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慧寬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2—640 【介紹】: 唐僧。安定人,又作樊川人。俗姓席,字懷默。勤苦鉆研《涅槃》經(jīng),年少時即能講解,其師法總極器重之。太宗貞觀八年敕住弘福寺,專講《涅槃》。有《涅槃義章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字懷默。
姓席氏。
其先安定人。
祖官京兆。
因家于樊川之秘坂焉。
年十二。
精苦絕倫。
儀矩秀挺。
漢王諒見而奇之。
特奏出家。
住海覺寺。
依總法師究涅槃推以覆述造涅槃義章四卷。
義源文本時文釋鈔四卷。
武德初。
沙門曇顯道開國望。
造慈悲寺奏以為寺主。
于是引接后昆。
弘演此部。
殆四十遍。
性尤謙抑。
弗滯一隅。
但有座席。
皆加采涉。
縱復(fù)舊文。
傾瀉如新。
斯誠象末罕儔也。
總法師曰。
吾何德而能致此入室之子乎。
相法師曰。
經(jīng)謂后五百歲。
有福智者。
其此子乎。
不然。
曷足以振大教于今日哉。
岳法師曰。
此公就我學(xué)俱舍。
蓋欲以同事攝耳。
妙莊嚴(yán)世善知識。
非此公而誰。
振法師曰。
此公就我學(xué)迦延。
蓋欲以贊成我也。
夫以大道而下問于小術(shù)。
是非回象龍于免徑邪。
貞觀八年。
詔住弘福寺定業(yè)益進(jìn)。
嘗夢登無量壽佛手遂像彌陀一座常擬系念方欲遁之山林以終其身。
眾挽留請。
開涅槃至諍論而魔事作。
因反慈悲寺臥疾。
見佛來迎而瞑。
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也。
春秋五十有九。
葬高陽原后于城之西南隅。
起塼塔徙遺骸供養(yǎng)。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五 義解篇十一
釋玄會。
字懷默。
俗姓席氏。
其先豳土安定人也。
遠(yuǎn)祖因官故。
又居京兆樊川之秘坂焉。
年十二。
精苦絕倫。
欣志捐俗。
而儀相秀挺有異神童。
隋漢王諒。
見而奇之。
奏度出家。
仍住海覺寺。
為總法師弟子。
自落采之后即預(yù)講席專志涅槃。
勤至之功倫等推尚。
總深會之解也。
舉為覆述。
所以槃節(jié)拘致由來擁慮者皆剖決。
通釋泠然可見。
時大賞之以為涅槃之后胤也。
因爾改前舊章更新戶牖穿鑿之功。
難與讎抗。
造涅槃義章四卷。
義源文本時文釋抄部各四卷。
自延遠(yuǎn)輟斤之后。
作者祖述前言。
惟會一人獨稱孤拔。
武德之始。
學(xué)觀大張。
沙門曇獻(xiàn)道開國望。
造慈悲寺奏會以為寺主。
經(jīng)始惟新法務(wù)連續(xù)。
引接后昆。
講揚此部將四十遍。
于時同侶同業(yè)相推元席。
而讓以成治。
雅為學(xué)宗性慕人法不濫尊嚴(yán)。
但有法座皆通咨聽。
縱己舊聞傾如新渴。
斯敬重之極。
末象罕遇也。
總法師曰。
吾非圣人。
何得此子入吾室乎。
相法師曰。
經(jīng)云。
后五百歲有福智者。
此子謂乎。
法之大將豈不然乎。
岳法師曰。
此公就我學(xué)俱舍者。
同事攝也。
愿以妙莊嚴(yán)世值善知識矣。
振法師曰。
此公就我學(xué)迦延者。
之贊成吾學(xué)耳。
以我小術(shù)不恥下問乃回龍象于兔徑也。
吾何言哉。
貞觀八年又敕住弘福寺。
講事都廢專修定業(yè)。
夢登佛手號無量壽。
遂造彌陀像一座。
常擬系心作身同觀。
欲入山林寺眾勸住請講涅槃。
至藤蛇喻。
忽有異蛇。
從栿而下顧視四方。
尋即不見。
講至諍論常有魔事。
因茲遘疾還返慈悲。
見佛來迎因而氣盡。
春秋五十有九。
即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也。
合邑聞知悲涼及。
葬于高陽原。
晚又收其遺骸于故城西南隅。
起塼塔供養(yǎng)。
自會之弘道也。
溫柔在性弘贍為心。
遠(yuǎn)近流寓投造非一。
而能推心接誘。
惟法是務(wù)。
晚又常坐乃終身世。
僧惠寬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習(xí)禪六
釋惠寬。
姓楊氏。
益州綿竹孝水人。
父名瑋。
元是三洞先生五經(jīng)博士。
崇信道法無敦釋教。
所以綿梓益三州諸俗。
每歲率送租米投于瑋。
令保一年安吉。
皆與章符而去。
而車馬擁門如市。
初時瑋妻懷孕。
心性改異辛鯹惡厭。
乃生一女名為信相。
性好閒靜無緣嗜欲。
后又懷妊。
身極安隱恒有異相。
及其生也母都不覺。
忽然自出都無惡露。
然有異香。
又不啼叫。
乃至有識未曾糞穢淋席。
父母抱持方乃便利。
即寬身也。
而臂垂過膝。
性恒香潔不近腥臊。
年五六歲與姊信相于靜處坐禪。
二親怪問。
答曰。
佛來為說般若圣智界入等法門。
共姊評論法相。
父是異道不解其言。
附口錄得二百馀紙。
有龍懷寺會師。
聞有奇至其所父以示之。
會曰。
并合佛經(jīng)無所參錯。
有異禪師不知何來。
于凈慧寺入火光三昧。
召彼女來。
及至不入。
云是火聚。
禪師曰。
何不以水滅之。
女即作水觀。
滅火而入。
禪師驗知深入諸定。
勸令出家。
父母受娉。
及婿家不許。
諸道俗官人為出財贖之。
因有度次姊與寬身俱時出家。
時隨蜀王秀在益。
請入城內(nèi)。
妃為造精舍。
鎮(zhèn)恒供養(yǎng)。
嘗出于路。
人有疑者。
尼召來曰。
莫于三寶所生異心。
自受罪苦。
彼人悔過。
有造功德須物者。
燒香祈請掘地獲金無不充足。
斯事非一。
至于食飲欲食便食。
不食乃經(jīng)歲序。
時人目之圣尼。
即今本寺猶號圣尼寺也。
寬年十三常樂獨坐。
面無怒言常謙下。
依空慧寺胤禪師龍懷寺會阇梨所。
隨聞經(jīng)律。
一覽無遺。
未聞之經(jīng)曾不知義。
有難問者皆為通之。
初造龍懷寺。
會有徒屬二百馀人。
并令在役。
唯放于寬。
有怨及者。
會曰。
斯人是吾本師。
何得使作。
昔周滅法。
相禪師隱于南山。
及隋興教辭師還蜀。
嘗受囑云。
汝還蜀土大有徒眾。
有名惠寬。
可將攝也。
我憶此事。
計師死日當(dāng)寬受生。
無得致怪。
自爾在山依閑業(yè)定。
年三十還綿竹教化四遠(yuǎn)。
聞名見形并舍邪歸正。
其俗信道。
父母皆道歸佛。
舍宅為寺。
于今見在。
綿竹諸村皆為立寺。
堂殿院宇百有馀所。
修營至今。
年常大齋道俗咸會。
正月令節(jié)。
成都寺七十縣。
競迎供待。
有大功德須得經(jīng)營。
但請寬至施物山積。
貞觀中有僧名策。
持咒有驗。
于洛縣忽死見閻王。
曰比獄中罪人多。
應(yīng)為誦咒。
并請寬師講地獄經(jīng)。
從此得穌。
經(jīng)月不作。
復(fù)更悶絕。
閻王大怒。
命牛頭使打鐘子百下。
我令誦咒講經(jīng)。
為眾生故何不作。
策穌已即從洛縣往綿竹三十里。
未至疲臥。
忽有異旋風(fēng)。
吹起須臾至寬所。
正集轉(zhuǎn)經(jīng)。
告策曰。
昨所住處大為勞苦。
為眾生者不得辭苦。
即令策登坐誦咒。
大眾聞皆流汗。
寬仍集眾講地獄經(jīng)。
貞觀二十年。
綿竹宋尉云。
我不信佛。
唯信周孔。
然我兩度得佛力。
一為人在門側(cè)小便。
置佛便止。
一為冬月落水。
燒木佛自炙。
寬聞之致書曉喻。
宋曰。
此道人徵異者。
當(dāng)試有靈不。
取書名處用拭大便。
當(dāng)即糞門裂腳起不得。
自唱我死。
即召寬來。
雖悔過造經(jīng)像。
盈月便卒。
什邡縣陳家舍邪信佛。
以竹園為寺。
寬指授分齊。
爾許可為僧院。
中間一分堪立佛堂。
即斷一竹上豎標(biāo)云。
此分齊處欲造佛寺。
當(dāng)時生竹自乾。
佛堂斷竹泉水上涌。
尋掘數(shù)尺獲大石。
石下金瓶舍利七粒。
寬禮拜更請。
遂放光乃盛滿合。
四遠(yuǎn)又集寺今見在。
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春秋七十卒于凈慧寺。
未終一月。
有五百神人長丈馀服天衣。
持華香及紫金華臺。
從西方來迎。
寬辭不堪。
發(fā)遣令去。
又于終日。
放羊從市向房悲數(shù)十聲。
至夜索水沐浴新衣跏坐執(zhí)爐已。
命打無常鐘。
聲遍郭聞。
合郭咸集。
曰阇黎涅槃去。
空中哭聲。
寺內(nèi)光明莫測其來。
道士等謂言燒守。
驚走來寺。
乃知其非。
自此入定。
氣盡乃知永逝。
寺內(nèi)三橋。
一當(dāng)寬房堂。
夜梁折聲震寺內(nèi)。
明旦官人道士咸來慟哭。
寺中蓮池。
池水忽乾。
紅蓮變白。
寺中大豫樟樹三四人圍。
忽自流血。
血流入澗。
澗水皆赤。
月馀方息。
又十七級塼浮圖高數(shù)十丈。
裂開數(shù)寸。
又有雙鵝不知何來。
向靈鳴叫伏地不去。
葬時隨送出郭失之。
往無為山。
去寺二十里。
黑云團空隨行注雨。
草木隨靡至山方散。
葬后縣內(nèi)道俗。
七歲已上著服泣臨。
如是三年。
爾后至今凡設(shè)會家。
皆設(shè)兩座。
一擬圣僧。
一擬寬也。
今猶獲供送本寺。
靈相在山瑞坐如在。
自初至今竟無蟲血污穢朽腐之。
斯則豈非不退菩薩身無萬戶蟲耶不然何以若此。
僧崇圭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6—841 【介紹】: 唐僧。汝州郟城人,俗姓姜。父為商佐于鞏洛間。父亡,遂出家。年十八,得通經(jīng)業(yè)。俄游南岳,棲息數(shù)年,后住潤州茅山棲霞寺。李德裕鎮(zhèn)浙西時,延住慈和寺,與談甚契。次年,遷居嵩山岳寺。文宗開成元年,李德裕請住洛陽龍興寺。兩京僧俗,多從問道。卒后,白居易為撰塔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陜之姜氏子。其先以儒術(shù)致顯貴。自天寶來。亂離相繼。父因商賈鞏洛間而喪焉。圭嘅然行求出家。年十八。以試經(jīng)得度。無何游南岳。棲息者數(shù)年。又依南徐茆山之棲霞寺。聲譽益起。會贊皇李公德裕。廉問是邦。延見于慈和寺。與語意相得。圭曰。吾有幽憂之疾。城隍聚落??删锰幰?。 明年抵嵩少掛錫岳寺。大和戊申。洛旱。惟岳中雨不愆候?;蛞詾楣缰滤性?。開成初。贊皇公入相。請闡化于洛之龍興寺。其所提唱。本秀公而利益多矣。既而唱滅。壽八十六。會昌元年八月十日。遷全身于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銘。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崇圭。
姓姜氏。
郟城人也。
門傳儒素相綴簪裾。
自天寶已來。
安史之亂侵?jǐn)⊥趼浴?div id="c86u808" class='inline' id='people_14016_2_5_comment'>
家族遷蕩父為商賈。
趨利遵涂。
于鞏洛間父亡于逆旅。
圭慨責(zé)曰。
少遭不造。
孑遺哀煢遂議出家。
至年十八經(jīng)業(yè)蔚通得度。
俄有云水之興游南岳。
棲息數(shù)齡起回樂南徐茅山。
乃依棲霞寺。
圭已登徑門道聲洋溢。
會贊皇李公德裕廉問是邦。
延諸慈和寺。
一交雅談如游形器之外。
曰吾有幽憂之疾。
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
明歲遂行重抵嵩少居于岳寺。
太和戊申歲。
洛下亢陽。
唯岳中雨信相繼。
或謂為圭之德動龍神之故也。
開成元年贊皇公攝冢宰。
請圭于洛龍興寺化徒。
兩京緇白往來問道。
檀施交駢。
其所談法宗秀之提唱。
獲益明心者多矣。
忽告眾決別。
入方丈而滅。
春秋八十六。
白侍郎撰塔銘。
會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云。
次淮南都梁山釋全植。
姓芮。
光州人也。
少稟異操。
自言學(xué)作佛度生去。
忽投本州榮光禪院大智下求度。
師頗嚴(yán)謹(jǐn)。
約其誦經(jīng)受具后至洛陽參問禪法。
徹了無疑。
辭師觀方。
至淮南都梁山建立茅舍。
太守衛(wèi)文卿命于州治長壽寺化徒。
衛(wèi)侯問將來佛法隆替若何。
植曰。
真實之物無振。
自古于今往復(fù)軌躅。
有為之法四相遷流。
法當(dāng)堙厄。
君侯翹足可見。
預(yù)言武宗毀教也。
植終年九十三。
門人建塔立碑。
會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浮圖焉。
韋昉 朝代:后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人。
仕后蜀。
登第,出知簡州。
后暴卒。
傳說嘗夜泊涪陵江,遇龍女以騎迎入宮,其卒系龍女遣信相召。
聞于朝,敕命昉為北海水仙。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俗姓王,潼川人,號正覺。少為進(jìn)士有聲,后出家昭覺寺。晚年從五祖演和尚學(xué)道,頗有聲譽。出主保福寺卒。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宗顯號正覺。潼川王氏子也。少選為進(jìn)士有聲。嘗晝掬溪水為戲。至夜思之遂見水泠然盈室。欲汲之不可得。忽爾塵境自空嘆曰。吾世網(wǎng)裂矣。往依昭覺白公得度。蕭然一衲隨眾咨參。一日白公問。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會。忽于言下頓悟曰。釘殺腳跟也。白拈起拂子曰。這個又作么生。顯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歷叢林。晚登五祖見演和尚問。未知關(guān)棙子。難過趙州橋。如何是關(guān)棙子。祖曰。汝且在門外立。顯進(jìn)步一踏而退。祖曰。許多時茶飯元來也有人知滋味。明日入室。祖見顯便問。是昨日問話僧否。我固知爾見處。秖未過得白云關(guān)在。顯珍重便出。時圓悟為侍者。乃以白云關(guān)意扣悟。悟曰。直下會取。顯笑曰。我不是不會。祇是未諳。待見這老漢共伊理會一上耳。次日祖往舒城。顯與悟繼往。適會于興化。祖問記得曾在那里相見來。顯曰。全火秖候。祖顧悟曰。這漢饒舌。后游廬山回舉高高峰頂立話所得之意。白五祖。祖曰。吾嘗以此事詰先師。先師曰。我曾問遠(yuǎn)和尚。遠(yuǎn)曰。貓有軟血之功?;⒂衅鹗?。非索達(dá)本源不能到也。顯侍之久。祖鐘愛之。辭返蜀祖為小參。復(fù)送之以頌曰。離鄉(xiāng)四十馀年。一時忘卻蜀語。禪人回到成都。切須記取魯語。顯歸昭覺。白公尚無恙。再侍之聲譽藹然。初出住長松。次主保福。大張爐鞴。煅煉四方學(xué)者。故龍象多出其輪下焉。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顯。
潼川王氏子。
少舉進(jìn)士。
有聲。
嘗掬溪水為戲。
至夜思之。
見水。
泠然盈室。
欲汲不可。
而塵境自空。
悟曰。
吾世網(wǎng)裂矣。
往依白得度。
隨眾咨參。
一日白問。
高高峰頂立。
深深海底行。
子如何會。
顯于言下頓悟。
曰。
釘殺腳跟也。
白舉起拂子。
顯一笑而出。
服勤七祀。
南游見五祖演和尚。
久處侍寮。
澈法底蘊。
四十馀年始還。
時白尚無恙。
舉應(yīng)長松。
遷保福信相
太常卿蘇元老。
序其語錄云。
頃者吾蜀。
但以講席律壇。
為無等等法。
未知祖道之高。
晚得真覺勝禪師。
自黃檗。
闡化成都昭覺寺。
初會易之廣大。
變動周流六虛者。
又原道之微妙。
混成先天地生者。
遂言曰。
吾法函蓋乾坤不為大。
銷殞虛空不為難。
當(dāng)體現(xiàn)成。
隨用立具。
西南緇素。
驟聞?wù)叨唷?div id="oawme6m" class='inline' id='people_24659_2_50_comment'>
瞪瞢不入。
久各憮然。
莫不失喜落涕。
恨遭遇之晚。
勝禪師既歿。
紹禪師繼之。
其法猶勝禪師也(紹即白)。
而化度加眾。
紹禪師既歿。
顯禪師繼之。
其法猶紹禪師也。
而緣合加盛。
前住長松。
今居保福。
皈依之侶未可計。
濟拔之功未有艾也。
嗚呼。
釋迦別傳。
迦葉親授。
西天祖師所護(hù)念。
中華耆宿所承襲。
遐哉邈矣。
不圖今日及吾身親見之。
然師奧句微言。
某未敢窺測。
聊舉大略。
曉吾黨新發(fā)意者。
蘄與交臂作舞。
同趍師門云。
蓋其為時賢致嘆。
如此。
明河曰。
顯出蜀得東山。
磨淬最久。
始臻源奧。
及出世。
獨為紹覺燒香。
議者謂。
其以小技溷掩道望。
以故情謬紊師承。
叢林目為顯牛子云。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宗顯,字正覺,潼川王氏子也。少選為進(jìn)士,有聲于時。嘗晝掬溪水為戲,至夜思之,遂見水泠然盈室,欲沒之不可得,忽爾塵境自空,嘆曰:“吾世網(wǎng)裂矣?!蓖勒延X白公得度,蕭然一衲,隨眾咨參。一日,白公問:“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會?”忽于言下頓悟,曰:“釘殺腳跟也?!卑啄槠鸱鹱釉唬骸斑@個又作么生?”顯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歷叢林,晚登五祖見演,問:“未知關(guān)捩子難過趙州橋,如何是關(guān)捩子?”演曰:“汝且在門外立。”顯進(jìn)步一踏而退。演曰:“許多時茶飯,原來也有人知味?!泵魅?,入室,演問:是昨日問話僧否?我固知爾見處,秪未過得白云關(guān)。顯珍重便出。時圓悟為侍者,乃以白云關(guān)意扣悟,悟曰:“直下會取?!憋@笑曰:“我不是不會,秪是未諳得耳?!贝稳?,演往舒城,顯與悟繼住,適會于興化,演問:“記得曾在何處相見?”顯曰:“全火秪候。”演顧悟曰:“殊饒舌?!焙笥螐]山,回舉“高高峰頂立”話所得之意白演,演曰:“吾嘗以此事詰先師,先師曰:‘我曾問遠(yuǎn)和尚,遠(yuǎn)曰貓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素達(dá)本源,不能到也?!憋@侍之久,演鐘愛之。辭返蜀,演為小參,復(fù)送之以頌曰:“離鄉(xiāng)四十馀年,一時忘郤蜀語。禪人回到成都,切須記取魯語。”顯歸昭覺,白公尚無恙,再侍之,聲譽藹然。初出住長松,次主保福,大張爐鞴,煆煉學(xué)者,故龍象多出其門。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宗璉(一○九七~一一六○),號窮谷,俗姓董,合州云門(今重慶合川東北)人。
幼師廣化了達(dá),剃度后,往參信相昌禪師。
又扣月庵于道吾,隨居福巖。
晦跡南岳二十年,居思大三生藏,因號璉三生。
晚住荊門軍玉泉寺。
為南岳下十六世,大溈月庵善果禪師法嗣。
高宗紹興三十年卒,年六十四。
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九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宗璉。合州石照人。董氏子。幼時有僧過其家。目師爽異。指燈試問之曰。燈照汝。汝照燈耶。師曰。燈亦不照我。我亦不炤燈。中間無一物。兩處見功能。僧訝之。勉令參訪。歷叢席。后于月庵果公言下知歸。開法于玉泉。扁其室曰窮谷。劉??鎮(zhèn)荊南。造訪問其命名之義。師曰。心盡曰窮。性凝曰谷。隨響應(yīng)聲。不疾而速。其應(yīng)對機辯。類如此。不減皓公也。嘗云。此事不在有言。不在無言。不礙有言。不礙無言。古人垂一言半句。正如國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橫說豎說。秖要控人入處。其實不在章句上。今時不能一徑徹證根源。秖以語言文字。而為至道。一句來。一句去。喚作禪道。正似鄭州出曹門。從上宗師會中。往往真?zhèn)€以行腳為事者。才有疑處。便對眾決擇。祇一句下。見地明白。造佛祖直指不傳之宗。與諸有情。盡未來際。同得同證。猶未是泊頭處。豈是空開唇皮胡言漢語來(云云)。如此開示。亦剴切條明。能作人之氣。未詳師所終。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六
釋福聚,字文海,號二愚。
姓駱氏,義烏人也。
父林,母載氏。
夙契凈根,并修善果。
嘗夢月華流輝,著身皆白,感而有孕。
誕育之夕,神光下燭。
暗室生明,閭里驚異。
方及髫齡,獨自度橋。
駭墜水中,不能游泳。
頃之,似聞人語曰:紹隆之業(yè),其在斯乎。
少焉浮出,因得拯救。
由是永念慈航,歸心普濟。
年近志學(xué),依溧水上方寺靜生剃染。
初習(xí)講誦,漸通義趣。
日禮佛號,自課清修。
苦行十年,志慮湛定。
乃詣寶華得戒于閔緣,外檢律表,內(nèi)澈圓光。
尋事游參,經(jīng)歷八載。
嘗叩天童天目,默印深契。
咸以肩承正法,遠(yuǎn)相期許。
然機鋒捷悟,終屬言筌。
波提木叉,乃照寶相。
復(fù)上華山,閔已遷化,珍輝主席。
方以真如正覺,丕倡宗風(fēng)。
既承洽契,遂令入室。
未幾,珍輝示疾,親付祖衣。
彌扇戒芬,龍象景從。
鳴鶴九皋,聲聞于天。
時世宗耄勤,深求梵典。
延攬高僧,研味弘旨。
雖秦徵童壽,漢請摩騰,道契冥符,蔑以加茲。
雍正十二年春,福聚奉詔入都,卓錫憫忠寺。
屢承圣眷,寵幸時臨。
討窮藏法,實悅帝心。
憫忠主席法藏律師,同出南山,方敷講座。
仰福宿德,瞻此帝徽,如爝火見日,光耀自息。
私維遠(yuǎn)引,以避賢智,未幾遷化。
而世宗傾慕益切,恩渥載隆。
復(fù)新厥廟,更稱法源。
御制碑文,立石廡下。
垂茲宸翰,播揚弘獎。
特開戒壇,命和碩莊親王及內(nèi)府官從,董理壇事,普給衣缽,傳授法戒。
期中弟子千八百九人,吁亦盛矣。
在昔世尊常隨聽法,才千二百五十人,茲乃過之。
家國休祥,德人爰降。
上下孚應(yīng),有感斯通。
是以宏戒之日,天朗氣清,慶云微蔭,倏焉龍見,圍繞中庭。
四眾嗟異,傳為奇瑞。
乃臨壇講畢,逡巡靜退,堅請還山。
蓋澹定之懷,本無留戀。
欲得三昧,永離十纏。
于是憫忠繼席慧寬,,別創(chuàng)寺宇,名曰“定慧”。
而法源嗣位,更傳弟子性實。
由茲得徒,遂辭帝里,言旋華山。
復(fù)蒙賜紫,贈施有加。
重發(fā)內(nèi)帑,修飾寶華。
殿宇寮舍,百美具臻。
榮光絢赫,一時無比。
四方緇白,皈向彌殷。
敷筵舉拂,日不暇給。
嘗以世宗所示心要,誘掖初機,參考推尋,老而彌篤。
課馀所輯,有《瑜伽補注》、《施食儀觀》、《南山宗統(tǒng)》、《寶華志馀》諸編。
寂于乾隆乙酉八月二日,壽八十,臘七十,坐夏五十有四。
依法阇維,金光燭天。
燼馀,獲舍利數(shù)十,?,撊缰?。
弟子八十二人,建窣都于龍山之巔。
性實于乾隆癸亥,為建壽塔于京都彰儀門外柳巷村,和碩顯親王為之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