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道妙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6—588 【介紹】: 隋僧。
蒲州桑泉人。
俗姓王。
年弱冠聽妙法師講《涅槃》,深悟其旨,遂舍俗服出家,隱太行山百梯寺。
后宇文泰深敬之,為之立云居寺。
北周武帝建德時以宏義折服陳使周宏正之問難,授為國統(tǒng)。
及武帝廢佛教,隱于太行山,屏跡人世。
入隋,法服執(zhí)錫至朝廷向帝面申佛家宏理,乃從度僧、建佛寺之請。
自此,佛教復(fù)興。
尋奉敕住延興寺,拜平等沙門。
著有《涅槃義疏》及《寶性》、《仁王》等疏。
全隋文·卷三十五
曇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住京師延興寺,開皇八年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蒲州桑泉王氏也。
其先仕齊周。
世皆致貴顯而延尤嗜學(xué)。
年十六。
偶聽妙法師講涅槃。
遂出家。
逮弱冠。
即就開演。
義理融貫。
詞辨優(yōu)贍。
識者敬慕焉。
每曰。
佛性寔涅槃宗極是誠游神之府也。
既進(jìn)具。
更聽華嚴(yán)大論十地地持佛性寶性等。
部皆統(tǒng)津準(zhǔn)的。
超略前導(dǎo)。
嘗顧影曰。
余與爾久處淪潛。
今猶飄泊。
將同精思要道。
樂志窮山。
可乎。
遂隱于太行百梯寺。
即中朝山也。
山有薛居士者。
聞見該博。
謁延以方圓動靜請賦。
延應(yīng)聲曰。
方如方等城。
圓如智慧日。
動則識波浪。
靜類涅槃室。
薛驚嘆以為未嘗見。
爾后往來。
恒質(zhì)疑義。
延念著涅槃疏。
夜夢人白服白馬。
談授經(jīng)旨。
而馬髦尾拂地。
延則手執(zhí)馬鬃。
覺而知為馬鳴大士。
委寄宗綱之兆。
疏成。
遂陳于州治仁壽寺舍利塔前。
禱曰。
若幽致微達(dá)愿示明靈。
如無所感。
誓不傳授。
言訖。
卷軸光明竟夜。
塔中舍利。
放光接之。
亙?nèi)龝円埂?div id="ptnxbd5" class='inline' id='people_11806_2_53_comment'>
表聞。
帝悅。
詔延就講。
僉議以比遠(yuǎn)公所制云。
延既長講。
帝常送供。
然猶以百梯路遠(yuǎn)。
為卜中朝西嶺形勝之地。
造云居寺。
給以國俸。
玄侶如歸。
建德中。
陳使周弘正來聘。
朝廷聞其才辯。
議擇所以抗論者。
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承詔舉延是日帝躬御法筵觀聽。
而弘正誠為勍敵。
僧望二人皆挫衄不振。
群僚失色。
于是延居坐末。
不次而起。
帝曰位未至。
何遽起也。
延曰。
若是他方大士。
固足仰煩諸德。
今遠(yuǎn)國微臣。
在小僧堪任其事。
徑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不禮三寶。
答曰自力有馀奚待加助帝大悅。
弘正方構(gòu)責(zé)致難。
延復(fù)引義開辟。
而弘正頗挾譏調(diào)用前殿后。
延乘勢窘辱。
事同拉朽。
弘正即頂拜。
自陳云。
弟子往來三國。
訪可師者。
不圖今日乃遇于此。
及弘正辭歸。
宿構(gòu)風(fēng)云山海詩四十首。
上延。
延一經(jīng)目。
命筆和之。
辭意清美。
弘正益悅服焉。
遂跪而啟曰。
愿示一言。
佩之終身。
延曰。
為賓設(shè)席賓不坐離人極遠(yuǎn)熱如火規(guī)矩之用皮中裹。
弘正曰。
敢不奉教。
俄詔授國統(tǒng)。
武帝廢教。
諫不聽。
居隱太行。
帝屢以輔弼徵。
不出。
天元間。
帝疾。
詔仍立尊像度菩薩僧二十人。
延有名焉。
然猶以未全形服不許。
逮隋革命。
即祝發(fā)服僧伽黎。
執(zhí)錫來廷。
遽先奏曰。
敬聞皇帝。
以四海為務(wù)。
而勞神佛法。
天下幸甚。
帝曰。
弟子久有此意。
所恨未能如愿耳。
遂與論復(fù)教端緒。
請多度僧。
詔先度千人以副其請。
所廢伽藍(lán)。
并從脩舉。
僧亦自爾而度者多矣。
遷都龍首。
詔給地于廣恩坊。
立延眾寺。
以處法師。
開皇四年。
詔改延眾。
為延興。
且改舊所居云居寺。
為棲巖寺。
詔太樂令齊樹。
提造中朝山。
佛曲以傳世。
供養(yǎng)一日。
詔賜寺燭。
始至。
未爇而自明。
延奇之。
以事聞。
因又改延興為光明。
后復(fù)別建光明寺。
六年旱。
集僧二百于正殿祈雨。
無應(yīng)。
帝謂延曰。
天何由而久不雨。
延奏以事由一二。
帝與群僚。
莫達(dá)一二之意。
詔京兆太守蘇威問之。
答曰。
上愆玄化。
下違治術(shù)。
此在陛下萬機之主。
諸公毗贊之臣。
故雨而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躬祈雨。
詔延登御座。
南面授戒。
帝及百官五品已上。
咸席地。
北面受八戒。
日正中且訖事。
忽天起片云。
須臾遍布甘霔。
沾足近遠(yuǎn)。
帝悅。
賜帛三百匹。
延一時散給悲敬殆盡。
寺主道睦。
嘗告以糧可僅支兩食。
急散眾則庶幾。
延曰。
使都竭。
眾乃散。
明日詔送來二十車。
項又遺以五百石別饋延。
方薦饑。
僧侶賴以安堵。
延非有先見。
詎臻此。
詔拜平等沙門。
錄天下僧尼事。
犯刑網(wǎng)者。
對之涕泣。
使慚愧懺悔而后已。
開皇八年八月十三日。
終于所住寺。
壽七十三。
遺表不錄。
帝哀慟。
王公以下。
并往吊臨。
罷朝三日。
賻五百匹。
齊千僧。
以舉靈輿。
弟子沙門童真洪義通幽覺朗道遜玄琬等則秉香爐前導(dǎo)。
文武職僚。
如膝王咸被發(fā)徒跣而從。
阇維于終南之下。
俄詔齋三千僧于阇維地。
齋畢舉火。
天無云翳。
而細(xì)雨飄灑。
眾嘆以為何異如來入滅。
而諸天墮淚之狀哉。
延長九尺五寸。
手垂過膝。
目不邪視。
而光射尺馀。
容止邕肅。
風(fēng)骨奇峻自其師上權(quán)衡教門飲食衣裳出乘輿之副。
其富貴亦至矣。
然而卑牧慈誘。
自他兼利。
度量渾融。
誠莫窺其涯涘也。
平居祈生安養(yǎng)。
注想不移。
未終之前。
寺鄰任金寶父子猶信向見空中。
幡蓋列柩前兩行而引。
由寺之南。
達(dá)于西山。
內(nèi)史薛道衡白吊有文。
見別集。
續(xù)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篇四
釋曇延。
俗緣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歷齊周。
而性協(xié)書籍鄉(xiāng)邦稱敘。
年十六因游寺。
妙法師講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討深致。
出言清越厲然不群。
時在弱冠便就講說。
詞辯優(yōu)贍弘裕方雅。
每云。
佛性理為涅槃宗極。
足為心神之游玩也。
延形長九尺五寸。
手垂過膝。
目光外發(fā)。
長可尺馀。
容止邕肅慈誘汎博。
可謂堂堂然也視前直進(jìn)顧必轉(zhuǎn)身。
風(fēng)骨陶融時共傳德。
及進(jìn)具后。
器度日新機鑒俊拔。
遐邇屬目。
雖大觀奧典。
而恐理在膚寸。
乃更聽華嚴(yán)大論十地地持佛性寶性等諸部。
皆超略前導(dǎo)統(tǒng)津準(zhǔn)的。
自顧影而言曰。
與爾沈淪日久。
飄泊何歸。
今可挾道潛形精思出要。
遂隱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謂中朝山是也。
時山中有薛居士者。
學(xué)總玄儒多所該覽。
聞延年少知道夙悟超倫。
遂從而謁焉言謔相高未之揖謝。
薛乃戲題四字。
謂方圓動靜。
命延體之。
延應(yīng)聲曰。
方如方等城。
圓如智慧日。
動則識波浪。
靜類涅槃室。
薛驚異絕嘆曰。
由來所未見。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爾后恒來尋造質(zhì)疑請義。
延幽居靜志欲著涅槃大疏。
恐有滯凡情。
每祈誠寤寐。
夜夢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馬。
騣尾拂地而談授經(jīng)旨。
延手執(zhí)馬騣與之清論。
覺后惟曰。
此必馬鳴大士。
授我義端。
執(zhí)騣知其宗旨。
語事則可知矣。
便述疏說偈曰。
歸命如來藏。
不可思議法等。
纘撰既訖。
猶恐不合正理。
遂持經(jīng)及疏。
陳于州治仁壽寺舍利塔前。
燒香誓曰。
延以凡度仰測圣心。
銓釋已了具如別卷。
若幽微深達(dá)愿示明靈。
如無所感誓不傳授。
言訖涅槃卷軸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稱慶。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輝耀不絕。
上屬天漢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來謁拜。
其光相所照。
妙法師大同。
則師資通感也。
乃表以聞。
帝大悅敕延就講。
既感徵瑞便長弘演。
所著文疏詳之于世時諸英達(dá)僉議。
用比遠(yuǎn)公所制。
遠(yuǎn)乃文句愜當(dāng)。
世實罕加。
而標(biāo)舉宏綱通鏡長騖。
則延過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聲尤相欽敬。
躬事講主親聽清言。
遠(yuǎn)近馳萃觀采如市。
而獲供事曾不預(yù)懷。
性好恬虛罔干時政。
大祖以百梯太遠(yuǎn)咨省路艱。
遂于中朝西嶺形勝之所。
為之立寺。
名曰云居。
國俸給之通于聽眾。
有陳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經(jīng)籍辯逸懸河。
游說三國抗敘無擬。
以周建德中年銜命入秦。
帝訝其機捷舉朝恧采。
敕境內(nèi)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巖穴遁逸高世者。
可與弘正對論。
不得墜于國風(fēng)。
時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夙承令范。
乃表上曰。
曇延法師器識弘偉風(fēng)神爽拔。
年雖未立而英辯難繼者也。
帝乃總集賢能期日釋奠。
躬御禮筵朝宰畢至。
時周國僧望二人倫次登座。
發(fā)言將訖尋被正難。
徵據(jù)重疊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延座居末第未忍斯慚。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輒起。
延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臨。
今乃遠(yuǎn)國微臣小僧足堪支敵。
延徑升高座。
帝又曰。
何為不禮三寶。
答曰。
自力兼擬。
未假圣賢加助。
帝大悅。
正遂搆情陳難。
延乃引義開關(guān)。
而正頗挾機調(diào)用前殿后。
延乘勢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頂拜伏膺。
慨知歸之晚。
自陳云。
弟子三國履歷。
訪可師之師。
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
即請奉而受戒。
晝夜咨問永用宗之。
及返陳之時。
延所著義門并其儀貌。
并錄以歸國。
每夕北禮以為曇延菩薩焉。
初正辭延日。
預(yù)構(gòu)風(fēng)云山海詩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延。
以留后別。
及一經(jīng)目竟不重尋。
命筆和之。
題如宿誦。
酬同本韻。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無陳對。
乃跪而啟曰。
愿示一言緘諸胸臆。
延曰。
為賓設(shè)席賓不坐。
離人極遠(yuǎn)熱如火。
規(guī)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則常存意矣。
帝以延悟發(fā)天真五眾傾則。
便授為國統(tǒng)。
使夫周壤導(dǎo)達(dá)。
延又有功。
至武帝將廢二教。
極諫不從。
便隱于太行山。
屏跡人世。
后帝召延出輔中使屢達(dá)。
而確乎履操。
更深巖處。
累徵不獲。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開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為菩薩僧。
延預(yù)在上班。
仍恨猶同俗相。
還藏林藪。
隋文創(chuàng)業(yè)未展度僧。
延初聞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執(zhí)錫來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陳曰。
敬問。
皇帝四海為務(wù)無乃勞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延曰。
貧道昔聞堯世。
今日始逢云云。
帝奉聞雅度欣泰本懷。
共論開法之模孚化之本。
延以寺宇未廣教法方隆。
奏請度僧以應(yīng)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dāng)?shù)。
敕遂總度一千馀人以副延請。
此皇隋釋化之開業(yè)也。
爾后遂多。
凡前后別請度者。
應(yīng)有四千馀僧。
周廢伽藍(lán)并請興復(fù)。
三寶再弘功兼初運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龍首。
有敕于廣恩坊給地。
立延法師眾。
開皇四年下敕改延眾可為延興寺。
面對通衢。
京城之東西二門。
亦可取延名以為延興延平也。
然其名為世重。
道為帝師。
而欽承若此。
終古罕類。
昔中天佛履之門。
遂曰瞿曇之號。
今國城奉延所諱。
亞是其倫。
又改本住云居。
以為棲巖寺。
敕大樂令齊樹提。
造中朝山佛曲。
見傳供養(yǎng)。
延安其寺宇結(jié)眾成業(yè)。
敕赍蠟燭。
未及將爇而自然發(fā)焰。
延奇之。
以事聞帝。
因改住寺可為光明也。
延曰。
弘化須廣。
未可自專以額。
重奏別立一所。
帝然之。
今光明寺是也。
其幽顯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請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無應(yīng)。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延曰。
事由一二。
帝退與僚宰議之。
不達(dá)意故。
敕京兆太守蘇威。
問延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萬機之主。
群臣毗贊之官。
并通治術(shù)俱愆玄化。
故雨與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請延于大興殿登御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咸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才訖日正中時。
天有片云須臾遍布便降甘雨。
遠(yuǎn)邇咸感。
帝悅之。
賜絹三百段。
而延虛懷物我不滯客主為心。
凡有資財散給悲敬。
故四遠(yuǎn)飄寓投告偏多。
一時糧粒將盡。
寺主道睦告云。
僧料可支兩食。
意欲散眾。
延曰。
當(dāng)使都盡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車。
大眾由是安堵。
惑者謂延有先見之明。
故停眾待供。
未幾帝又遺米五百石。
于時年屬饑薦。
賴此僧侶無改。
帝既稟為師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親咸受歸戒。
至于食息之際。
帝躬奉飲食手御衣裳。
用敦弟子之儀。
加敬情不能已。
其為時君禮重。
又此類也。
敕又拜為平第沙門。
有犯刑網(wǎng)者。
皆對之泣淚。
令彼折伏從化或投跡山林不敢容世者。
以隋開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終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臨終遺啟文帝曰。
延逢法王御世偏荷深恩。
往緣業(yè)淺早相乖背。
仰愿至尊。
護(hù)持三寶。
始終莫貳。
但末代凡僧雖不如法。
簡善度之自招勝福。
帝聞之哀慟敕王公已下。
并往臨吊。
并罷朝三日。
贈物五百段。
設(shè)千僧齋。
初延康日。
告門人曰。
吾亡后。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馀骸依法焚揚。
無留殘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門童真。
洪義通幽覺朗道遜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職僚如滕王等。
例咸被發(fā)。
徒跣而從喪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于終南焚地。
設(shè)三千僧齋。
齋訖焚之。
天色清朗無云而降細(xì)雨。
若阇毗如來之狀也。
大眾驚嗟得未曾有也。
又隋文學(xué)呂叔挺。
美其哀榮碑其景行。
文如別集。
然延恒以西方為正任。
語默之際注想不移。
侍人觀之若在深定。
屬大漸之始。
寺側(cè)有任金寶者。
父子信向。
云見空中幡蓋列于柩前。
兩行而引。
從延興寺南達(dá)于山西。
斯亦幽冥葉贊。
諒非徒擬。
自延之蒞道。
勢總權(quán)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術(shù)行動物情故為七眾心師。
豈止束形加敬。
及聞薨背無不涕零。
各修銘誄贊揚盛業(yè)。
時內(nèi)史薛道衡。
白吊云。
延法師。
弱齡舍俗。
高蹈塵表。
志度恢弘。
理識精悟。
靈臺神宇。
可仰而不可窺。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測。
同夫明鏡矚照不疲。
譬彼洪鐘有來斯應(yīng)。
往逢道喪玄維落紐。
棲志幽巖確乎不拔。
高位厚禮。
不能回其慮。
嚴(yán)威峻法。
未足懼其心。
經(jīng)行宴坐夷險莫二。
戒德律儀始終如一。
圣皇啟運像法再興。
卓爾緇衣郁為稱首。
屈宸極之重。
伸師資之義。
三寶由其弘護(hù)。
二諦藉以宣揚。
信足追蹤澄什超邁安遠(yuǎn)。
不意法柱忽傾仁舟遽沒。
匪直悲纏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師等杖錫挈瓶承風(fēng)訓(xùn)導(dǎo)。
升堂入室具體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慟。
往矣奈何。
其為時賢珍敬如此。
所著涅槃義疏十五卷。
寶性勝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門人弟子紹緒厥風(fēng)。
具見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