺詩一卷,四明游籍一卷,因為論定,以存百一。
每誦先子年先生入大雷山訪汪長文隱居二百言,為愾慕久之。

人物簡介

列朝詩集
海舟名普慈,吳郡海虞錢氏子。世業(yè)儒,出家破山寺。往參鄧尉山萬峰和尚,付以法偈,遂結(jié)廬太湖西洞庭山。三十年不過湖。聞虛白旵公在安溪東明說法,親承萬峰祖印,遂往叩。旬日大悟,遂居?xùn)|明演法,為萬峰法嗣。景泰元年,示寂,全身塔在東明左側(cè)。有《頌古詩》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禪師。
名永慈(訛作普慈)。
其法號海舟。
明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生于蜀之成都余氏(訛作常熟錢氏)。
弱齡。
聞?wù)f生死事大。
即蘊于膺。
經(jīng)旬不就寢。
決志趨彭縣之大隋山(訛作破山)景德寺。
禮獨炤月禪師。
堅求法要。
月喜其端厚慎重。
可為法門梁棟。
遂度之。
永樂癸巳。
月歿。
師竟入西山。
庵隱八載。
形影偶偕。
忽覺相應(yīng)。
乃棄庵出謁大初和尚。
時年二十有八矣。
初受師半展。
遽問曰。
向父母未生前。
速道將來。
師從東過西。
初曰。
未在更道。
師曰。
兩眼相對。
初正色瞬師。
師趨去之。
復(fù)至東浦訪無際。
抵靈谷見雪峰。
雪峰以師悟處諦當(dāng)。
延師為靈谷第一座。
師竟自許。
常與同輩蹴踏。
峰竊駭之。
然師無留意。
解制拂衣至安溪。
投機于虛白旵公。
公以臨濟正脈。
囑師保任。
師乃辭去。
復(fù)陸沉牛首諸山。
正統(tǒng)丁巳。
師年四十四。
始領(lǐng)東山翼善禪寺。
師晦養(yǎng)既久。
且弘大化。
四方宿艾。
虛懷而仰風(fēng)裁。
然師虎視來機。
故踵息未舒。
而神氣先萎者多矣。
正統(tǒng)五年庚申六月。
旵公化去。
東南學(xué)眾。
惟歸東山。
王公貴人。
虛己以禮致師。
師未常以一言開鑿智竇。
故一時雖盡愛敬。
莫得而親疏焉。
緇素為師預(yù)建身后之域。
有范作頭者。
失斧傷足。
痛甚索酒。
師謂之曰。
范作頭。
傷足猶可。
假若斫去頭時。
有千石酒。
與作頭。
作頭能吃否。
范于言下知歸。
即求為僧。
師錄之。
乃充火頭。
刻意究竟。
不覺被火燎面。
如刀刈。
取鏡炤之欣舞。
以偈呈師。
師為肯可。
當(dāng)是時。
出入東山。
皆稱俊杰。
不無有望于師。
師惟目送而已。
至有已據(jù)高座。
而聲馳國中者。
求入籌室。
師弗顧。
或謂。
東山網(wǎng)。
漏于吞舟之魚。
師哂之。
間有古溪澄禪師。
常過東山。
師與盤桓。
喜其見處穩(wěn)實。
嘆曰。
真斷橋之后也。
乃舉澄以住高座寺。
澄初出世。
衲子不甚知名。
師以澄法語。
緘達(dá)諸山。
諸山始?xì)w重。
兼仰師有衛(wèi)法至公之德云。
天順五年辛巳。
師升座說法畢。
一喝而逝。
逝之日。
白虹橫貫。
異鳥悲鳴。
古溪澄。
哭之慟。
挽之以詩。
吊之以文。
其略曰。
道揚湖海。
德播神州。
慈濟隆乎品匯。
聲名動乎王侯。
來西蜀而全堤正令。
坐東山而大闡玄猷。
續(xù)高峰七世之燈。
爍群昏而獨炤。
紹旵祖百年之踵。
吞眾派以周流。
將入涅槃現(xiàn)衰相。
而白虹貫日。
既歸圓寂殮法身。
而夜壑藏舟。
澄自后不上堂。
亦趺坐遷化于香巖。
香巖之眾悽然。
澄徐展目曰。
不須如是。
復(fù)宴然長往。
師之門人智瑄(作明瑄訛也)。
開法金陵。
瑄傳天奇本瑞。
瑞之法嗣大振。
瑄即范作頭也。
贊曰。
鄧尉至東山。
歷傳四世。
孑孑喬松。
其本孤矣。
自寶峰燎破面門。
而得天奇瑞公。
枝秀云巒。
葉蔭寰中。
或疑其先凈而后濫。
殊不知我此世界大。
賢劫中小劫二十。
當(dāng)有千佛出興。
迄今劫過有九矣。
自拘留孫至我釋迦本師。
才出四佛。
彌勒師子后。
仍有九百九十馀尊。
第十五小劫中。
一齊出現(xiàn)。
惟馀樓至。
設(shè)以盛衰凈濫。
而較之可乎。
否耶。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三
釋超乘,字天鐘,姓繆氏,南陽人也。
父曰以政,明崇禎庚辰進(jìn)士。
母冉氏,信心佛果,檀施無吝,夢游香巖寺,有老僧乞屋,許之,方驚而誕乘。
清順治丁亥,隨宦來楚,甲午失怙,以蔭入國學(xué)。
丁酉選定海縣,蒞任一載,因海寇猖獗,失地而歸,迥翔燕都,郁抑無聊,時上西山一縱心目,因與叢社知識辯析儒佛,頗窮玄理,已有離世之感,以母老子幼復(fù)還鄉(xiāng)里。
終苦塵囂,更攜二仆游南岳,過紫荊峰,至大隱龍山慈云謁杲日,杲曰:“君子樂游山耶、水耶?
”乘曰:“二途俱不涉。
”杲云:“截斷兩頭,向父母未生前道將一句?
”乘乃嘿然。
數(shù)日,即哀懇薙發(fā),隨眾習(xí)勤,朝夕無倦。
杲以法門柱石期之,乃詔參學(xué)遠(yuǎn)方。
于是,徑至湘潭,泛舟江漢。
庚戌,謁蔣山介庵,一日晚參,大雨,介曰:“好雨滴滴,不落在別處,且道落在何處?
”乘曰:“一點也瞞學(xué)人不得。
”因呈偈曰:“自嘆從前錯用心,東飄西逐作游人。
今朝勘破閒 家具,云散長空月色清。
”介肯之。
已而入浙至南澗謁天竺,竺見便問:“是圣是凡?
”乘舉拳示之。
竺云:“是何面目?
”乘云:“一鼻兩眼。
”乃留度夏,遂歷覽靈隱、顯圣、云門、天臺諸勝,至平陽天箬留居一載,微示付屬之意,乘乃辭之入都,還踐五臺、汾陽、少林、風(fēng)穴,習(xí)靜于石門,見諸方付授淆濫,不再言禪,前所留稿投之一炬,但持念誦為自了計。
康熙二十三年,聞杲寂,回山奠之。
踰年,至荊州龍山,遙望松枝兩處,云巒秀聳,心焉向之。
丙辰秋,渡江覓憩居之地,過西來寺禮云錫,會云與眾論《楞嚴(yán)》,每以言挑之,不露一詞。
一夕云舉“《楞嚴(yán)》‘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有僧舉問,古德擎拳云: 還見么。
”乘不覺答云:“頭上安頭。
”云曰:“似則似,是則未是。
”乘云:“疑則再參。
”復(fù)頌曰:“春至園林花自開,幾人識得解拈來。
堪笑瞿曇藏不住,機前繞弄嘴頭乖。
”云首肯之,付以偈云:“四七二三??代傳,重興臨濟遍山川。
老僧付汝全擔(dān)荷,大闡洪宗鼻祖禪。
”又囑云:“識汝天鐘,圓音最洪。
透徹三界,剎海盡融。
龍象聞聲云集,圣凡逐響?zhàn)С纭?div id="uws8eyu" class='inline' id='people_103015_0_35_comment'>
亦任興揚祖道,處處流通。
”丁卯春,同游南岳,過天龍山,拓基開作叢林,曰竺云精舍。
庚午夏,主報恩寺,壬申辭歸雙林靜室,時云錫已寂。
甲戌,乘為云遍刻《語錄》入藏,以康熙四十三年正月六日示寂,塔于沙市寶塔觀音寺,著有《語錄》三卷。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九
釋持荃,字嵩來。
六齡芟染,初依鎮(zhèn)海海云庵,雖屬沙彌,已露頭角。
年十六為大僧。
始參學(xué)于育王秋遠(yuǎn),一見器之,留掌書記。
大藏之外兼及百家,穎悟貫通,頗窮紗理。
迨秋老謝世,荃以次相繼主席。
初育王久經(jīng)殘燬,一望蕭然,舍利殿外僅方丈數(shù)楹。
荃苦心焦慮,締構(gòu)經(jīng)營,荒煙蔓草間,忽見金碧煇煌,遠(yuǎn)近緇白,咸深贊頌,宗風(fēng)大闡,學(xué)侶云集。
乾隆十六年春,翠華南幸,荃隨班奉迓于武林,乃圣眷東顧,稠人廣眾中獨奇荃儀表,召至馬前,垂訊殷殷,酬荅無爽,賞賚有差,回鑾后又賜御書《心經(jīng)》一卷。
二十一年,再覲天顏,特賜紫衣,他物稱之。
荃自遭際恩榮,益知策勵,復(fù)造承恩堂,以大其賜,精進(jìn)修持,老而更篤。
寂于乾隆己卯十一月二十日,著有《語錄》一卷,弟子證性編而刻之,今見傳本。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第五之三
釋顯文,字魁印。
姓楊氏,易人也。
幼有慈性,與群兒嬉戲,見草蟲躍躍,相誡勿傷。
父知其有自,年十一途之永陽高明寺,投覺實祝發(fā)。
弱冠得戒于西域山慈霞。
自是識深力果,每念出家將求聞道,何敢自逸。
乃游溫陽紅螺山,晝夜精勤,誦《楞嚴(yán)》、《法華》諸經(jīng),研窮六載,洞悉奧旨。
然自以為囿于一隅,見聞憾寡,欲遍名山,以廓知識。
遂造九華翠峰,日趨講座,頓悟性海,受持《華嚴(yán)·如來出現(xiàn)品》。
游江乘赤山,依法忍參向上一宗。
偶逢石子擊足,忽驚呼有省。
由是深窺堂奧,結(jié)習(xí)盡除。
壬寅春,結(jié)茅廬山,旦暮勤修,脅不著席,幾出死生。
劉觀察思訓(xùn)耳其道譽,請主金陵毗廬。
斯時新學(xué)方行,倡毀偶像,多假僧堂,改為校舍。
毗盧殿宇蚤已佔去,神像遷移蒙諸污穢。
顯文至此,惄焉傷之,思所以救護(hù),未得其端。
會江南官吏公宴至寺,或詢法要,或契禪機。
顯文為具道學(xué)徒鴟張,佛地弗寧,慘雨凄風(fēng),目不忍睹,非賴大德,莫由保持。
諸公皆為動容,合詞以請制府,魏公光燾竟如其議,別建學(xué)堂。
寺復(fù)舊觀,佛龕神貌,更極尊嚴(yán)。
群侶慶幸,嘆其遭逢。
而顯文但感善緣,愧無酬答。
唯是大闡宗風(fēng),春夏演講,秋冬勤參,發(fā)明心地。
時或弘戒一期,食眾數(shù)百人,而寺無蓋藏。
前后制府,若周公馥、端公方,皆分鹽馀助之,故無竭乏。
宣統(tǒng)初元,臘將終,示微疾。
與天臺諦閑論慧命,當(dāng)體無生。
俄而復(fù)曰:“色相雖圓,揚華嚴(yán),心猶未已。
”因問后事如何,乃曰:“心顯身中主,意隱兩家賓。
火后一堆骨,且休認(rèn)為真。
”即說偈曰:“參透人間世事禪,半如云影半如煙。
有時得遇東風(fēng)便,直向山頭駕鐵船。
”言訖而寂,年五十有三。
有《法語》一卷,弟子清池為之記錄,且刊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