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通云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釋邵碩 朝代:南朝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康居人。
奓口大目。
狀如狂。
所至小兒。
得侮慢之。
時時從酒徒。
入市酣飲酒徒多推擠之使去不去。
則謾與飲。
無所較。
然見佛像則百拜。
悲嘆流涕。
生三男二女。
大男名慧生為沙門。
碩后亦為沙門。
號碩公。
出入經(jīng)行。
不問夜旦。
意欲為之則往。
游益部諸縣。
皆以滑稽言事。
發(fā)人歡笑。
而勸以善。
因家家喜之。
碩至而地臥。
則其家有死禍。
從乞細席。
臥則有生兒之喜。
四月八日成都迎像。
碩嘗于眾中。
匍匐弄師子。
伎以自效。
是日亦有見之??縣者。
蓋分身云。
刺史蕭慧開劉孟明并敬事之。
孟明嘗使二妾。
衣男子衣。
給侍公左右。
公遽為韻語以卻之。
曰寧乞美酒過殘歲。
不能年老做夫婿。
孟明長史沈仲玉改鞭杖格碩曰。
天地嗷嗷從此起。
若除此格。
得刺史。
仲玉聞而除之。
及孟明卒。
仲玉行州事。
元徽元年九月一日。
語岷山通云沙門法進曰。
我死可露骸松下。
然兩腳須著履。
進從之。
已而化。
舁其尸露之。
明日往視失所在。
俄有自??縣來者。
曰昨見公行市中。
一腳著履。
曰為我語進公。
小兒輩欺我。
止予我只履。
進驚問沙彌。
沙彌曰。
舁尸時一履墮。
行急不及系也。
神僧傳·卷第四
沙門邵碩??稻訃?。與志公最善。出入經(jīng)行不問夜旦。意欲求之則去。游益州以滑稽言事能發(fā)人歡笑。因勸以善。家家喜之。至人家眠地者。家必有死。就人求細席者必有小兒亡。時咸以此為讖。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化。碩于眾中作師子形。爾日郫縣亦言見碩作師子形。乃悟分其身也。刺史蕭慧開及劉孟明。皆挹事之。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試碩云。以此二人給公為左右可乎。碩為人好韻語。乃謂明曰。寧自乞食以清宴不能與阿夫竟殘年。后忽著布帽詣明。少時明卒。先是孟明長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嚴重???。碩謂玉曰。天地嗷嗷從此起。若除鞭格得刺史。玉除之。及明卒仲玉果行州事。是年九月將亡。謂沙門法進曰。愿露骸松下然腳須著屐。進諾之。已而化。舁其尸露之。明日往視失所在。俄有自郫縣來者曰。昨見碩公著一屐行市中。曰為我語進公。小兒見欺止為我只屐。進驚問之沙彌。答曰。舁尸時一屐墮。行急不及系也法愿。
高僧傳·卷第十 神異下
邵碩者。本姓邵。名碩。始康人。居無常所恍忽如狂。為人大口眉目丑拙。小兒好追而弄之?;蛉刖扑镣撕?。而性好佛法。每見形像無不禮拜贊嘆悲感流淚。碩本有三男二女。大男惠生者亦出家。碩以宋初亦出家入道。自稱碩公。出入行往不擇晝夜。游歷益部諸縣。及往蠻中。皆因事言謔協(xié)以勸善。至人家眠地者。人家必有死。就人乞細席必有小兒亡。時人咸以此為讖。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像。碩于眾中匍匐作師子形。爾日郡縣亦言見碩作師子形。乃悟其分身也。刺史蕭惠開及劉孟明等。并挹事之。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試碩云。以此二人給公為左右可乎。碩為人好韻語。乃謂明曰。寧自乞酒以漬咽。不能與阿夫竟殘年。后一朝忽著布帽詣孟明。少時明卒。先是孟明長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嚴重???。碩謂玉曰。天地嗷嗷從此起。若除鞭格得刺史。玉信而除之。及孟明卒仲玉果行州事。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一日卒岷山通云寺。臨亡語道人法進云。可露吾骸急系履著腳。既而依之。出尸置寺。后經(jīng)二日不見所在。俄而有人從郫縣來。過進云。昨見碩公在市中一腳著履漫語云。小子無宜適失我履一只。進驚而檢問沙彌。沙彌答云。近送尸出時怖懼右腳一履不得好系。遂失之。其跡詭異莫可測也。后竟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文述。
字無作。
明之慈溪人。
自幼不御不潔。
讀書吾伊。
入口輒成誦。
既長。
從師受五經(jīng)。
縱觀子史百家之書。
閱佛書。
忽心融神會。
恍然如素習。
即日白父母。
愿出家度生死。
落發(fā)于東溪牧公。
得戒于大用諿公。
參歷至徑山元叟端公。
亟稱賞之。
以為有道之器。
過凈慈。
謁海東嶼。
亦見器許。
然俱無所解悟。
遂杖策入天童。
見怪石奇禪師。
與語契合。
奇欲倚之以大其家。
即令入室侍書。
其后砥平石主是山。
又掌藏鑰。
諸山法侶。
遂籍籍聞師聲譽。
咸愿禮迎宣演大法。
會鳳躍山等慈法席虛。
行宣政院。
起師主之。
俄遷大梅之護圣。
二剎皆衰陋。
叢林儀范多廢缺。
師至。
申以約束。
人人自律。
至其為眾說法。
則脫略窠臼。
撥去枝葉。
使聽者渙然無疑。
名緇奇衲。
風靡而至。
師之名益聞。
帝師錫以覺智圓明之號。
歸老于福昌。
辟一軒于寺之左。
扁曰舒嘯。
湖海名德。
若斷江月江商隱夢堂諸公。
皆迎致其中修供養(yǎng)。
縉紳之賢者。
亦時時過從。
為方外友。
如柳道傳。
黃晉卿。
危太樸。
李季和。
尤號知己。
年近七旬益畏煩雜。
退居花嶼湖。
當白蓮盛開。
月色娟好。
趺坐一小艇。
泛湖水中。
清絕如須菩提可畫也。
居恒必蚤起。
禮拜誦持。
雖祁寒溽暑不懈。
臨眾甚嚴。
接賓朋則津然。
喜見眉目。
抵掌笑語。
滾滾不能休。
有以為問者。
曰。
成就后學。
不可不肅。
客以歡來。
故不然也。
三山文海郁公。
以一缽行四方。
每視其去留為重輕。
然獨從師游湖上。
欽重愛戀。
久而忘去。
蓋閱世愈多。
而情之所及者愈淡。
乃更求深山密林。
浩然長往。
使人投筇頓足。
以想見其風裁。
皇慶二年九月。
示疾終。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三
德容,號費隱,閩人。
少孤出家,得法于密老和尚。
開堂黃檗,歷遷蓮峰法通。
崇禎戊寅,主席海鹽金粟。
復退居黃鶴峰,顏曰直指。
國朝順治初,木陳、石奇二和尚請繼席天童。
時擁眾千馀。
參叩激揚,宗風大振。
楊廷鑒貽詩,有“五峰今日高天下,萬指都教拜下風。
”之句。
后居超果徑山,維摩堯峰。
十八年示寂。
福嚴年六十九。
著有《語錄》及《漁樵掛瓢》等集。
釋行昱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四
釋行昱,字曉庵,號曰無隱,姓葉氏,龍游人。
寄跡吳門,三歲失怙,母程氏訓養(yǎng)成立。
自幼純篤,情殷報母,力持疏食,偶見殺生,閉門馳去。
一日,讀《六祖壇經(jīng)》,知有宗門事,遂參密云于金粟。
及冠,將昏,遁入磬山,求天隱剃度,開示諄切,而親屬追尋,忍淚別去,遠走天臺至蓮花峰,禮肇心老宿芟染,即圓具于天童。
聞通問開法南澗,投誠參考,每入室痛棒厲喝,不假詞色,身心自覺純一。
嘗因激發(fā),立五大誓,以大事未明,不出山、不語、不臥、不加衣、不看書。
自夏徂秋,力行不倦,一夕,月下獨坐,忽內外洞徹,皎如冰盤,向所疑處,澄凈無滓。
出山省母,又勸還俗。
復潛渡江,參石奇于昭陽。
未幾,以母老復返吳門,持缽奉養(yǎng)母終,更上南澗研究古今差別,得大自在,尋付衣拂。
無何,通問遷竹林,分座說法,萬指鏗鏘,屢以南澗院事屬付,苦辭不已。
己丑夏,將命攝方丈,昱即宵遁。
涉桐廬訪陳尊宿遺跡,過疏山謁影堂,因回瀏陽叩爾瞻于石霜,旋應武功山靈溪之請,遂開法焉。
甲午夏,領眾東還,繼席南澗,提綱絜要,規(guī)令森然。
通喜得人,致書金少保稱:“曉庵首座,侍衲二十年,悟境不異高峰斷崖,而德業(yè)深厚。
”其推許如此。
明年通寂,窣堵告成,拂衣竟去。
復入瀏陽結茅山中,作投老計。
江楚衲侶聞風趨附,不踰年遂成叢席,苒苒廿載,影不出山,唯不忘所自,梓其師手輯《續(xù)燈》集貲鏤版舁之入藏。
康熙乙丑夏四月二十九日,奄忽坐化,壽七十有九,臘五十。
所著有《三會錄》、《黃曇拈頌》若干卷,皆編刻盛行于世。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蔡添福(1869~1936),字實奇,亦曰石奇,又號植祈,別署卐華市隱。
艋舺(今臺北萬華)人。
生性和易,喜結交忘年友。
清季赴縣試,詩題為〈桐遇知音已半焦〉,忘書一字而落第。
學識頗豐,最解理義。
日人治臺后,于明治二十九年(1896)受命擔任臺北縣事務囑托,三十四年(1901)改為臺北縣雇員,后以病辭,轉而從商。
詩學與謎學俱工。
〖參考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林正三撰《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與研究》,九十三年度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文學類研究計畫,2005年4月。
〗蔡添福為「瀛社」社員,并曾參與「玉山吟社」詩會,詩作多刊登于當時報刊,現(xiàn)有蔡氏詩作即據(jù)《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三六九小報》、《詩報》,及黃臥松編《鳴鼓集》、賴子清編《臺灣詩海》、曾笑云編《東寧擊缽吟前集》等編輯校錄。
(吳毓琪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