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愿誠

相關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8—834 【介紹】: 唐僧。鄭州新鄭人,俗姓王。代宗大歷十二年往嵩山會善寺皓律師受具足戒。德宗貞元間住池陽南泉院,三十年間足不下山。文宗太和初陸公亙等迎請下山,北面申禮。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8—834 俗姓王,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人。肅宗至德二載(757)于密縣出家。代宗大歷十二年(777)于嵩山受戒。后嗣馬祖道一。自德宗貞元十一年(795)住池州南泉山,歷30年不下山。世稱南泉和尚。文宗大和初,宣歙觀察使陸亙請其下山,四方從學者數(shù)百人?!?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一、《祖堂集》卷一六、《景德傳燈錄》卷八有傳。后二書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王氏。
鄭州新鄭人。
至德二年出家。
依密縣大隈山大慧禪師祝發(fā)。
大歷十二年。
愿且壯矣。
尋從嵩山會善寺皓律師。
受具戒。
律藏教部。
靡弗究研。
而卒定宗于大寂門下。
一日為僧行粥次。
馬大師問桶里是什么。
愿云者老漢。
合取口。
作恁么語話。
自馀同參之流無敢徵詰。
貞元十一年。
掛錫池陽之南泉山。
蘘薜以衣。
畬牧以食堙谷刊木。
以辟所處。
毳袍之侶。
交進互退。
填擁庭宇。
示眾云。
道個如如。
早是變了也。
今時師僧。
須向異類中行。
歸宗云。
雖行畜生行。
不得畜生報。
愿云。
孟八郎。
又恁么去也。
有時云。
文殊普賢昨夜三更。
起佛見法見。
每人與二十棒。
趁出院。
趙州云和尚棒。
教誰吃。
愿云。
具道王老師。
過在什么處。
州禮拜而出。
愿一日游莊莊主預備禮相待。
愿問莊主曰。
爭知老僧來排辨如此。
主云昨夜土地見報愿云。
王老師修行無力。
被鬼神覷破。
僧便問。
和尚既是善知識。
為什么卻被鬼神覷破。
答云土地前。
更下一分飯著。
有時云。
江西馬大師。
說即心即佛。
王老師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恁么道。
還有過么。
趙州出禮拜。
時有一僧隨問。
州上座禮拜。
意作么生。
州云。
汝卻問取和尚。
僧問愿適來諗上座禮拜。
意作么生。
答云他卻領得老僧意。
一日捧缽上堂。
黃檗先居第一座不起。
愿問曰。
長老是什么年中行道。
檗云。
空王佛時。
愿云猶是王老師兒孫在。
下去。
一日問黃檗云。
黃金為墻塹。
白銀為壁落。
此是何人居處。
檗云。
是圣人居處。
云更有一人。
居何國土。
檗叉手立云。
道不得。
何不問王老師。
檗卻理愿前話而問。
答云可惜許。
又問黃檗定慧等學如何。
檗云。
十二時中。
不依倚一物好。
云莫是長老見處么。
檗云不敢。
云漿水價且置。
草鞋錢教阿誰還。
一日遇兩堂首座爭貓兒。
愿提起貓兒。
問眾曰。
道得即救取貓兒。
道不得即斬卻也。
眾無對。
即斬之。
趙州自外歸。
愿舉似前話。
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
愿曰汝適來若在。
即救得貓兒。
陸亙大夫問云。
弟子從六合來。
彼中還更有身否。
答云分明記取。
舉似作家。
陸異日又謂曰。
弟子亦薄會佛法。
愿問。
大夫十二時作么生。
陸云。
寸絲不掛。
愿云猶是階下漢。
陸一日向愿道。
肇法師甚奇怪。
解道萬法同根。
是非一體。
愿指庭前牡丹花云。
時入見此一株花。
是夢相似。
示眾云。
王老師賣身。
阿誰要買。
一僧出云。
某甲買。
云不作貴。
價不作賤價。
汝作么生買。
僧無對。
后來臥龍代云。
屬某甲了也。
一日與歸宗麻谷約同。
參禮南陽國師。
及行。
乃于路上。
畫一圓相云。
道得即去。
歸宗坐圓相中。
麻谷作女人拜。
愿云恁么即不須去也。
歸宗云。
是何心行。
愿乃相喚而回。
大和初宣使陸公護軍劉公北面申禮。
迎請下山。
八年甲寅十月二十一日示疾。
俄有白虹貫后峰。
巨石自壓。
聲聞數(shù)十里。
虎繞林木晝號。
識者憂之。
十二月二十五日旦。
忽戒門人曰。
星翳燈幻久矣。
勿謂吾有去來也。
奄爾而逝。
春秋八十七夏。
臘五十八。
弟子契元文暢等。
凡九百人。
皆布衣墨巾。
執(zhí)心喪禮。
奔赴會葬者。
相繼于路。
哀號之聲震林谷。
越明年乙卯。
乃克奉全身于靈塔。
膳部員外郎史館脩撰劉軻撰文勒碑。
追頌德美。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普愿。俗姓王。鄭州新鄭人也。其宗嗣于江西大寂。大寂師南岳觀音讓。讓則曹溪之蒙子也。于愿為大父。其高曾可知也。則南泉之禪有自來矣。愿在孕母不喜葷血。至德二年跪請于父母乞出家。脫然有去羈鞅之色。乃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禪師受業(yè)。苦節(jié)篤勵胼胝皸瘃。不敢為身主。其師異之。大歷十二年愿春秋三十矣。詣嵩山會善寺皓律師受具。習相部舊章究毗尼篇聚之學。后游講肆上楞伽頂入華嚴海會。抉中百門觀之關鑰。領玄機于疏論之外。當其鋒者皆旗靡轍亂。大寂門下八百馀人。每參聽之后尋繹師說。是非紛錯。愿或自默而語。群論皆弭。曰夫人不言乃言爾耳。自后含景匿耀。似不能言者。人以其無法說或扣其關。亦堅拒不泄。時有密賾其機者。微露頭角。乃知其非無法說時未至矣。貞元十一年拄錫池陽南泉山。堙谷刊木以構禪宇蓑笠飯牛溷于牧童。斫山畬田種食以饒。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夫洪鐘不為莛撞發(fā)聲。聲之者故有待矣。太和年初宣使陸公亙前池陽太守。皆知其抗跡塵外為四方法眼。與護軍彭城劉公。同迎請下山北面申禮。不經再歲。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數(shù)百人。太和甲寅歲十月二十一日示疾。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虹貫于禪室后峰。占之者得非南泉謝世乎。是日西峰巨石崩。聲數(shù)十里當晝有乳虎繞禪林。而號。眾咸異之。二十五日東方明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言訖而謝。春秋八十七。僧臘五十八。契元文暢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泣血于山門。赴喪會葬者相繼于路。哀號之聲震于崖谷。乙卯歲門人奉全身于靈塔。從其教也。膳部員外郎史館修撰。劉軻欽若前烈追德頌美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9—830 【介紹】: 唐僧。汴州尉氏人,俗姓李。少隨父官至南康,頻游梵剎,遂出家。后從馬祖道一學于龔公山,挺然出類。憲宗元和七年,于鄂州黃鵠山結茅以居,四方學者多從之。文宗大和元年,牛僧孺出鎮(zhèn)江漢,頗欽重之,奏寺額為大寂院。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東京尉氏之李氏。
小年侍父官南康。
遍游廬山梵剎。
而樂居之。
遂白其父。
愿出家。
既剃發(fā)受具戒。
即習最上乘法。
時大寂禪師。
方聚徒龔公山。
等負杖造焉。
其扣擊之頃挺然。
非儕類可擬。
后住隋州土門。
嘗謁州牧王常侍。
而退將出門。
王呼之云和尚。
等回顧。
王敲柱三下。
等作圓相。
復三撥之。
竟行。
元和七年。
結茅武昌黃鵠山。
日分衛(wèi)以自給。
于是巴蜀荊襄尚玄理者。
無遠不至。
大和元年。
屬相國牛公僧孺。
出鎮(zhèn)三江。
聞等名。
命駕至。
且慮其蘭若之不隸名籍。
特為奏請。
賜大寂。
一日晚參。
眾人皆于等前道不審。
已而等謂眾曰。
適來聲。
向什么處去也。
有一僧。
豎起指頭。
等曰。
珍重。
明日其僧上參次。
等轉身面壁。
作呻吟聲而臥。
謂其僧曰。
老僧兩三日來。
不多安樂。
大德身邊。
有什么藥。
與老僧些少。
僧指凈瓶曰。
者個凈瓶。
什么處得來等曰。
者個是老僧底。
大德底在什么處。
僧曰。
亦是和尚底。
亦是某甲底。
四年十月乃示寂。
享年八十二。
弟子誓通等塔全身。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無等。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負志卓犖辭氣貞正。少隨父官于南康。頻游梵剎向僧瞻像。往即忘歸。既作沙門遇道一禪師在龔公山學侶蟻慕。等求法于其間挺然出類。元和七年游漢上。后至武昌睹郡西黃鵠山奇秀。遂結茅分衛(wèi)。由此巴蜀荊襄尚玄理者。無遠不至矣。大和元載屬相國牛公僧孺出鎮(zhèn)三江。聞等道香普熏遐邇。命駕枉問。風虎相須為法重人。牛公慮其蘭若不隸名籍。特為秦題曰大寂也。憧憧往來堂無虛位。至四年十月示滅。年八十二。弟子誓通奉全身入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憲宗元和中居廬山歸宗寺,善談禪要。白居易貶江州司馬,素重智常,曾與刺史李渤往訪之。卒謚至真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人。生卒年不詳。初唐時禪僧。幼出家,后師六祖慧能?!?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五有傳,存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中唐時禪僧。嗣馬祖道一。憲宗元和中住廬山歸宗禪院,世稱歸宗和尚或赤眼歸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貶江州司馬時,曾從之游。穆宗長慶間,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問禪。卒謚至真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
元和中。
駐錫廬山之歸宗院。
參訪之徒群擁。
樂天白公。
以司馬貶江州。
獲往來咨決心要。
其欽慕之至見輒坐之南面。
而致拜焉。
后李渤自虔州。
以刺史遷。
尤加悅服。
一日問曰。
教中謂須彌納芥子。
固其理也。
又謂芥子納須彌。
亦豈理乎。
常曰。
人言博士讀萬卷書。
是否。
渤曰。
忝得此名。
常曰。
摩頂放踵。
身不過若干尺爾。
萬卷書向何處著。
渤俛首。
頃之。
因嘆賞不能已。
上堂云。
從上古德。
不是無知解。
它高尚之志。
不同常流。
今時不能自成自立。
虛度時光。
從前只是依它知解。
發(fā)言皆滯。
光不透脫。
只為目前有物。
諸子莫錯用心。
無人替你。
亦無汝用心處。
珍重。
僧問如何是玄旨。
常曰。
無人能會。
問曰。
向者如何。
常曰。
有向即乖。
僧曰。
不向者如何。
常曰。
去無汝用心處。
僧曰。
豈無方便。
常曰。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僧曰。
如何是觀音妙智力。
常敲鼎蓋三下云。
還聞否。
僧曰聞。
常曰。
我何不聞。
僧無語。
常打趁。
常與南泉行腳。
一日煎茶相別次。
南泉問曰。
從前與師兄。
商量此事。
彼此已知。
去后或有人問。
畢竟作么生祗對。
常曰。
者一片地。
大好卓庵。
泉曰。
卓庵且置。
畢竟作么生祇對。
常乃翻卻茶銚便起。
泉曰。
師兄吃茶了。
普愿未曾吃茶。
常曰。
作者個語話。
滴水也消不得。
僧問。
此事如何用心。
常曰。
牛皮鞔露柱。
露柱啾啾叫。
凡耳聽不聞。
諸圣呵呵笑。
常因俗官來。
乃拈起帽帶曰。
還會么。
官曰。
不會。
常曰。
莫怪老僧頭風。
不卸帽子。
常入園取菜次。
圓相圍菜一株。
謂眾曰。
輒不得動著者個。
眾不敢動。
少頃常來。
見菜猶在。
便以棒打趁眾僧曰。
者一隊漢。
無一個有智慧底。
常刬草次。
有一僧來參。
忽蛇過其前。
當钁斷之。
僧曰。
久向歸宗。
元來是個觕行沙門。
常曰。
座主歸吃茶去。
常目重瞳。
然恐其為己禍福也。
曰熏摩。
以求滅去。
而目為之赤。
世號赤眼歸宗。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智常者。挺拔出倫操履清約。遍參知識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門。乃見江西之道。元和中駐錫廬山歸宗凈院。其徒響應其法風行。無何白樂天貶江州司馬。最加欽重。續(xù)以李渤員外元和六年隱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穎排之。出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歲。遷江州刺史。渤洽聞多識。百家之書無不該綜。號李萬卷矣。到郡喜與白樂天相遇。因言潯陽廬阜山水之最人物賢哲隱淪。論惠遠遺跡。遂述歸宗禪師善談禪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師名目。白曰。若然則未識食菜阿師歟。白彊勸游二林。意同見常耳。及到歸宗李問曰。教中有言。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如何芥子納得須彌。常曰。人言博士學覽萬卷書籍還是否耶。李曰。忝此虛名。常曰。摩踵至頂只若干尺身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無言。再思稱嘆。續(xù)有東林寺僧神建。講諸經論問觸目菩提。常略提舉。神建不體。乃發(fā)狀訟常示惡境界。時李判區(qū)分甚聞詣理。常有異相目耀重瞳。遂將藥熏手。恒磨錯不覺目眥紅。號赤眼歸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藥妙疾輕之驗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7—883 【介紹】: 唐僧。
韶州湞昌人,一說韶州懷化人,俗姓葉。
削發(fā)依南華寺通禪師,后謁耽源禪師,又參大溈山禪師,從學十余載。
住袁州仰山,世稱仰山慧寂。
別立一派,稱溈仰宗。
常于空中作圓相,相中寫“佛”字,以手勢啟悟人,稱仰山門風。
傳有《仰山法示成圖相》。
敕謚智通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7—883 俗姓葉,韶州湞昌(今廣東南雄)人,一說懷化(今廣東廣州東南)人。17歲出家。后嗣溈山靈祐而得禪法,歷住溈山達十四五年。晚住袁州仰山,世稱仰山和尚。與靈祐同創(chuàng)溈仰宗,為禪宗五宗之一,在唐末五代影響頗大。卒后,于昭宗時賜號通智大師?!?a target='_blank'>全唐文》卷八一三有陸希聲撰《仰山通智大師塔銘》?!?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一有傳,諸書存其詩偈5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二
釋慧寂(八○七 — 八八三),俗姓葉。韶州懷化(今韶關)人。年九歲,于廣州和安寺投不語通禪師出家。十四歲,父母取歸,欲與婚媾。不從,斷手二指,跪致父母前,以明禮佛之志。父母乃許之。再詣通禪師處,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初謁耽源,后參溈山,為南岳下四世,溈山祐禪師法嗣。于袁州仰山,開溈仰宗,世稱仰山和尚。唐僖宗中和三年卒,年七十七。謚智通禪師。南唐釋靜釋筠《祖堂集》卷一八、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九有傳。偈頌五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韶州湞昌葉氏子。年十五。懇求出家。父母不聽。十七懇愈甚。猶未許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貫其舍。察其所從來。則自曹溪發(fā)也。寂亦左斷無明指及小指。以進曰。敢以奉酬劬勞之德。于是遣依通禪師于南華薙染。年十八。即以沙彌進道。初訪耽源。已覺升堂。后見溈山。遂能臻奧。問溈山云。如何是真佛住處。溈云。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之無窮。思盡還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是執(zhí)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參巖頭。巖舉拂子。寂展坐具。巖置拂子于背后。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巖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問石室云。佛之與道相去幾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辭室。室門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后卻來我邊。寂歸溈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應接他機。具見別錄。后自王莽山。遷止仰嶠。隨緣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記吾言。汝從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吾之所言。蓋欲奪汝觕識。如將黃葉止啼。有什么是處。僧問。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極難。若是祖師門下。上根上契。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馀根隨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者里總須茫然。僧云。此外還別有方便。令學人得入也無。寂云。別有別無。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么處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還思彼處否。僧云常思。寂云。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時。還有許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里。一切不見有。寂云。汝解猶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據(jù)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后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禮謝而去。 寂于未遷化之數(shù)年前。有偈云。年滿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兩手攀屈膝。逮茲果于韶州東平山抱膝而化。時年七十七。后謚智通大師妙光之塔。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慧寂。
俗姓葉。
韶州須昌人也。
登年十五懇請出家。
父母都不聽允止。
十七再求。
堂親猶豫未決。
其夜有白光二道。
從曹溪發(fā)來直貫其舍。
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
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
器藉跪致堂階曰。
答謝劬勞如此。
父母其不可留舍之。
依南華寺通禪師下削染。
年及十八尚為息慈。
營持道具行尋知識。
先見耽源。
數(shù)年良有所得。
后參大溈山禪師。
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跋。
時號跛腳驅烏。
凡于商攉多示其相。
時韋胄就寂請伽陀。
乃將紙畫規(guī)圓相
圓圍下注云。
思而知之落第二頭。
云不思。
而知落第三首。
乃封呈達。
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
謂之仰山門風也。
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
往往有神異之者。
條來忽去。
人皆不測。
后敕追謚大師曰智通塔號妙光矣。
今傳仰山法示成圖相行于代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葉。
韶州須昌人。
年十五。
懇出家。
父母不聽允。
十七再求。
堂親猶豫未決。
其夜有白光二道。
從曹溪發(fā)來。
直貫其舍。
時父母乃悟。
是子至誠之所感也。
寂乃斷左無名指。
及小指。
器藉跪致堂階曰。
答謝劬勞。
父母知不可留舍之。
依南華寺通禪師削染。
年十八營持道具。
先見耽源。
有所得。
后參大溈山禪師。
提誘哀之。
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跛。
時號跛腳驅烏。
凡于商攉。
多示其相。
時韋胄就寂請伽陀。
乃將紙??規(guī)圓相。
圓圍下注云。
思而知之落第二頭。
不思而知。
落第四首。
乃封呈達。
自爾有若干勢。
以示學人。
謂之仰山門風。
海眾摳衣。
得道者不可勝計。
往往有神異之者。
倏來忽去。
人皆不測。
后敕追謚曰智通。
塔號妙光。
釋惟善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三
禪師名惟善。
不知何許人。
住荊南福昌寺。
嗣明教寬禪師。
為人敬嚴。
秘重法道。
初住持時。
屋廬十馀間。
殘僧數(shù)輩。
善晨香夕燈。
升座說法。
如臨千眾。
禪林受用。
所宜有者。
咸修備之。
客至肅然加敬。
十馀年而衲子方集。
至百許人。
善見來者。
必勘驗之。
有僧才入方丈。
畫有圓相呈善。
善喝曰。
遮野狐精。
其僧便作擲勢。
以腳拶之三。
善曰蒿箭子。
其僧禮拜。
善便打。
又問僧。
近離甚么處。
對曰。
大別。
曰。
在大別。
多少時。
對曰。
三年。
曰。
水牯使什么人作對。
曰。
不曾觸他一粒米。
曰。
二時吃個什么。
僧無語。
善便打。
又問僧。
近離甚么處。
對曰。
安州。
曰。
什么物與么來也。
對曰。
請師辯著。
曰。
驢前馬后漢。
僧喝之。
曰。
驢前馬后漢。
又惡發(fā)作么。
僧又喝。
善便打。
僧無語。
善喝云。
遮瞎驢。
打殺一萬個。
有甚罪過。
參堂去。
有僧自號映達磨。
才入方丈。
提起坐具曰。
展即遍周法界。
不展即賓主不分。
展即是。
不展即是。
善曰。
汝平地吃交了也。
映曰。
明眼尊宿。
果然有在。
善便打。
映曰。
奪拄杖打倒和尚。
莫言不道。
善曰。
棺木里瞠眼漢。
且坐吃茶。
茶罷映前白曰。
適來容易觸忤和尚。
善曰。
兩重公案。
罪不重科。
便喝去之。
又問僧。
近離什么處。
對曰承天。
曰不涉途程。
道將一句來。
僧喝之。
善便打。
僧以坐具作摵勢。
善笑曰。
喪車后掉藥囊。
又問俗士年多少。
曰四十四。
善曰。
添一減一是多少。
其人無對。
善便打。
乃自代云適來猶記得。
問超山主。
名什么。
對曰。
與和尚同名。
善曰。
回互不回互。
對曰。
不回互。
善便打。
又問僧。
什么處來。
對曰。
遠離兩浙。
近離鼎州。
曰夏在什么處。
曰德山。
曰武陵溪畔。
道將一句來。
僧無語。
乃自代曰。
水到渠成。
又問僧。
什么處來。
對曰。
復州。
曰什么物與么來。
對曰。
請和尚試辯看。
曰禮拜著。
僧曰喏。
善曰自領出去。
三門外與汝二十棒。
善機鋒峻。
不可嬰。
諸方畏服法席。
追還云門之風。
南禪師嘗曰。
我與翠巖悅。
在福昌時。
適病寒。
服藥出汗。
悅從禪侶遍借被。
咸無焉。
有紙衾者。
皆以衰老。
亦可數(shù)。
悅太息曰。
善公本色作家也。
贊曰。
明教在云門。
一日聞白槌曰。
請師寬充典座。
明教翻筋斗出眾。
曰。
云門禪屬我矣。
及住持。
嘗自外歸。
首座問曰。
游山不易。
明教舉拄杖曰。
全得渠力。
首座奪之。
即隨倒臥。
首座掖起度與拄杖。
明教便打曰。
向道全得渠力。
余嘗想見其人。
今觀善公施為。
真克家子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惟善。不知何許人。住荊南福昌寺。嗣明教寬禪師。為人敬嚴。秘重法道。初住持時。屋廬十馀間。殘僧數(shù)輩。師晨香夕燈。升座說法。如臨千眾。禪林受用。所宜有者。咸修備之??椭撩C然加敬。十馀年而衲子方集。至百許人。師見來者。必勘驗之。有僧自號映達摩。才入方丈。提起坐具曰。展即遍周法界。不展即賓主不分。展即是。不展即是。師曰。汝平地吃交了也。映曰。明眼尊宿。果然有在。師便打。映曰。奪柱杖打倒和尚莫言不道。師曰。棺木里瞠眼漢。且坐吃茶。茶罷。映前白曰。適來容易觸忤和尚。師曰。兩重公案喝出。又問僧近離何處。曰承天。曰不涉途程道將一句來。僧喝之。師便打。僧以坐具作摵勢。師笑曰。喪車后掉藥囊。又問。俗士年多少。曰四十四。師曰。添一減一是多少。其人無對。師自代云。適來猶記得。又問。僧何處來。曰德山。曰武陵溪畔。道將一句來。僧無語。乃自代曰。水到渠成。師機鋒峻不可嬰。諸方畏服。法席追還云門之風南禪。師嘗曰。我與翠巖悅。在福昌時。適病寒。服藥出汗。悅從禪侶遍借被。咸無焉。有紙衾者。皆以衰老亦可數(shù)。悅太息曰。善公本色作家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楚圓(九八六~一○三九),俗姓李,全州(今屬廣西)人。住潭州石霜,稱楚圓慈明禪師。為南岳下十世,汾陽昭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二)。仁宗寶元二年卒,年五十四(《嘉泰普燈錄》卷二)。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為儒生,潛心舉業(yè)。年二十二,回心向道,于湘山隱靜寺得度。嗣汾陽昭禪師。仁宗景祐末,住石霜,稱慈明禪師。其徒編有《慈明和尚五會語錄》。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一
慈明禪師。
出全州清湘李氏。
諱楚圓。
少為書生。
年二十二。
依城南湘山隱靜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
其母有賢行。
使之游方。
公連眉秀目。
頎然豐碩。
然忽繩墨。
所至為老宿所呵。
以為少叢林。
公柴崖而笑曰。
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嘗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襄沔間。
與守芝谷泉俱結伴。
入洛中。
聞汾陽昭禪師。
道望為天下第一。
決志親依。
時朝廷方問罪河東。
潞澤皆屯重兵。
多勸其無行。
公不顧渡大河。
登太行。
易衣類廝養(yǎng)。
竄名火隊中。
露眠草宿。
至龍州。
遂造汾陽。
昭公壯之。
經二年。
未許入室。
公詣昭。
昭揣其志。
必罵詬。
使令者或毀詆諸方。
及有所訓。
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塵勞念。
歲月飄忽。
己事不明。
失出家之利。
語未卒。
昭公熟視罵曰。
是惡知識。
敢裨販我。
怒舉杖逐之。
公擬伸救。
昭公掩其口。
公大悟曰。
乃知臨濟道。
出常情。
服役七年辭去。
依唐明嵩禪師。
嵩謂公曰。
楊大年內翰。
知見高。
入道穩(wěn)實。
子不可不見。
公乃往見大年。
大年問曰。
對面不相識。
千里卻同風。
公曰。
近奉山門請。
大年曰。
真?zhèn)€脫空。
公曰。
前月離唐明。
大年曰。
適來悔相問。
公曰。
作家。
大年喝之。
公曰恰是。
大年復喝。
公以手劃一劃。
大年吐舌曰。
真是龍象。
公曰。
是何言歟。
大年顧令別點茶曰。
元來是家里人。
公曰。
也不消得。
良久又問。
如何是圓上座為人句。
公曰。
切。
大年曰。
作家作家。
公曰。
放內翰二十拄杖。
大年拊膝曰。
這里是什么處所。
公拍掌曰。
不得放過。
大年大笑。
又問。
記得唐明悟時因緣否。
公曰。
唐明聞。
僧問首山佛法大意。
首山曰。
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東流。
大年曰。
只如此語意如何。
公曰。
水上掛燈毬。
大年曰。
與么則辜負古人去。
公曰。
內翰疑則別參。
大年曰。
三腳蝦蟆跳上天。
公曰。
一任??跳。
大年乃又笑。
館于齋中。
日夕質疑智證。
因聞前言往行。
恨見之晚。
朝中見駙馬都尉李公。
曰。
近得一道人。
真西河師子。
李公曰。
我以拘文。
不能就謁奈何。
大年默然。
歸語公曰。
李公佛法中人。
聞道風遠至。
有愿見之心。
政以法不得。
與侍從過從。
公黎明謁李公。
李公閱謁。
使童子問。
道得即與上座相見。
公曰。
今日特來相看。
又令童子曰。
碑文刊白字。
當?shù)婪N青松。
公曰。
不因今日節(jié)。
馀日定難逢。
童子又出曰。
都尉言。
與么則與上座相見去也。
公曰。
腳頭腳底。
李公乃出坐定。
問曰。
我聞西河。
有金毛師子。
是否。
公曰。
什么處得此消息。
李公喝之。
公曰。
野犴鳴。
李公又喝。
公曰。
恰是。
李公大笑。
既辭去。
問臨行一句。
公曰。
好將息。
李公曰。
何異諸方。
公曰。
都尉又作么生。
曰。
放上座二十拄杖。
公曰。
專為流通。
李公又喝。
公曰。
瞎。
李公曰好去。
公曰諾諾。
自是往來楊李之門。
以法為友。
久之辭還河東。
大年曰。
有一語。
寄唐明。
公曰。
明月照見夜行人。
大年曰。
卻不相當。
公曰。
更深猶自可。
午后更愁人。
大年曰。
開寶寺前金剛。
近日因什么汗出。
公曰。
知。
大年曰上座臨行。
豈無為人句。
公曰。
重疊關山路。
大年曰。
與么則隨上座去也。
公作噓聲。
大年曰。
真師子兒。
公還唐明。
李公遣兩僧訊公。
公于書尾??雙足。
寫來僧名。
以寄之李公。
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槨示雙趺。
人天渾莫測。
珍重赤須胡。
公以母老南歸。
至筠州。
首眾僧于洞山。
時聰禪師居焉。
先是汾陽謂公曰。
我遍參云門尊宿兒孫。
特以未見聰為恨。
故公依止。
又三年。
乃游仰山。
楊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
使請公出世說法。
守虛南原致公。
公不赴。
旋特謁候守愿行。
守問其故。
對曰。
始為讓。
今偶欲之耳。
守大賢之。
住三年。
棄去省母。
以白金為壽。
母詬曰。
汝定累我入泥犁中。
投諸地。
公色不怍。
收之辭去。
謁神鼎諲禪師。
諲首山高弟。
望尊一時。
衲子非人類精奇。
無敢登其門者。
住山三十年。
門弟子氣吞諸方。
公發(fā)長不剪。
弊衣楚音。
通謁稱法侄。
一眾大笑。
諲遣童子問。
長老誰之嗣。
公仰視屋曰。
親見汾陽來。
諲杖而出顧見。
頑然問曰。
汾州有西河師子。
是否。
公指其后。
絕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諲回顧相矍鑠。
公地坐脫只履。
而視之。
諲老忘所問。
又失公所在。
公徐起整衣。
且行且語曰。
見面不如聞名。
遂去。
諲遣人追之不可。
嘆曰。
汾州乃有此兒耶。
公自是名增重叢林。
定林沙門本延有道行。
雅為士大夫所信敬。
諲見延稱。
公知見可興臨濟。
會道吾席虛。
延白郡請以公主之。
法令整肅。
亡軀為法者集焉。
示眾曰。
先寶應曰。
第一句薦得。
堪與祖佛為師。
第二句薦得。
堪與人天為師。
第三句薦得。
自救不了。
道吾則不然。
第一句薦得和泥合水。
第二句薦得。
無繩自縛。
第三句薦得。
四棱著地。
所以道。
起也海晏河清。
行人避路。
住也乾坤失色。
日月無光。
汝輩向什處出氣。
良久曰。
道吾為汝出氣。
乃噓一聲。
卓拄杖而起。
又曰。
道吾打鼓。
四大部州同參。
拄杖橫也。
挑掛乾坤大地。
缽盂覆也。
蓋卻恒沙世界。
且問。
汝輩向何處。
安身立命。
若也知之。
北俱盧州吃粥吃飯。
若也不知。
長連床上吃粥吃飯。
后住石霜。
當解夏謂眾曰。
昨日作嬰孩。
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
難踏古皇道。
手鑠黃河乾。
腳踢須彌倒。
浮生夢幻身。
人命久難保。
天堂并地獄。
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嶺松。
北嶺南山草。
一雨潤無邊。
根苗壯枯槁。
五湖參學人。
但問虛空討。
死脫夏天衫。
生著冬月襖。
分明無事人。
特地生煩惱。
喝一喝。
時真點胸者。
為善作者折難。
自金鑾還。
公呵曰。
解夏未一月。
乃已至此。
破壞叢林。
有何忙事。
真曰。
大事未透脫故耳。
公曰。
汝以何為佛法要切。
真曰。
無云生嶺上。
有月落波心。
公詬曰。
面皺齒豁。
猶作此見解。
真不敢仰視曰。
愿為決之。
公曰。
汝問我答。
真理前語而問之。
公曰。
無云生嶺上。
有月落波心。
真遂契悟。
住南岳福嚴。
以大法授南禪師。
語在南傳。
僧問。
臨濟兩堂首座。
一日相見。
同時喝。
臨濟聞之升座曰。
大眾要會臨濟賓主句。
問取堂中二禪客。
此意如何。
公作偈曰。
啐啄之機箭柱鋒。
瞥然賓主當時分。
宗師憫物明緇素。
北地黃河徹底渾。
又問。
趙州勘婆子。
師意如何。
公亦作偈曰。
趙州勘破婆子。
葉落便合知秋。
天下幾多禪客。
五湖四海悠悠。
明日升座曰。
一喝分賓主。
照用一時行。
要會個中意。
日午打三更。
遂一喝云。
且道是賓是主。
還有分得者么。
若也分得。
朝行三千暮行八百。
若也未能。
老僧失利。
移住興化。
康定戊寅。
李都尉遣使邀公曰。
海內法友。
唯師與楊大年耳。
大年棄我而先。
仆年來頓覺衰落。
忍死以一見公。
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
公惻然。
與侍者舟而東下。
舟中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
帝里到何時。
既得涼風便。
休將櫓棹施。
道過瑯琊。
覺禪師出迎。
大喜曰。
有眾之累。
不得躬造。
受曲折而惠然。
辱而臨之。
天賜我也。
公為逗留。
夜語及并汾舊游。
覺曰。
近有一老衲至。
問其離何所。
曰楊州。
問船來陸來。
曰船來。
問船在何處。
曰岸下。
問。
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
其僧恚曰。
杜撰長老。
如麻似粟。
遣人追不及。
云是舉道者。
頃在汾州時尚少。
舉陸沉眾中。
不及識之。
公笑曰。
舉見處才能自了。
而汝墮負。
何以為人。
覺屏息汗下。
公為作牧童歌。
其略曰。
回首看。
平田闊。
四方放去休攔遏。
一切無物任意游。
要收只把索頭撥。
小牛兒。
順毛捋。
恐上高坡四蹄脫。
日已高。
休喂草。
捏定鼻頭無少老。
一時牽向圈中眠。
和泥看渠東西倒。
覺默得其游戲三昧。
至京師。
與李公會月馀。
而李公果歿。
臨終??一圓相
又作偈獻公。
偈曰。
世界無依。
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
須彌納芥。
拈起幞頭。
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
問取皮袋。
公曰。
如何是本來佛性。
李公曰。
今日熱如昨日。
隨聲便問。
公臨行一句作么生。
公曰。
本來無掛礙。
隨處任方圓。
李公曰。
晚來困倦。
更不答話。
公曰。
無佛處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
聞李公之化。
與圓問答。
加嘆久之。
公哭之慟。
臨壙而別之。
有詔賜官舟。
南歸中途。
謂侍者曰。
我忽得風痹疾。
視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頓地曰。
當奈何平生呵佛罵祖。
今乃爾。
公曰。
無憂為汝正之。
以手整之。
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鈍置汝。
遂以明年至興化。
正月初五日。
沐浴辭眾。
跏趺而逝。
閱世三十有四。
坐夏三十有二。
李公之子。
銘志其行于興化。
而藏全身于石霜。
公平生以事事無礙行心。
凡圣所不能測。
室中宴坐。
橫刀水盆之上。
旁置草鞋。
使來參扣者下語。
無有契其機者。
又作示徒偈曰。
黑黑黑。
道道道。
明明明。
得得得。
又冬日榜僧堂。
作此字?○○○?==≡兒([田/?][曲-曰+口][(巨-匚)@二]才)。
其下注云。
若人識得。
不離四威儀中。
有首座者。
見之謂曰。
和尚今日放參。
慈明聞而笑之云。
贊曰。
有際天之云濤。
乃可容吞舟之魚。
有九萬里之風。
乃可負乖天之翼。
三世如來之法印重任也。
豈尋常之材。
可荷檐乎。
余觀慈明。
以英偉絕人之姿。
行不纏凡圣之事。
談笑而起臨濟于將仆。
叱咤而死黃龍之偷心。
視其施為。
不見轍跡。
未三世而死為繩墨。
諺曰。
字經三寫烏焉成馬。
此言雖小。
可以喻大。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石霜楚圓禪師。
號慈明。
汾陽嫡嗣也。
生全州李氏。
少為書生。
年二十二出家。
母有賢行。
使游方。
師連眉秀目。
頎然豐碩。
然忽繩墨。
所至為老宿呵。
以為少叢林。
師柴崖而笑曰。
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嘗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湘沔間。
聞汾陽道望。
遂與大愚谷泉瑯琊造焉。
陽顧而默器之。
經二年未許入室。
每見必罵詬。
或毀詆。
諸方所訓。
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塵勞念。
歲月飄忽。
己事不明。
語未卒。
陽熟視罵曰。
是惡知識。
敢裨販我。
怒舉杖逐之。
師擬伸救。
陽掩師口。
乃大悟曰。
乃知臨濟道出常情。
服役七年辭去。
依唐明嵩公。
嵩指會楊大年。
因大年。
復會李都尉。
二公恨見之晚。
館于齋中。
日夕質疑智證。
以為法友。
久之辭還河東。
省唐明。
李公遣二僧訊師。
師于書尾。
畫雙足寫來僧名。
以寄之。
李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槨示雙趺。
人天渾莫測。
珍重赤須胡。
師以母老。
南歸至筠州。
首眾于洞山。
時聰禪師居焉。
先是。
汾陽謂師曰。
我遍參云門兒孫。
特以未見聰為恨。
故師依止三年。
乃游仰山。
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
使請師出世。
守虛南原致師。
師不赴。
旋特謁候守愿行。
守問其故。
師曰。
始為讓。
今偶欲之耳。
守大賢之。
住三年。
棄去省母。
以白金為壽。
母投金于地。
罵曰。
汝少行腳。
負布橐去。
今安得此物。
吾望汝濟我。
反置我地獄耶。
師色不怍。
徐收之辭去。
謁神鼎諲公。
鼎首山高弟。
望尊一時。
衲子非人類精奇。
無敢登其門者。
住山三十年。
門弟子氣吞諸方。
師發(fā)長不剪。
弊衣楚音。
通謁稱法侄。
一眾大笑。
鼎遣童子問。
長老誰之嗣。
師仰視屋曰。
親見汾陽來。
鼎杖而出。
顧見頎然。
問曰。
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
師指其后。
絕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鼎回顧相矍鑠。
師地坐脫只履而視之。
鼎老忘所問。
又失師所在。
師徐起整衣行。
且語曰。
見面不如聞名。
遂去。
鼎遣人追之。
不可。
嘆曰。
汾陽乃有此兒耶。
師自是名重叢林。
適道吾虛席。
郡移書。
欲得大禪伯領之。
鼎以師應召。
法令嚴整。
亡身為法者集焉。
師之大機大用。
不可思議。
傳者謂。
師以事事無礙行心。
凡圣不能測。
可為知言矣。
水庵。
謂尤侍郎延之曰。
昔大愚慈明谷泉等。
結伴參汾陽。
河東苦寒。
眾人憚之。
惟慈明曉夕不憚。
夜坐欲睡。
則引錐自刺。
嘆曰。
古人為生死事大。
不食不寢。
我何人哉。
乃縱荒逸。
生無益于時。
死無聞于后。
是自棄也。
及辭歸。
汾陽嘆曰。
楚圓今去。
吾道東矣。
次住福嚴。
又移興化。
嘗室中插劍一口。
以草鞋一對。
水一盆。
置在劍邊。
擬議者。
師曰。
喪身失命了也。
便喝出。
無有一人契者。
其他玄言妙語。
提唱宗乘。
探旨者麻粟出焉。
而黃龍南楊岐會二人。
最為上首。
能世其家。
以某年正月五日示寂。
前是。
李都尉遣使邀師曰。
海內法友。
唯師與楊大年耳。
大年棄我而先。
仆年來頓覺衰落。
忍死以一見公。
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
師惻然。
與侍者舟而東下。
舟中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
帝里到何時。
既得涼風便。
休將櫓棹施。
至京與李公會。
月馀而李公歿。
臨終畫一圓相。
又作偈獻師。
偈曰。
世界無依。
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
須彌納芥。
拈起幞頭。
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
問取皮袋。
師曰。
如何是本來佛性。
公曰。
今日熱如昨日。
隨聲便問。
師臨行一句作么生。
師曰。
本來無質礙。
隨處任方圓。
公曰。
晚來困倦。
更不答話。
師曰。
無佛處作佛。
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
尤留神空宗。
聞李公化與師問答。
嘉嘆久之。
師哭之慟。
臨壙而別。
有旨賜官舟南還。
中途謂侍者曰。
我忽得風痹疾。
視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頓地曰。
當奈何平生呵佛罵祖。
今乃爾。
師曰。
無憂為汝正之。
以手整之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鈍置汝。
逾年而化。
李公子。
銘志其行于興化。
全身塔于石霜。
系曰。
達人出世。
以開物成務。
為心非自衒也。
方師之受南原也。
戢天際想于眉睫間。
聊試吾道動靜何如。
觀其初不赴。
后自請行。
進退躊躇。
意可知矣。
覺范云。
慈明道。
起臨濟于將仆。
而平昔廓落乃如此。
微神鼎。
則亦谷泉流也。
雖然。
狂奴故態(tài)。
特師之寓言耳。
真面目。
豈無知音者哉。
然神鼎固長者。
難及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芝,太原(今屬山西)人,俗姓王。為汾陽昭禪師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燈錄》卷二,《宗統(tǒng)編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二、《禪林僧寶傳》卷一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七。今錄詩五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六
禪師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也。
少棄家。
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
試法華經得度。
為大僧。
講金剛般若經。
名滿三河。
學者追崇之。
時昭禪師出世汾水。
芝疑之往觀焉。
投誠入室。
特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大愚。
升座揭香合子曰。
明頭來明頭合。
暗頭來暗頭合。
若道得。
天下橫行。
道不得。
且合卻。
僧問。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真實事請師舉。
芝曰。
兩叚不同。
向下文長。
又問。
滿身是眼。
口在什么處。
芝曰。
三跳。
進曰。
不會。
芝曰。
章底詞秋罷。
歌韻向春生。
大眾僧俗中。
皆有奇人。
且如本朝楊大年。
偈曰。
八角磨盤空里走。
金毛師子變作狗。
擬欲藏身北斗中。
應須合掌南辰后。
要會么。
一偈播諸方。
塞斷衲僧口。
又曰。
魯祖見僧來。
便面壁。
南泉曰。
我尋常向師僧道。
未具胞胎已前會取。
尚不得一個半個。
大愚即不然。
未具胞胎前會得。
打折你腰。
密諫李公守南昌。
請住西山翠巖。
開堂祝圣曰。
睿算增延。
法輪常轉。
且道法輪如何轉。
會么。
須彌頂上笑翻身。
卻來堂中疊足坐。
阿呵呵。
是什么。
飯籮里坐卻受餓。
和泥合水。
且與么過。
上士聞之熙熙。
下士聞之肯可。
思量卻成口過。
要會么。
一六三四二。
直言曲七一。
桃李火中開。
黃昏后日出。
芝譏呵學者。
寡聞得少為足。
曰。
汾陽有十智同真法門。
鍛佛祖鉗錘。
今時禪者。
姿質不妙。
莫有成器者。
僧問。
如何是十智同真。
芝曰。
先師言。
夫說法者。
須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邪正不辨。
緇素不分。
不能與人為眼目。
決斷是非。
如鳥飛空而折翼。
如箭射的而斷弦。
弦斷故射的不中。
翼折故空不可飛。
弦壯翼牢。
空的俱徹。
作么生是十智同真。
如今一切點出。
一同一質。
二同大事。
三總同參。
四同真智(或云志)。
五同遍普。
六同具足。
七同得失。
八同生殺。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先師又曰。
與什么人同得入。
與誰同音吼。
作么生是同生殺。
什么物同得失。
阿那個同具足。
是什么同遍普。
何人同真志(或作智)。
孰能總同參。
那個同大事。
何物同一質。
有點得出底么。
點得出者。
不吝慈悲。
點不出者。
未有參學眼在。
切須辯取。
要識是非。
面目見在。
芝曰。
先師曰。
要識是非。
面目見在。
也大省力。
后生晚學。
刺頭向言句里。
貪著義味。
如驢舐尿處。
棒打不回。
蓋為不廣求知識。
遍歷門風。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點頭咽唾。
道已了辦。
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處在。
先師有十五家宗風歌。
號曰廣智。
其詞曰。
大道不說有高低。
真空那肯涉離微。
大海吞流同增減。
妙峰高聳總擎持。
萬派千溪皆渤澥。
七金五岳盡須彌。
玉毫金色傳燈后。
二三四七普聞知。
信衣息。
廣開機。
諸方老宿任施為。
識心是本從頭說。
迷心逐物卻生疑。
芝曰。
此敘宗旨也。
或直指。
或巧施。
解道前綱出后機。
旨趣分明明似鏡。
盲無慧目不能窺。
明眼士。
見精微。
不言勝負墜愚癡。
物物會同流智水。
門風逐便示宗枝。
即心佛。
非心佛。
歷世明明無別物。
即此真心是我心。
猶是機權出。
芝曰。
此敘馬祖宗派也。
或五位。
或三路。
施設隨根巧回互。
不觸當今是本宗。
展手通玄無佛祖。
芝曰。
此敘洞上宗派也。
或君臣。
或父子。
量器方圓無彼此。
士庶公侯一道平。
愚智賢豪明漸次。
芝曰。
此敘石霜宗派也。
有時敲。
有時唱。
隨根問答談諦當。
應接何曾失禮儀。
淺解之流卻生謗。
或雙明。
或單說。
只要當鋒利禪悅。
開權不為斗聰明。
舒光只要辯賢哲。
圓相。
有默論。
千里持來目視瞬。
萬般巧妙一圓空。
爍迦羅眼通的信。
芝曰。
此敘溈仰宗派也。
或全提。
或全用。
萬象森羅實不共。
青山不礙白云飛。
隱隱當臺透金鳳。
芝曰。
此敘石頭藥山宗派也。
象骨鏡。
地藏月。
玄沙崇壽照無闕。
因公致問指歸源。
旨趣來人明皎潔。
芝曰。
此敘雪峰地藏宗派也。
或稱提。
或拈掇。
本色衲僧長擊發(fā)。
句里明人事最精。
好手還同楔出楔。
或抬薦。
或垂手。
切要心空易開口。
不識先人出大悲。
管燭之徒照街走。
芝曰。
此敘云門宗派也。
德山棒。
臨濟喝。
獨出乾坤解橫抺。
從頭誰管亂區(qū)分。
多口阿師不能說。
臨機縱。
臨機奪。
迅速機鋒如電掣。
乾坤只在掌中持。
竹木精靈腦劈裂。
或賓主。
或料揀。
大展禪宗辯正眼。
三玄三要用當機。
四句百非一齊鏟。
勸同袍。
莫強會。
少俊依前或窒礙。
不知宗脈莫漫汗。
永劫長沈生死海。
難逢難遇又難聞。
猛烈身心快通泰。
芝曰。
此敘德山臨濟宗派也。
慈明有善侍者。
號稱明眼悅。
聞芝之風。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芝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芝俯取履。
善輒踏倒。
芝起面壁。
以手點津。
連畫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芝旋轉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與么為人。
瞎卻一城人眼在。
又有僧。
稱講金剛經。
問曰。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如何。
時有狗臥繩床前。
芝趯之。
狗起去。
問僧解么。
僧曰不解。
芝曰。
若解即成法相。
作偈曰。
沙里無油事可哀。
翠巖嚼飯喂嬰孩。
一朝好惡知端的。
始覺從前滿面灰。
嘉祐之初示寂。
塔于西山。
贊曰。
大愚翠巖皆余故園。
少時往來兩山之間。
有老衲大父友也。
言芝無恙時事曰。
眾未嘗登三十輩。
屋老常以木拄將傾處。
過者疑將壓焉。
芝提笠日走。
城郭村落。
寺如傳舍。
粥飯亦有不繼時。
追繹其高韻。
作偈曰。
廬山殿閣如生成。
食堂處處禪床折。
我此三門如冷灰。
盡日長廊卷風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禪師。名守芝。太原王氏子。少棄家。于潞州承天寺試法華得度。為大僧。講金剛般若。名滿三河。時汾陽禪望大振。竊疑之往觀焉。同參者。慈明瑯琊等數(shù)人。服誠陽室。遂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上堂。嘗舉汾陽十智同真話曰。先師云要識是非面目現(xiàn)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學刺頭。向言句里。貪著義味。如驢舐尿處。棒打不回。蓋為不廣求知識。遍歷門風。多是得一言半句。便點頭咽唾。道已了辦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處在。上堂大眾集定乃曰?,F(xiàn)成公案也。是打揲不辦便下座。慈明。有善侍者。號稱明眼。聞師之風。自石霜至大愚入室。師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師俯取履。善輒踏倒。師起面壁。以手點津。連畫其壁三。善瞠立其后。師旋轉以履打。至法堂。善曰。與么為人瞎卻一城人眼在。會中有僧。日誦金剛經一百遍。師令侍者喚至。問曰。聞汝日誦金剛經一百遍。是否。曰不敢。師曰。汝曾究經意否。汝但日誦一遍。參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飲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誦至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處。遂以白師。師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聻。僧無語。師便打出。作偈曰。砂里無油事可哀。翠巖嚼飯喂嬰孩。一朝好惡知端的。始覺從前滿面灰。稱者謂。師作偈絕精峭。此蓋其一斑云。嘉祐初示寂。塔于西山。云峰悅公。師之真子。別有傳。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凈日。
號東巖。
俗居南康之都昌。
姓寥氏。
幼絕葷。
蔬果自持。
十五祈親。
祝發(fā)廬山之香林。
鮐背長身。
圓相杰耀。
訪道仰山石霜。
遂入浙。
叩癡絕。
越二夏不契。
登徑山。
見無準。
準大許之。
后謁西巖惠于天童。
惠。
無準大弟子也。
其提示。
一秉于準。
危機敏鋒。
迎拒莫睹。
風止水息。
渙然帖順。
遂密契其旨。
卒服從之。
俾守藏室。
后開先無文璨。
屈為第一座。
璨。
亦禪俊出者。
繇是譽聞益彰。
宋景定中。
江東帥汪立信慎許可。
推以主圓通。
繼領東林。
至元壬辰。
遷育王。
未幾。
歸隱雪竇。
大德庚子。
僉議主天童。
師之行。
峻潔以完。
語溫氣和。
眾益得以親。
納其徒。
俾明徹復性。
不侈于言。
解其蔓惑。
處于世。
若無所施為。
遐邇向慕。
緣福無踵而至。
而于天童。
功最著。
久居東林。
他俗警眾民。
爭繪以祝。
故其興天童。
廬山之民。
奉貲以助尤夥。
生宋嘉定十四年辛巳。
終至大元年戊申。
年八十有八。
臘七十有一。
將示寂。
戒弟子。
書韻語以示。
曰。
天為蓋兮地為函。
吾奚為乎塔與庵。
灰吾骨兮山河。
言已矢兮勿镵。
越二日沐浴。
端坐而逝。
就化。
齒根不壞。
藏于西巖之清風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06—1372 【介紹】: 明初僧。西安府永壽人,俗姓石,號碧峰,或作璧峰。曾趺坐大樹下,溪水橫溢,危坐七日,衣服盡濕。洪武初奉詔至南京,召問佛法及鬼神事,奏對稱旨,御制詩賜之。卒后,宋濂為撰舍利塔銘。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寶金。姓石氏。號碧峰。生杭之永壽縣。六歲出家。遍參講肆。參如海真公。寢食為廢。隨公摘蔬。忽凝坐不動。后入定。累日不起。嘗坐樹下。溪水橫至。人意師溺死。越七日。蒸坐如平時。一日聽伐木聲。汗如雨下。求證于公。公印可之。洪武二年。召至京。極蒙恩賜。師示疾。上親灑宸翰。賜詩十二韻。六月四日。沐浴更衣。正襟危坐而逝。世壽六十五。僧臘五十?;鸹N迳崂谌?。齒舌數(shù)珠不壞。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寶金。號碧峰。乾州永壽石氏子。生多祥異。六歲依云寂溫公為弟子。剃落具戒。游講肆。窮性相之學。四辯飛馳。聞者聳聽。既而嘆曰。三藏之文。標月指也。遂棄所學習禪。入蜀晉云山中。參如海真公。公示以道要。師大起疑情。寢食為癈。入峨眉山。誓不復粒食。日采松柏啖之。脅不沾席者三年。自是入定。或累月不起。嘗趺坐大樹下。溪水橫逸。人意師已溺死。越七日水退。競往視之。師燕坐如平時。唯衣濕耳。一日聞伐木聲。通身汗下如雨。笑曰。妙喜大悟十有八。小悟無算。豈欺我哉。未生前之事。吾今日方知其真耳。急往求證于公。反覆相辯話甚力。至于拽傾禪榻而出。公曰。是則是矣。翼日重勘之。至期。公于地上畫一圓相。師以袖拂去之。公復畫一圓相。師于中增一畫。又拂去之。公再畫如前。師又增一畫成十字。又拂去之。公視之不語。復畫如前。師于十字加四隅。成卐文。又拂去之。公乃總畫三十員相。師一一具答。公曰。汝今方知佛法宏勝如此也。百馀年間參學。有悟者世豈無之。能明大機用者。寧復幾人。無用和尚謂。座下當出三虎一彪。爾其彪耶。然緣在朔方。當大弘吾道也。無用蓋公之師云。先是。師在定中。見一山甚秀麗。重樓杰閣。金碧絢爛。諸佛五十二菩薩。行道其中。有招師者曰。此五臺山。秘魔巖也。爾前身修道其中。靈骨猶在。何乃忘之。既寤。遂游五臺山。道逢蓬首女子。身被五?弊衣。赤足徐行。一黑獒隨其后。師問曰。子何之。曰。入山中爾。曰將何為。曰。一切不為。良久乃沒。叩之同行者。皆弗之見?;蛑^為文殊化身云。師乃就山建靈鷲庵。四方聞之。不遠千里。負糇糧來獻者。日繽紛也。師悉儲之。以食游學之僧。多至千馀人。雖丁歲大儉。亦不拒也。至正戊子冬。順帝遣使者。召至燕都。慰勞甚至。天竺僧指空。久留燕。相傳能前知。號為三百歲。人敬之如神。師往與叩擊。空瞪視不答。及出空嘆曰。此真有道者也。夕大雪。有紅光自師室中起。上接霄漢。帝驚嘆。賜以金紋伽黎衣。遣歸。明年復召見。命建壇祈雨。輒應。賜寂炤圓明之號。賜予一以賑饑乏。詔主海印禪寺。師力辭。名香法衣之賜。殆無虛日。自丞相而下。以至武夫悍將。無不以為依皈。已而懇求還山。洪武戊申。我太祖即位于建業(yè)。明年己酉。燕都平。又明年庚戌。詔師至南京。見上于奉天殿。且曰。朕聞師名久。以中州苦寒。特延師居南方爾。遂留于大天界寺。時召入。問佛法。及鬼神情狀。奏對稱旨。又二年辛亥冬十月朔。上將設普濟佛會于鐘山。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而師與焉。賜伊蒲饌于崇禧寺。大駕幸臨。移時方還。明年壬子春正月既望。諸沙門方畢集。上服皮弁服。親行獻佛之禮。夜將半。敕師于圜悟關施摩陀伽斛法食。竣事。寵賚優(yōu)渥。夏五月。悉鬻衣盂之貲。作佛事七日。乃示微疾。上知之。親御翰墨。賜詩十二韻。有玄關盡悟已成正覺之言。天光昭回。人皆以為榮。時疾已革。不能詣闕謝。至六月四日。沐浴更衣。與四眾言別。正襟危坐。目將瞑。弟子請曰。和尚。逝則逝矣。不留一言。何以暴白于后世耶。師曰。三藏法寶。尚為故紙。吾言欲何為。夷然而逝。世壽六十五。僧臘五十又九。后三日。奉龕茶毗于聚寶山。傾城出送。香幣積如丘陵?;蚩植坏门c執(zhí)紼之列。露宿以俟之。及至火滅。獲五色舍利。齒舌數(shù)珠皆不壞。紛然爭取?;彝翞楸M。師體貌豐偉。端重寡言笑。?;垭p足。所至化之。故其在山也。捧足頂禮者。項背相望。其應供而出也。持香花擊梵樂而迎者。在在如是。不啻生佛出現(xiàn)。其行事多可書。弟子散之四方。無以會其同。略述其槩如此。師有弟子智通。燕人也。秀發(fā)穎異。初為全真道士。知非遂落發(fā)。從師聞奧旨。隱大乘山。永樂間。詔至都。住大天界。后亦危坐而化。為人端謹神悟。有乃父之風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
名寶金。
乾州永壽人也。
號璧峰。
其父石氏行善無子。
有梵僧。
目普門大士相授之曰。
善事之。
奇男至矣。
期年果生金。
金生時。
紅光蓋室。
牛馬皆鳴。
六歲親歿。
往受凈業(yè)于溫法師。
從溫既久。
通性相之旨。
乃代座演法。
有禪者遇而惜之。
因謂金曰。
觀君談論。
如望梅也。
其能止渴乎。
金大驚。
挽之不可。
遂游方。
謁縉云真禪師。
與一源寧。
同入真室。
金輒有省。
一日拮蔬園中。
定坐不還。
適真公至。
撫金背曰。
汝定耶。
金起對曰。
動定不關。
曰。
誰是不關者(一本云。
動定不關。
是甚磨人)。
金向前叉手而立。
真公奮揕其胸曰。
速道速道。
金便喝。
真曰。
塵勞暫息。
向上政未得在。
金以拳筑真而趨去。
已而隱峨嵋。
日咽松柏。
脅不沾席者三年。
聞伐木聲大徹。
再參真公。
真于地畫一圓相。
金以袖拂去之。
真又畫一圓相。
金于中增一畫。
又拂去之。
真再畫如前。
金又增一畫成十字。
又拂去之。
真復畫如前。
金于十字。
加四隅成卐字。
又拂去之。
真乃總變三十圓相。
金一一俱答。
真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勝如此。
宜往朔方。
大行吾道。
金先于定中。
見一山。
重樓杰閣。
金碧爛絢。
諸佛五十二菩薩。
行道其中。
有謂金曰。
此五臺秘魔巖也。
汝忘之乎。
至是游五臺。
道逢蓬首女子。
披五彩敝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隨其后。
金問曰。
汝何之。
曰。
入山爾。
曰。
將何為。
曰。
一切不為。
金喝之。
女子眴金曰。
將謂是獅子兒。
言訖不見。
金驚喜曰。
吾于此山有宿緣乎。
就中結靈鷲庵居之。
聲光日溢。
無遠近。
負糇糧而獻者。
繽紛也。
至正壬子。
授師號寂照圓明。
住燕京之海印寺。
尋稱病辭。
還舊隱。
明高帝。
即真召金。
之南京。
于內殿。
問佛法大意。
遂設普濟會。
金蒞其事。
已而御制詩十二韻。
賜金。
是時開福之后。
惟金與龍池寧。
寧好行古規(guī)。
時流諱之。
金自代州寓金陵。
英才輻輳。
開福馀烈復振。
嘗問僧。
須彌納于芥子。
且道。
阿修羅王。
向何處伸腳。
僧應諾。
金曰。
恰是。
僧呵呵大笑。
金曰。
劍峽徒勞放木鵝。
又問僧。
臺山路。
向甚么處去。
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金曰。
今日被驢子撲。
僧作噓聲。
金曰。
消得龍王多少風。
金年六十有五。
召侍僧曰。
三藏靈文。
乃是故紙。
汝知之乎。
僧擬進語。
金便脫去。
阇維。
得五色舍利。
牙齒數(shù)珠。
堅潤宛然。
贊曰。
寧金二禪師。
以叔侄同時。
建大旗鼓。
于廣漠之野。
豈不三賢膽戰(zhàn)。
十地魂驚。
或怪二公末后。
一曰明明一場敗缺。
一曰三藏靈文。
乃是故紙。
何斂鋒垂手。
一至此哉。
然歷考版圖。
自大覺拈花之后。
莫不皆然。
無乃草滿法堂。
不容不爾耶。
抑歷數(shù)有歸其冊命之詞乎。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寶金,字璧峰,姓石氏,永壽人也。父通甫,宅心從厚,人號“長者”。母張氏,嗜善弗怠,有沙門授觀音像曰:“謹事之,生智慧兒。”未幾,兒生,白光貫屋。幼多疾,因歸釋氏,依云寂溫剃落,受具后,窮性相學,言辭落落若貫珠,聞者動容。已而嘆曰:“三藏玄言,皆標月指,如來心法,果如是乎?”遂棄所學,更習禪觀。謁如海真于縉云,海問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所答不契,遂疑之。三年一日,擷蔬于囿,忽凝坐久之。海問曰:“子定耶?”金曰:“定動不關?!焙T唬骸岸▌硬魂P是何景象?”金示之以筐,海非之。金撲筐于地,拱而立,海又非之。金低頭不語,海把其臂曰:“速道速道!”金翻手觸海仆地,海起,徐曰:“未在,此塵勞暫息耳。必使心路絕,祖關透,然后大法可明?!睜柡?,工夫益切,遁峨嵋山下,柏葉為食,脅不至席者三年。一念不生,前后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相如。自是入定,或累日乃起。一日聞伐木聲,忽悟,汗下如雨,乃曰:“妙喜謂大悟十八,豈欺我哉?!焙髿w白之海,海方可之,“無用云坐下出三虎一彪,爾其彪耶?爾緣在北,當詣朔方,必弘吾道。”金乃北游至五臺,棲靈鷲庵,檀信爭湊。會歲儉,恐其饑,所施益多。金慮饑民乏食,勸施者分粟賑之。元至正間,歲旱,帝詔祈雨。金入城,大雨千里。帝贈千金不受,益敬禮之,賜號“寂照圓明大師”。金每聞己過,必稽首感懷,嘗曰:“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友。生而無聞,幾如牛馬。生而有聞,可至圣賢。父母生其身,師友能成其德也。世有喜佞而惡諫者,下愚人也?!庇忻髡嘏d,祟尚佛旨。洪武戊申,金應詔入都,奏對奉天殿。道揚法典,簡在帝心,命居天界,日接龍顏,譬曉法義,賜以紫衣金缽,及御制詩,有“玄關悟盡成正覺”之語。一日示疾,著衣危坐,唱別弟子。智信請留一語,金曰:“三藏法寶,尚為故紙,吾言何為?!扁欢拧]迸蒙崂?,五色燦爛,齒舌舍珠皆不壞。門人收之,建塔文岫山普光寺。嘗制《華嚴字母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于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8—1398 【介紹】: 明朝開國皇帝。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初名重八、興宗,字國瑞。幼年窮苦,十七歲入皇覺寺為僧,旋即出外化緣乞食。元順帝至正十二年,投郭子興部紅巾軍,自親兵升九夫長,娶子興養(yǎng)女馬氏為妻,號“朱公子”,始改名取字。次年,擢為鎮(zhèn)撫。十五年,子興死,子郭天敘受宋龍鳳政權任為都元帥,以元璋為左副元帥。同年,渡江攻集慶。天敘陣亡,元璋獨任元帥府事。十六年,克集慶,改稱應天府,遂稱吳國公。此后,東與張士誠爭江浙,西與陳友諒爭長江中游地區(qū)。宋小明王龍鳳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攻殺陳友諒。次年,稱吳王。龍鳳十二年,圍張士誠于蘇州。次年,始稱吳元年,破蘇州,俘殺張士誠;繼之,出兵北伐。又次年,即皇帝位,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克大都,滅元。陸續(xù)攻克南北各地,屢次出塞攻擊北元。洪武十三年,以“謀反”罪殺丞相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在位時嚴懲貪污,以操之過急,不免冤濫。屢興大獄,胡惟庸、藍玉兩案,前后株連死者數(shù)萬人。開國功臣多非善終,文人學士以文字取殺身之禍者亦有多人。定八股取士之制。嚴禁百姓私往海外貿易,禁用白銀交易。
明詩紀事·甲簽·卷一(上)
太祖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濠州鐘離人。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起兵,丁未稱吳元年,戊申建元洪武。
在位三十一年崩,葬孝陵。
有文集五十卷,詩五卷。
(黃瑜《雙槐》《歲鈔》:洪武八年秋八月,上覽川流之不息,陋尹程《秋水賦》言不契道,乃親更為之。
賦成,召禁林群臣觀之,且曰:「卿等亦各撰賦以進。
」宋濂率同列研精覃思,鋪敘成章,詣東黃閣次第投獻。
上皆親覽焉。
復置品評于其間。
已而賜坐,敕大官進天廚奇珍,內臣行觴。
觴已,上顧濂曰:「卿何不盡飲?
」廉出,跽奏曰:「臣荷陛下圣慈,賜以醇酎,敢不如詔?
第臣年衰邁,恐不勝杯杓,志不攝氣,或愆于禮度,無以上承寵光爾。
」上曰:「卿姑試之。
」濂即席而飲。
將徹,上復顧曰:「卿更宜酹一觴。
」濂再起固辭。
上曰:「一觴豈解醉人乎?
卒飲之。
」濂舉觴至口端,又復瑟縮看三。
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為?
」對曰:「天威咫尺間,不敢重有所瀆。
」 勉強一吸至盡。
上大悅。
濂顏面變赪,頓覺精神遐漂,若行浮云中。
上復笑曰:「卿宜自述一詩,朕亦為卿賦醉歌。
」二奉御捧黃綾案進。
上揮翰如飛,須臾成《楚辭》一章,曰:「西風颯颯兮金張,特會儒臣兮舉觴。
目蒼柳兮裊娜,閱澄江兮水洋洋。
為斯悅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
玉海盈而馨透,泛瓊斝兮銀漿。
宋生微飲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驟蹌蹌。
美秋景兮共樂,但有益于彼兮何傷?
」濂既醉,下筆欹傾,字不成行列。
甫綴五韻,上遽召濂至,命編脩官朱右重書以遺濂。
遂諭濂曰:「卿藏之以示子孫。
非惟見朕寵愛卿,亦可見一時君臣道臺,共樂太平之盛也。
」濂五拜叩首以謝。
上更敕侍臣應制,賦《醉學》《士歌》者四人:考功監(jiān)丞華克勤、給事中宋善、方徵、彭通聞。
而續(xù)賦者五人:秦府長史林溫、太子正字桂彥良、翰林編修王璉、張唯、典籍孫蕡。
彭與孫皆吾廣人也。
) 黃佐《翰林記》:太祖嘗出御制詩文,以示詞臣。
太子正字桂彥良即于上前大聲誦之瑯然,左右驚愕,學士承旨詹同私戒之。
上知之,謂曰:「儒者事君,正當誠意,毋事矯揉也。
」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丙午年六月,上禱雨鐘山獲應,賦七言喜雨詩,命待制黃哲等賡和。
已而諸將告捷,多令翰林諸臣應制賦詩,上親加品評。
洪武十年十二月,上制十題,命典籍吳伯宗賦之,援筆立就,詞語峻潔。
上嘉其才敏,賜織金綿衣。
嘗幸清流關,賦詩,命扈從儒臣和之。
起居注劉季道有「治定不教生縱逸,功成猶遣歷間關」之句。
上嘆賞曰:「可謂安不忘危。
」賜以白金文綺。
又起居注蔣子杰應命即物賦詠,立成。
上大悅,特寵賜和章。
一日命群儒撰《豢鶴文》,吳府伴讀王驥操觚立就,學士宋濂為之進呈。
上稱善。
及日將南至,大祀于園丘,上復命群臣賦七言律十二韻,冠以三百言序。
驥與黃昶先成,跽讀禦榻前。
上聽畢,加獎勵,命進學禁林云。
解縉《春雨軒集》:洪武二十有八年,北平永清衛(wèi)之龍門,禾有異莖同穗之祥。
今上皇帝遣皮來進,群臣上表賀。
太祖高皇帝親禦翰墨,為詩一章,以賜今上皇帝。
其詩首言創(chuàng)業(yè)之艱,天命之不易,除暴禁亂之師,撫民致治之略。
中言天錫豐登之屢,史書垂示之嚴,明堂里禋薦之重。
末示謙沖戒謹之意。
為善不足之誠,大矜下民之惠。
與民同樂之盛心,滋于言表。
蓋不以嘉禾之祥為可矜,而以為可懼,而思以自勉,圣不自圣,兢兢業(yè)業(yè),足以垂訊于千萬年。
今上皇帝服膺圣訓,念手澤之存,颯誦追維,不能自已,乃永樂三年用摹勒于石。
拓本裝治成軸,分賜諸王及近臣。
于是臣縉亦得與賜焉。
楊慎《藝林伐山》:吾蜀解元王孝忠,鄉(xiāng)試《賀平西蜀表》中有云:「川四巴三,收彈丸黑子之地;傅一廖二,成大統(tǒng)函夏之天。
」傅一廖二乃太祖御制《平西蜀頌》中謂「傅友德之功第一,廖永忠之功第二」也。
人咸服其博洽。
董谷《碧里雜存》:宋太史濂乞歸時,徹制詩二首餞之云:「白下開尊話別離。
知君此后跡應稀。
」濂續(xù)云:「臣身愿作衡陽雁,一度秋風一度歸。
」上悅,賜白金、緡幣、文綺,曰:「與汝作百歲衣也。
」自是歲一朝焉。
田按:《堯山堂外紀》:「洪武十年,宋學士景廉乞骸骨歸,華亭朱孟辨紀其事,作詩送之:『城上春云暖更飛,念卿此地跡應稀,臣身愿作隨陽雁,一度秋來一度歸。
』」據(jù)此則又為孟辨詩,而非太祖與濂賡續(xù)也。
詩亦小有異同。
周亮工《閩小紀》:林廷綱洪武初,承太祖親擢吏科給事中,寵遇日隆。
嘗侍游江間殿。
太祖首唱詩二句曰:「江間小殿與云齊,梁上新添燕子泥。
」公承旨足成三聯(lián)曰:「雉尾曉開紅日近,龍衣春濕彩云低。
旌旗影裹貔貅息,斧鉞門前騏驥嘶。
簪筆詩成同拜舞,太平天子賜新題。
」后賜名恒忠。
王世貞《藝苑卮言》:高皇帝神武天授,生目不知書。
既下集慶,始厭馬上,長篇短歌,操筆輒韻,有魏武樂府風,制詞質古,一洗駢偶之習。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草木子》謂上有佳句云:「烏啼紅樹裹,人在翠微中。
」天下誦之。
又皇太子《新月詩》云:「昨夜嚴陵失釣鉤,何入移上碧云頭?
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野史附之。
謂為太祖及懿文不享國之證。
草木子》乃元遺民國初所著書,謂上者,順帝也;皇太子者,愛猷識理達臘也。
蓋以其不獲有天下,而在東宮頗擅權,故記之耳。
《高帝集》無此二句。
朱孟震《續(xù)玉笥詩談》:近有作《道聽錄》者,指黃巢《詠菊》,元梁王《曉行》之作以為高皇,宋人譏高宗《養(yǎng)鴿》詩載葉氏《草木子》,而以為武宗北狩。
書非異聞,時非久遠,尚謬妄若此,況遠且僻哉!
田按:《明史藝文志》:太祖文集五十卷、詩五卷。
《四庫》著錄二十卷。
自漢祖以馬上得天下,《大風》一歌,妙合音節(jié)。
明祖起自布衣,與漢合符,御制篇章,炳為巨集。
野史所載,最為繁雜,茲擇其可信者著于編,以瞻一代之風尚焉。)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