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南印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含光。
不知何許人也。
幼覺囂塵馳求簡靜。
開元中見不空三藏頗高時望。
乃依附焉。
及不空劫回西域光亦影隨。
匪憚艱危思尋圣跡。
去時泛舶海中遇巨魚望舟有吞噬之意兩遭黑風(fēng)天吳異物之怪。
既從恬靜俄抵師子國。
屬尊賢阿阇梨建大悲胎藏壇。
許光并慧??同受五部灌頂法。
天寶六載回京。
不空譯經(jīng)。
乃當(dāng)參議華梵。
屬師卒后。
代宗重光如見不空。
敕委往五臺山修功德。
時天臺宗學(xué)湛然。
解了禪觀深得智者膏腴。
嘗與江淮僧四十馀人入清涼境界。
湛然與光相見。
問西域傳法之事。
光云。
有一國僧體解空宗。
問及智者教法。
梵僧云。
曾聞此教定邪正曉偏圓明止觀。
功推第一。
再三囑光。
或因緣重至。
為翻唐為梵附來。
某愿受持。
屢屢掘手叮囑。
詳其南印土多行龍樹宗見。
故有此愿流布也。
光不知其終。
系曰。
未聞中華演述佛教倒傳西域。
有諸乎。
通曰。
昔梁武世吐谷渾夸呂可汗使來。
求佛像及經(jīng)論十四條。
帝與所撰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經(jīng)疏一百三卷付之。
原其使者必通華言既達音字。
到后以彼土言譯華成胡。
方令通會。
彼亦有僧。
必展轉(zhuǎn)傳譯從青海西達蔥嶺北諸國。
不久均行五竺更無疑矣。
故車師有毛詩論語孝經(jīng)。
置學(xué)官弟子以相教授。
雖習(xí)讀之皆為胡語是也。
又唐西域。
求易道經(jīng)。
詔僧道譯唐為梵。
二教爭菩提為道。
紛拿不已。
中輟。
設(shè)能翻傳到彼。
見此方玄賾之典籍。
豈不美歟。
又夫西域者佛法之根??也。
東夏者傳來之枝葉也。
世所知者知枝葉不知根??。
而不知枝葉殖土亦根生??長矣。
尼拘律陀樹是也。
蓋東人之敏利何以知耶。
秦人好略。
驗其言少而解多也。
西域之人淳樸。
何以知乎。
天竺好繁。
證其言重而后悟也。
由是觀之。
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
東人利在乎解性也。
如無相空教出乎龍樹。
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
如中道教生乎彌勒。
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
將知以前二宗殖于智者慈恩之土中枝葉也。
入土別生根??明矣。
善栽接者見而不識。
聞而可愛也。
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結(jié)步搖而飾冠佩。
南海之人見而不識。
聞而可愛也。
蠶婦之絲。
巧匠之家。
得之繡衣裳而成黼黻。
縿抽之嫗見而不識。
聞而可愛也。
懿乎。
智者慈恩。
西域之師焉得不宗仰乎。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為僧。
隸京兆大興善寺。
開元中。
不空三藏。
名重天下。
一時賢士大夫。
莫不欽仰。
光因依附焉。
及不空西邁。
光亦隨往。
具歷艱險。
抵師子國。
屬尊賢阿阇黎。
建大悲胎藏壇。
光偕慧??。
同受五部灌頂法。
天寶六載。
復(fù)偕不空。
東回京師。
仍獲參議翻譯事。
未幾。
不空告寂。
代宗待光。
以不空禮。
詔脩功德于五臺山。
會天臺學(xué)者湛然師。
領(lǐng)江淮僧四十馀人。
游五臺。
適與光接。
然師從光。
問西域事。
且曰。
我此一宗。
西域亦嘗有知之者否。
光曰。
有甚以此宗。
為得止觀之妙。
囑使翻譯以寄。
南印土盛宗龍樹。
是于智者。
尤不相遠(yuǎn)。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吳興之李氏。幼有瑞相。坐輒結(jié)跏。見者以為異。俄出家于錢唐之徑山。受具于新定。遂遍參諸方。入南康大寂法會。而受記莂焉。行止不常。多隱山谷。所至則衲子萃止。且嘗為大寂。致書于忠國師。國師問馬大師以何言教示徒。答云。大師教人以即心即佛。國師云。是甚么語話。良久又問。此外更有么。答云。又道非心非佛。有時又道不是心。不是心。不是物。國師云。猶較些子。在云。未審和尚此間如何。國師云。三點如流水。曲似刈禾鐮。 示眾云。即心即佛。是無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無病求藥句。僧問。如何是藥病對治句。在云。伏牛山下古今傳。然尤好求前賢遺跡。以快逸觀。若龍門山后魏三藏翻經(jīng)處。王屋山稠禪師解虎斗處。嵩山梵法師虎跑泉處。皆遍游歷。而無所戀著。元和中。居洛之伏牛山。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交。著三傷頌。辭理俱美。后遣弟子往選江南山水之絕勝者。而圖老焉。將歸江州之都昌院。行至葉。為道俗所留。長慶初。示寂于隋之開元寺。壽八十一云。 一缽和尚者。史不詳其姓名鄉(xiāng)里。嘗作一缽歌。以唱道勸世。故俗因以稱之。 偽蜀乾德初。有陳軍使妻高氏。唐中令駢諸孫女也。持不殺戒。馀二十年。后因其子娶婦會親。不得已而殺焉。未旬浹。高氏暴終。信宿而穌曰。初被黑衣使者。攝至岐府城隍廟。廟神則峨冠大袖。對金甲武士。坐堂上。使者引高進。武士言語紛紜。讓高破戒。且扼腕罵曰。吾護戒神將也。以汝能持戒。吾二十年。不遑寢食。以守衛(wèi)汝。豈期頓虧本志耶業(yè)報自然。今日之事。吾不能為汝地矣。城隍忽問高。汝別修何善。庶幾其可以自贖。高疇昔常誦上生經(jīng)。至是懵莫記憶。方恐懼間。遽曰。誦得三傷頌一缽歌遂誦如文。二神人擎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皆出涕淚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自在。
俗姓李。
吳興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長坐則加趺。
親黨異之辭所愛投徑山出家。
于新定登戒。
及諸方參學(xué)。
從南康道一禪師法席。
懸解真宗。
逸蹤流輩道譽孔昭。
行止優(yōu)游多隱山谷。
四方禪侶叢萃其門。
元和中居洛下香山。
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賢遺跡以快逸觀。
龍門山得后魏三藏翻經(jīng)處。
王屋山得稠禪師解虎斗處。
此山飲甘泉。
改為甘泉寺。
嵩山得梵法師馬跑泉。
居無戀著。
所著三傷歌辭理俱美。
警發(fā)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偽乾德初。
有小軍使陳公。
娶高中令駢諸孫女若人持不殺二十馀年。
后在蜀為男婚娶。
禮須屠宰。
高初不欲。
親戚言。
自己持戒行禮酒筵。
將何以娛賓也。
依違之際遂多庖割。
俄未浹旬得疾頗異。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還蘇述冥間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攝入岐府城隍廟。
廟神峨冠大袖與一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領(lǐng)高見神。
武士言語紛紜讓高破戒。
仍扼腕罵曰。
吾護戒神將也。
為汝二十年。
食寢不遑。
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檢。
命雖未盡罪亦頗深。
須送冥司懲其故犯。
城隍神問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乎。
高常誦持上生經(jīng)。
其數(shù)已多。
于時懵然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
誦得三傷頌一缽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
神與武士聳耳擎拳立聽。
顏色漸怡。
及卒章神皆涕淚。
乃謂高曰。
且歸人間宜切營善。
拜辭未畢颯然起坐備陳厥事。
自此三傷一缽之歌頌。
人皆傳寫諷誦焉。
一缽和尚者。
歌詞葉理激勸憂思之深。
然文體涉里巷。
豈加三傷之典雅乎。
在遣弟子去江南選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終老。
到江州都昌縣有好林泉回報。
在行至葉縣。
道俗所留往隋州開元寺示滅。
年八十一。
則長慶元年也。
系曰。
稽諸律藏。
出家者犯戒則招二罪。
一違制。
二業(yè)道也。
高氏在家素不受戒。
無違制愆。
俗容有業(yè)道罪。
寧得有護戒神邪。
況高氏既持不殺。
則冥然感止持無作之善生焉。
因鮮克有終致遭幽責(zé)。
告諸五眾當(dāng)畏護戒之神夫如是。
明則有戒法。
幽則有鬼神歟。
次成都府元和圣壽寺釋南印。
姓張氏。
明寤之性受益無厭。
得曹溪深旨無以為證。
見凈眾寺會師。
所謂落機之錦濯以增研。
銜燭之龍行而破暗。
自江陵入蜀。
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結(jié)茆。
眾皆歸仰漸成佛宇。
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平劉辟之后。
改此寺為元和圣壽。
初名寶應(yīng)也。
化緣將畢。
于長慶初示疾入滅。
營塔葬于寺中。
會昌中毀塔。
大中復(fù)于江北寶應(yīng)舊基上創(chuàng)此寺。
還名圣壽。
弟子傳嗣有義俛復(fù)興禪法焉。