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清公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6—1022 【介紹】: 宋僧。錢塘人,俗姓徐,字無外,自號中庸子。居孤山瑪瑙院,杜門獨處。與林逋友善,以詩文自娛。有《閑居編》。
全宋詩
釋智圓(九七六~一○二二),字無外,自號中庸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歲,受具于龍興寺。二十一歲,傳天臺三觀于源清法師(吳遵路《閑居編》序)。居杭州孤山瑪瑙院,與處士林逋為友(《咸淳臨安志》卷七○)。真宗乾興元年卒,年四十七。謚號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雜著,閑居編》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菆A詩,存于《閑居編》卷三七至五一?!?a target='_blank'>閑居編》無單本傳世,惟見《續(xù)藏經(jīng)》。今錄詩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樓影印日本大正《續(xù)藏經(jīng)》本為底本。
全宋文·卷三○七
智圓(九七六——一○二二),字無外,自號中庸子,或稱潛夫,錢唐(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氏。八歲受具于杭州龍興寺。二十一歲,從奉先寺源清法師學天臺三觀。凡三年而師卒,遂孜孜研探經(jīng)論,撰著講訓,為天臺宗「山外」派義學名僧。大中祥符末,卜居西湖孤山瑪瑙院,世稱孤山法師。乾興元年二月卒,年四十七?;兆诔鐚幦曩n謚法惠大師。智圓兼宗儒教,旁涉《莊》、《老》,喜為詩文。平生著述宏富,其經(jīng)論疏鈔科注等洎諸外學凡一百七十卷,今尚存《般若心經(jīng)疏》、《請觀音經(jīng)疏闡義鈔》等七八種;又集景德三年至天禧五年間雜著詩文為《閑居編》。事跡見自撰《中庸子傳》,吳遵路《閑居編序》,《釋氏稽古略》卷四,《佛祖歷代通載》卷一八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智圓。字無外。錢塘徐氏。八歲出家。傳天臺三觀于奉先源清。師嘗嘆荊溪沒后。微言墜地。于是留意撰述。作十疏通經(jīng)。師蚤勤儒學。兼涉老莊。自號中庸子。居孤山瑪瑙院。有高世之節(jié)。時王文穆罷相來牧郡。僧悉迎于關(guān)外。慈云遣使邀師偕往。師以疾辭。笑謂使者曰。為我致意慈云。錢塘且駐卻一僧。聞?wù)邍@服。師少抱羸疾。多杜門獨居。惟與處士林逋為鄰友。相好以詩文自娛。雜著五十一卷。題曰閑居編。乾興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辭。越二日示寂。門人奉遺訓。斲院之后山。斂以陶器。合而瘞之。后十五年積雨山頹。啟陶。睹師真身不壞。爪發(fā)俱長。其唇微開。齒若珂雪。謚號法慧。治平二年改名寶勝院。紹興二十一年創(chuàng)延祥觀。有司新師所居以廣之。移額山北并塔遷焉。 贊曰。 鴻毛貴勢  蟬蛻塵囂  羸然一榻  疊簡飛毫 屹屹孤山  云林寂寥  跡則刬矣  弗夷其高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智圓。
字無外。
錢塘徐氏子。
學語即知孝悌。
稍長。
嘗析木濡水。
就石書字。
列花卉若綿蕝。
戲為講訓之狀。
父母異之。
令入空門受具戒。
二十一。
聞奉先清公傳天臺三觀之道。
負笈造焉。
二年而清亡。
遂往居西湖之孤山。
杜門樂道。
自號潛夫。
與林處士逋。
為鄰友。
雅善病。
又號病夫。
師嘗嘆荊溪歿后。
微言墜地。
曰。
吾何人也。
于是。
著十疏以通經(jīng)。
述諸鈔以釋疏。
翼贊弘宣。
其功偉矣。
師雪骨冰心。
傲然物外。
視人間之世。
如纖塵。
過目了不關(guān)懷。
時王欽若。
撫錢唐。
慈云遣使邀師。
同往迓之。
師笑語使人曰。
為我致意。
慈云錢唐。
且駐卻一僧。
聞?wù)邍@服。
于講道之外。
以詩文自娛。
有雜述五十卷。
題曰閒居編。
以乾興元年二月十七日。
自作祭文挽詞。
越二日。
示寂。
年僅四十有七也。
預戒門人曰。
吾歿后。
無厚葬以罪我。
無建塔以誣我。
無謁有位求銘以虛美我。
但用陶器二合而瘞。
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
及亡。
門人如所戒。
斂以陶器。
斸所居巖以藏之。
不屋而壇。
后十五年。
積兩山頹。
門人開視陶器。
肉身不壞。
爪發(fā)俱長。
唇微開露。
齒若珂玉。
乃更襲新衣。
屑眾香散其上。
而重瘞之。
崇寧三年。
賜謚法慧大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0—1320 【介紹】: 元慶元路鄞縣人,字德平。善書法,為詩溫雅簡潔。以安定書院山長除海鹽州儒學教授,未拜而卒。
元詩選
裒字德平,與伯長為族兄弟。善書法,隱居沙家山。常作求志賦以敘次先世遺業(yè),詩多失傳,并附聯(lián)句諸作。
甬上耆舊詩·卷三
字德平,文潔公燮之后。
善書法,常撰書學集要。
亦工詩,隱居沙家山不出,與文清公為族兄弟。
常因游東湖,作聯(lián)句千馀言,而其馀詩失傳,亦足嘆也。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師名悟光。
字公實。
姓楊氏。
號雪窗。
成都之新都人。
以三昧力入智慧海。
初說法于白馬寺。
已而住育王天童。
四會說法。
虞文清公贊。
謂佛果一枝。
鳳毛麟角。
洪武十四年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悟光,字公實,號雪窗,姓楊氏,蜀之新都人也。母張氏,感白衣大士授貫珠而孕。及生,有風云光景之異。幼而岐嶷,性不好弄。父母繼沒,哀痛盡禮如成人。舅氏賢公學佛天王寺,光往依之,日事講習。賢沒,乃受度于了沖。間與同侶游譚,便識旨趣。年十有五,詣大慈講席,縱觀鈔疏,慨然曰:“以名義為宗,毋乃滯于見解乎?”欲化徐門戶,妙徹真詮,振衣出峽,遍歷禪林。至杭,謁東嶼海知,一見即待以法器,杖厲頻加。光堅坐苦究,夜半飛蛾撲鐙,見之有省,旦造方丈應(yīng)答如響,群疑頓釋。自是憤發(fā),益通內(nèi)外典,充凈慈記室。海遷靈隱,復侍巾瓶,盡啟心要,聲聞日閎。元至順元年,平江白馬寺,請光開法,朝夕提撕,學徒整肅,時論歸之。元統(tǒng)元年,廣教都督管府請主開元寺,勿就,郡守士民強起之。屬天旱,光至說法,甘霖大沛。至正二年,行宣政院使納麟欲革僧寺舊弊,舉光主阿育山。先是,諸僧搆訟,產(chǎn)業(yè)淪沒,光力除其蠹,旬月之間,山川草木為之改觀,懇田既復,倉庾日積,殿廡禪房,次第完飾,重建祖堂,整嚴神相,朝廷以釋迦佛舍利所藏,歲頒金帛,至是寵渥益加。光悉以市材木,筑承恩閣以侈上賜。復錫號曰佛日圓明普濟禪師。會天童虛席,宣政院俾兼領(lǐng)寺事,光以五日分會說法。俄示微疾,危坐作書,遺偈而逝,時至正十七年六月甲辰朔也。世壽六十有六,坐夏五十有三。悟光雖事參究,而三諦圓融,一心朗澈,著有《心要四會語錄》行世。所為詩清麗可傳,有《雪窗集稿》二卷。塔于鄮峰草堂,大司農(nóng)臨川危素為之銘。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善學(1307—1370),元末明初江蘇吳縣龜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馬,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
十七歲出家,受《華嚴經(jīng)》于林屋清公,精研賢首疏鈔。
學問精深,融貫諸家,是極負盛名的元明兩代華嚴宗高僧。
洪武初,因本寺輸賦違期而流徙江西贛州,行至安徽池陽馬當山時病逝。
歸葬光福寺,大學士宋濂為之作塔銘。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自號古庭,生吳郡馬氏。初出家大覺寺,主昆山薦福,后居光福。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善學。自號古庭。生儒家馬氏。傳華嚴之教于寶覺法師簡公。凡清涼大疏鈔。及圓覺楞嚴起信諸部。皆能融會甚深微妙之旨。遐邇嗜學之子。斂衽溯瞻。不翅卿云德星。以獲一見為快。雖老師宿學。亦推之為人望。別傳教公。無言宣公。前后主報恩之席。皆欲攝受師為弟子。師笑曰。吾得法于寶覺。忍背之乎。力拒不聽。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志。尋還東林隱居。掌教者尊師之道。不容肥遁自逸。強主陽山之大慈。師植心平易。不屑沉溺專家。以殊戶異軌。為高理之所在。輒翻然從之。每升堂示眾曰。吾宗法界還源。非徒事于空言。能于禪定而獲證入者。乃為有得耳。既而又曰。吾早通法華。雖累入法華三昧。然長水璿問道于瑯琊覺。又從靈光敏。傳賢首教。露光天臺之人也。古人為法乃爾。吾徒可專守一門乎。君子美其至公無我。一掃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拭鼾埮d。師將大弘賢首之教。以續(xù)物慧命。雖當儉歲。躬分衛(wèi)以食眾。士民踵集。方思有所建置院僧。以官賦違期。當徙虔州。有司知師專任講道。欲與辯析之。師曰。吾為主僧。法當坐。敢累他人耶。遂毅然請行?;蜃寧煘橛亍熢?。宿業(yè)已定。不可逭也。行抵池陽馬當山。示疾而化。洪武庚戌四月也。春秋六十有四。師形貌尪瘠。退然有不勝衣。戒檢精嚴。護持三業(yè)。唯恐有所染污。獨居屋漏。法衣不離體。三藏諸文。未嘗釋手。雖盎無斗儲。處之裕如。謙恭自牧。豎子來見。亦無墯容。勤于誘掖。有不領(lǐng)解者。方便比喻。至于反覆數(shù)四。必俟其心悟。始罷云。見諸著述者。咸有可觀。法華問答若干篇。法華隨品贊三十篇。辯正教門關(guān)鍵錄若干卷。及詩文。并行于世。宋文憲公曰。濂于諸宗之文。頗嘗習讀。每病臺衡賢首二家。不能相通。欲和會而融貫之。恨鮮有可言斯事者。不知世上乃復有師乎。于是。發(fā)不及見之嘆。其為賢者追慕。如此。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善學,字古庭,姓馬氏,吳人也。自幼離俗,往大覺院,初習《華嚴經(jīng)》,能知大義。亭亭物表,如青蓮出水,不染泥滓。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為大僧,投華嚴諸師而窮其說,久之未有所入。時寶覺講經(jīng)曹溪,亟往從之,慧解浚發(fā),領(lǐng)悟敏捷,聞響心通,勢如析竹,迎刃而解。寶覺譽之不置,自是名稱勃然興起,老師宿德,推為時望。別傳教在報恩,聘之出典賓客。久之,滸溪之光福偶乏首懺者,古田滋命學司之。又久之,無言宣繼席報恩,復延之上座,分筵說經(jīng),聲采一時,震動江南。行宣政院請開法昆山薦福寺,宣欲攝受為弟子,學芺曰:“吾得法于寶覺,忍背之乎?”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志。越二年即棄去,還東林隱居,專修白業(yè),謂同志曰:“吾始習晉水源華嚴懺法,行之已久,及觀天竺慈云式凈土懺儀明白簡要,五晦諸文皆出《華嚴》,吾欲籍是以祈生安養(yǎng)耳。”掌教者崇其道譽,不容自逸,強主陽山大慈,先聲所被,天人具欽,杖錫初臨,山川改色。明室龍興,庶政改革,滸溪人士,戀慕尤篤。爰具疏幣,雜以香華,請學居之,學亦欲大弘賢首之教,續(xù)佛慧命。雖當儉歲,節(jié)省衣資,以供眾飯。會天復旱,院有觀世音像,素著靈異,郡守率僚屬迎致府廨,乞?qū)W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歲復大稔,士民知精誠所致,施舍接踵。方思有所建置,昭垂來茲,而院僧以官賦違期,當徙虔州,有司知學專任講席,不親財?,欲為辯釋,學乃自承曰:“吾為主僧,法當坐主者,敢累他人乎!”遂請行?;蜻悠溆兀瑢W謝曰:“宿業(yè)已定,不可逭也?!毙械殖仃栺R當山,示疾而化,時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學形貌尪瘠,退然若不勝衣,戒檢精嚴,護持三業(yè),唯恐有所染污。獨居屋漏,法衣不離體,三藏諸文未嘗釋手,雖盎無斗儲,處之裕如,恭謹自牧。豎子請見,亦無惰容,勤于誘掖。有不領(lǐng)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數(shù)四,俟其開悟始罷。初傳華嚴于寶覺,簡時,凡清涼《大疏鈔》及《圓覺》、《楞嚴》、《起信》諸部,雖妙義深微,皆能融會。遐邇學子,斂?溯瞻,冀獲聽睹為快。學因造《十玄門賦》以示圓宗大旨,叢林傳誦,謂能發(fā)越賢首諸祖之意?;蛴泻脼榱?,以應(yīng)觀法界性為十界差別事,惟心造為真如之理者,學聞之嘆曰:“真如生滅,倒置錯亂一至于此,是可為大息也?!逼溆诳镄l(wèi)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嚴。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專家,以殊戶異軌為高,理之所在,輒幡然從之。每升堂示眾曰:“吾宗法界還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禪定而獲證入者,乃為有得耳?!奔榷衷唬骸拔嵩橥ā斗ㄈA》,雖累入法華三昧,然長水璿問道于瑯邪覺,又從靈光敏傳賢首教,靈光,天臺人也。古人為法乃爾,吾徒可拘守一隅乎!君子美其至公無我,一掃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見諸著述,不落偏卑?!庇謬L與同學原澄以一乘同別之義,更質(zhì)疊難,為《法華問答》若干篇。復因主修法華期懺,撰《法華隨品贊》三十篇,《辯正教門關(guān)鍵錄》若干卷,及詩文并行于世。弟子處仁法慧,請于九皋聲、啟宗佑為造行業(yè)記,而乞宋文憲公濂銘其塔,其詞曰:“賢守之學,《雜華》為尊,建立六相,條分十門,固自以為瑣瑣而不可易。至若天臺性善、性惡、三觀、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嘗不引之而示人。況脩門之注釋,乃止觀熏習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念古昔之諸祖,皆契經(jīng)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鑒于群昏?;蛑^無斷伏分齊,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紛紜。卓哉學師,所見絕倫,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談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緣因。庶幾森萬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觀會通于大府,辟局隘之專門。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養(yǎng)之生固知可以無憾,但學子之亡師,譬猶渡江河而失筏,遵廣陸而折轅。企瞻弗及,郁悒難伸。評群行以成章,命勒之于貞珉?!?/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